第941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蒋琬这么一放慢追击的步伐,就给了郭淮喘息的机会,也给了郭淮重新判断目前局势的机会。

有一说一,蒋琬到底还是缺乏了一些战场经验,要是换成吴懿来指挥,大概率会分兵一千应对北侧的魏军,自己率领两千军卒继续追击郭淮的中军。

敌军的指挥中枢就在眼前,是不能给这个指挥中枢任何停下来思考的时间的。

继续保持追击速度,哪怕不能生擒郭淮,但逼迫敌军的主帅无法在战场上下达有效的军令,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惜,蒋琬选择了放慢进军速度,让郭淮在和秦朗汇合后,有了重新思考局势的机会。

而郭淮……也没啥好思考的,事到如今,郭淮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全军撤退。

没办法,蒋琬的突然出现,让郭淮产生了非常大的误判。

其实也说不上误判,只是常规的从常理去推断,当自己后方都能出现蜀军,而后方守军居然没有传递来任何情报,这本身就说明,自己的后路,可能已经被蜀军切断了。

郭淮并不知道蒋琬只有三千郡兵,在他看来,蒋琬能带着数千蜀贼进攻他的后翼,那么更加后方的蓝田县,肯定已经被蜀贼占领了,随时可能有更多的蜀贼到来。

虽然不清楚蜀贼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的兵力,但秦州的蜀贼北军都已经提前进入关中了,难道让郭淮去赌自己身后依然是一片安详么?!

郭淮可不敢去赌这个可能,相反,郭淮更加相信,他率领的进攻右扶风的魏军主力,已经陷入了蜀贼的包围圈内了。

从这个角度去反推的话,郭淮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怪不得那个吴懿居然只带了八千人就过来救援槐里县,原来这些蜀贼北军,根本就是让自己轻敌大意,把自己拖在槐里县继续作战的诱饵。

真正的杀招根本不是眼前的北军,而是自己身后的这些蜀贼。

这种情况下,还要在包围圈里硬撑着不退,那才是找死行为呢。

郭淮很清楚,如今的司隶大军主力都已经去了左冯翊,自己要等来援军救援的话,恐怕就只能指望宛城的司马懿提兵来救了……但这也太远了,远水解不了近火,等司马懿从宛城赶来,自己尸骨都凉透了。

所以,只能选择退兵。

而这个时候,郭淮又无比庆幸,自己没有收兵回营,而是选择了夜战……这个决策,居然在这个时候,有了奇效。

在夜色的掩护下,郭淮要选择退兵的话,蜀贼即使想追击,也追不了多远,很容易就会在夜色中丢失追击目标的。

进攻时,夜色对魏军确实不利,但撤退时,夜色就是魏军最好的保护色。

因此,郭淮当机立断,立刻下令在正面跟蜀贼北军纠缠的剩余六千不到的步卒后撤,开始脱离和蜀贼的接触,同时接过了秦朗手里的骑兵指挥权,让残余的三千五百骑兵开始对正面的步兵再次发动突袭。

这次的目的不是破敌,而是帮助自家步兵脱离和蜀贼的接触,不给蜀贼尾随追杀的机会。

当魏军步卒逐渐脱离和蜀贼的接触,向自己靠拢,慢慢脱离战场后,郭淮让秦朗带领着六千不到的步卒先走一步,从小路撤退,争取尽快撤往右扶风堡垒群,根据实际情况行动。

这个决策,其实真要说起来,是郭淮对秦朗的一种保护。

郭淮到底还是有不错的政治智商的,他知道秦朗和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立功,那郭淮倒是不介意分一点功劳给秦朗,但如今是败退了,他必须保证秦朗不出任何问题,这样事后真要追责,至少有人会帮他郭淮说几句公道话。

因此,郭淮选择让秦朗带领步兵先撤,而他郭淮作为主帅,带领骑兵断后。

当然,郭淮也不怕把自己陷入险地,毕竟他率领的骑兵,而对面蜀贼,除了斥候侦骑外,就没有成建制的骑兵……骑兵还能跑不过步兵的追击?!

