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页(1 / 1)
('
因此,刘晔这么一建议,陈群还不等刘晔解释这么做的原因,立刻就站了出来,反对着说道,“冀州距离洛阳太远,贸然调来,远水亦难解近火。且兵危战险,以一地兵事调全国之兵,空耗民力,望天子三思。”陈群这算是给天子面子,也算是给河北那帮世家大族们面子,否则的话,陈群就该说“恐重现董贼之乱”了。当年不就是大将军何进不听太祖武皇帝的劝阻,非要调外地郡兵入京,结果酿成了董卓之乱嘛……但这么说的话,陈群就太得罪人了,也显得政治智商太低。所以,陈群说的比较委婉,用“兵危战险”来形容,就妥帖了不少。这话一说,曹叡也有点迟疑了……本来他还觉得,刘晔说的挺有道理的。其实刘晔的意思,曹叡也明白,调冀州兵来洛阳,是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需要用兵的时候,手头没有可用之兵的情况,这是以防万一的考虑。别的不说,宛城那边的战事就很吃紧,如果司马懿真的扛不住要求援,如果洛阳这边派不出援兵,就只能让许昌的王凌削弱颍川郡的防御,带兵去支援了。这时候如果蜀贼再有余力去偷袭许昌的话,一样有可能造成中原门户大开的局面。但手头如果有冀州兵可以调用的话,问题就不大了。可陈群这么一说,曹叡还真的就想到了前车之鉴——董卓之乱。汉末彻底崩溃,虽然始于黄巾起义,但真正形成,还是董卓之乱和李傕郭汜之乱,这都是外兵进京后,控制了皇帝,酿成的恶果。虽然曹叡自觉不是汉献帝之流,河北也是经过曹氏三代经营的地方,不存在一言堂的割据势力。但如今夏侯尚把自己最后的禁卫都带走了,曹叡身边并没有兵马护卫,这要是带兵入洛阳的冀州郡兵将领有什么个人野心,那事情也麻烦的很。因此,曹叡犹豫了再三,最终还是听从了陈群的建议,拒绝了刘晔的建议。而刘晔对此,也没有说什么,默默的叹口气,退下了。刘晔也没办法,他已经尽职尽责了,但……身为前朝宗室后裔,随着信任他的武皇帝和文皇帝相继驾崩,刘晔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毕竟,西边的那个蜀汉,在某些人眼里,那也是汉啊!!!第831章 曹休出兵豫州汝南郡,汝阴县,征东大将军曹休营地。曹休在上奏天子曹叡,请求出兵接应周鲂之后,根本没有等到天子的回复,直接擅自出兵,屯兵汝阴,威胁东吴治下的九江郡。但这次出兵,在曹军内部,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的。比如奉了兖州刺史贾逵的命令,领兵两万前来汝南助战的高堂隆,对曹休这种擅自出兵的行为,就非常的不满,并且严辞反对。高堂隆是大儒,他遵循的就是礼法,讲究的就是师出有名。在高堂隆看来,曹休的出兵,一无大义名分,二无天子诏命,这样的出兵,是乱命,是错误的,不应该得到支持的。因此,高堂隆直接拒绝了跟随曹休一同出战的要求,停留在曹休原本的驻地上蔡,按兵不动。然后高堂隆就被曹休剥夺了兵权。高堂隆是一名儒者,他有他的坚持,但可惜,高堂隆的身份地位,和曹休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虽然高堂隆是大儒,但高堂隆出仕曹魏的时间并不长,他一直到黄初年间,才不过是一个堂阳县长而已,还是曹叡继位后,看中了高堂隆的政绩和名声,破格提拔他当了陈留太守。而曹休,在太祖武皇帝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曹丕时期,他就已经是镇东将军,扬州牧了。在政务上,即使可以说是互不管辖,但一个是州牧,一个是太守,谁大谁小一目了然。在军务上,曹休领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望又岂是一个刚刚当了不到三年陈留太守的高堂隆可以比拟的?!因此,高堂隆对曹休剥夺了他的兵权异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而曹休嘛……实话实说,现在的曹休,确实比几年前的时候,要成熟了很多。