至于北侧的那四千郡兵……真不是郭淮要抛弃他们,而是郭淮仅靠手里的三千多骑兵,只能勉强掩护主力六千步兵的额撤退,已经没有余力去救出那四千郡兵了。

战场之上,必须有所取舍,尤其是在兵败撤军的时候,郭淮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只能如此了。

第811章 击溃

当蒋琬带领三千郡兵在郭淮身后发起进攻的时候,其实吴懿和柳隐,一时间真没发现战场上的变化。

一个,是天色已经开始变暗了,整个战场被黄昏的光线笼罩,视线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另一个,吴懿和柳隐之前一直在被魏军摁着揍,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指挥士卒抵抗上了,根本没法分心,再加上郭淮的中军距离战场也有一段距离,因此第一时间,两人都没有察觉到蒋琬的到来。

虽然在第一时间这俩没发觉蒋琬已经领兵加入了战场,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这俩也察觉到了不对劲……怎么魏军的进攻节奏变慢了,甚至有隐隐要退出战场的趋势?!

难不成是不打算夜战了?!

而这个时候,第一个察觉到不对劲的人,就是吴懿。

吴懿到底是川中名将,战场经验比柳隐要丰富的多……而且实话实说,柳隐虽然很有防守天赋,但他的主职到底还是治理地方的太守,战场经验真比不上吴懿这样的武将。

当柳隐还在努力的指挥士卒打退魏军正面进攻的时候,吴懿就意识到,魏军的进攻出现了迟滞和后退的现象,这让吴懿第一时间从局部战场的指挥中脱身,开始审视整个战场局势。

虽然因为天色越来越暗的原因,吴懿的视线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但还是能看到郭淮的中军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东侧方向似乎发生了一场战斗,虽然烈度不大,但这是唯一能解释为什么郭淮移动中军位置的原因。

以吴懿的经验,稍微思考了一下,立刻得出了结论……郭淮的后军,遭遇了一支军队突袭,而这支军队,基本可以断定,是自己人。

虽然吴懿也不清楚为什么郭淮身后会出现自己人,但如今的局势如此,接下来郭淮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吴懿就已经猜到了。

因此,吴懿当时就下令,全军进入反攻,尽量拖住面前的魏军,不要让魏军轻易撤退。

但……这不容易。

吴懿率领的北军也好,柳隐麾下的槐里守军也好,都已经是久战疲惫的状态了。

虽然受到援军到来的影响,勉强提振了一些士气,拖住了一部分魏军后撤,但当郭淮亲自指挥骑兵进行冲击断后时,依然无法拖住敌军撤出战斗。

骑兵终归是骑兵,哪怕北军的士卒可以用八阵图阻挡骑兵的冲击,但想要彻底击溃骑兵,继续追击魏军步卒,依然还是做不到的。

所以,当魏军的步卒彻底撤出战场,骑兵又在断后游弋的情况下,吴懿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不得不下令收拢阵型,暂停追击,眼睁睁的看着魏军慢慢的撤离战场。

而战场北侧,魏军的四千郡兵在主力撤离战场后,彻底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蒋琬在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中军突击的机会后,虽然很懊恼,但依然还是强打精神,调转进攻方向,开始进攻四千魏军。

而这四千魏军,本来在郭淮的来回调动下,就已经有些阵型散乱了,这次面对的敌人也不是陈祗率领的乌合之众,而是正儿八经的雍州郡兵……一时间还真的无法突破蒋琬的阻截,争取突围。

更要命的是,在这四千魏军身后,还有着为数不少的“乌合之众”。

在早前的战斗中,四千魏军压着八千乌合之众狂揍,短短半个时辰就打的八千乌合之众伤亡了近千人,如果不是陈祗勉力约束,这群乌合之众差点就崩溃逃命了。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哈。

四千魏军被主帅遗留在战场上,本身士气大跌,再加上蒋琬的阻击,堵住了他们的突围方向,整个军队的士气和阵型,在肉眼可见的消散中。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