要换成几年前,贾逵那样文武双全的人物,还是曹休的救命恩人,曹休都不放在眼里,说闹翻就闹翻,还闹的天下皆知……可如今,曹休甚至还给了高堂隆一个上蔡留守的任命,让他在自己出征期间,看好自己的老家。虽然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官职,但在曹休看来,自己已经算是很给高堂隆面子了。高堂隆对此,真的,又气又无奈。什么上蔡留守,他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曹休无诏出兵这件事,这在高堂隆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但如今曹休已经带兵出发了,高堂隆就一个光杆司令,还是呆在曹休经营多年的老巢上蔡……他能有什么办法?!除了上书弹劾一下曹休擅自出兵外,高堂隆什么都做不了。而更加让高堂隆尴尬的是,他的弹劾奏章刚刚送出去没多久,天子诏命就到达了上蔡。天子加封曹休为征东大将军,钦命他出兵去接应周鲂……这脸打的,高堂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弹劾的奏章已经发出去了,高堂隆也没有这个脸面去追回来……再说了,曹休没有等到天子诏命就出兵也是事实,高堂隆认为自己的弹劾并没有错。但同样,既然天子诏命已经到了,高堂隆也让军中快马,尽快的追上曹休的大军,把诏命给曹休送过去。到底是出去征战,名正言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天子诏命,只凭借曹休的一面之词和军中威望,遇到顺境还好说,遇到逆境,士气就容易出现动荡。高堂隆还是分的清轻重缓急的,因此让人尽快把诏命给曹休送过去。而曹休在接到这个天子诏命后,也确实是松了一口气。有一说一,曹休给天子的那封奏章,其实是隐瞒了自己真正的作战意图的。曹休根本不是要接应周鲂那么简单,他是要寻机攻取寿春,重夺淮南。但这么说,天子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而他曹休又没有曹真那样的假节之权,真要仗着自己姓曹就擅自发动大战,那事后不管胜败,天子都不会轻饶了自己。否则这个天下又会回到军阀混战的时代……这点曹休是很清楚的。所以,曹休是不得不上那封奏章,骗取天子同意自己出兵……等到真的打起来了,曹休有的是办法来扩大这场战争的规模。本来呢,曹休也确实想要等到天子的明确诏书抵达后,再真正出兵。毕竟这次作战,不是他曹休单方面的作战,还需要彭城的贾逵配合,而没有天子诏命,就他曹休和贾逵之间的关系,贾逵会不会配合可真的不好说。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不能事事顺遂如意的……就在曹休等待天子诏命的时候,周鲂再次派人送来了一封密信,说是孙权似乎察觉到了自己要投魏的事情,已经派出了校事府校尉吕壹,亲自来淮南调查了。对于这个校事府,曹休通过东吴方面的细作也有所耳闻,属于是孙权心腹,专门用来针对一些“不听话”的东吴官吏的。一旦被他们盯上的人,基本等于是上了孙权的黑名单的。周鲂也说的很清楚,一旦校事府的人抵达汝南,不管曹休是不是做好了接应自己的准备,自己必然会起事,可不会坐以待毙。因此,曹休不能再等下去了。虽然曹休依然对周鲂抱有戒心,但如果周鲂是真心投降,却因为自己这边进军缓慢,不能及时接应到周鲂……不说是不是能获得进攻寿春的跳板,就说周鲂被孙权诛杀后,政治影响也不小。要投靠大魏的人,却因为大魏的反应迟缓而没有成功,甚至连性命都没有保住……以后谁还敢再投奔大魏了?!因此,曹休不得不提前出兵,为此甚至不惜得罪高堂隆,收缴了高堂隆带来的两万兖州兵。可也正因为如此,两万兖州兵虽然听从了曹休的调遣,可军心士气却不高。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