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页(1 / 1)
('
即使曹休拼命约束,但对急于逃命的士卒,这种约束的效果,并不大。而如果要用军法强行约束……曹休不是没有试过,但如今大军是在撤军突围,说难听点就是大家都在逃命,如果过于严格的约束,恐怕不等东吴军队追上来,自己的大军就该爆发兵变了。这年头士卒的纪律性就这样了,不管在哪国都好不到哪儿去的。曹休是真的着急,但他着急,并不能改变如今的现状……现在曹休是越来越明白,为什么东吴军的主帅,要放开两县防御,主动放自己撤退了。现在曹休唯一还能指望的,就是在军心彻底散乱前,自己能找到东吴军的防守薄弱处,然后顺势突围。如果撤退路线再长一点,恐怕又得重复前些年石亭之战的覆辙,被人千里追杀,最后不得不依靠别人的接应,才能安全撤回去了。万幸,在率军通过下蔡县后,曹休接到了侦骑的情报——汝阴西侧,没有看到太多的东吴军出没。如今的曹休,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这是不是东吴军故意设的陷阱了,只能选择在军心没有彻底散乱前,往西侧一搏。因此,在通过下蔡,正式返回汝南境内后,曹休派出了张特,让他领兵五千,往汝阴方向前进。目的,是防止汝阴县的东吴军主动出击,前来拦截自己。而曹休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三万士卒,在中途转道,往汝阴西侧大道进发。按照曹休的计划,只要张特能拦住陆逊,而身后的薛乔能拖延东吴的追兵一段时间,同时徐质已经占据了颍阳,并且察觉到自己撤军的路线,主动出兵接应……那自己带领的三万大军,还是有安全撤出去的可能。而只要有了这三万士卒在手,东吴军就算有五万之众,在汝南境内打防御战,曹休还是不怕的。毕竟汝南是曹休经营多年的地盘,而东吴军的野战能力嘛,懂得都懂。曹休的计划很好,但,只是计划很好而已。首先,是薛乔能不能拦住从寿春一路追击过来,并且汇合了徐盛军的东吴追兵……这个问题真不用多想。薛乔从来不是什么名将,他只是曹休的心腹而已,统兵作战的能力是有的,但也只是有限。而追击曹休的东吴将领里,不说丁奉,徐盛,就是孙盛都比他能力要强。更别说,薛乔只带着五千士卒,要阻挡的,却是东吴三万士卒的追击。根本挡不住。而且这里面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因素:大家都在跑,凭什么要我们来断后。这就是薛乔率领的士卒,在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曹休选择自己亲自领兵断后,那可能还有点效果,毕竟主帅亲自断后,给士卒们争取逃跑时间,这算是身先士卒。跟随这样的主帅作战,士卒们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当做弃子。可你曹休带着主力部队突围……说好听点是突围,说不好听点就是逃命,却把我们留下来断后?!士卒可不会像曹休那样,时刻担心前方会不会出现东吴军的拦截,他们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在普通士卒的眼里,他们已经从淮南逃出来了,逃回汝南了,凭什么你们先撤,我们还要去阻挡东吴军的追兵?!这样的士卒,抱着这样的想法,又遇到了一个并不是太擅长指挥作战的将领……能有多少的战斗力?!薛乔率领的断后军,在遭遇到东吴追击军团的时候,几乎是一触即溃,连一天的时间都没有给曹休争取到。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张特率领的军卒身上。汝阴可能有东吴军的事儿,根本瞒不住,而张特的对手,又不是那个骄傲自负到妄自尊大的诸葛恪,而是有当世前五统帅能力的名将陆逊。所以嘛,陆逊轻易就击败了张特率领的五千拦截军,也开始加入到尾随追击曹休军主力的队伍中来。陆逊就没想过这次作战一定要留下曹休。当然,如果能留下曹休自然是最好,那样汝南就可以不战而定了,但如果不能,尽力的杀伤魏军主力,削弱魏军战力,也不是不能接受。而随着陆逊从侧翼开始对曹休主力展开追击,而后方的东吴军也开始慢慢的追杀上来……曹休率领的三万主力魏军,终于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混乱溃散的情况。这个时候,曹休寄予厚望的徐质,依然还呆在颍阳县没动,距离曹休至少还有五十里的路程。五十里的距离,不远不近,如果曹休不管士卒自己一个人跑,当然是能跑出去的……但这三万士卒,可就不一定了。曹休那个愁的……这五十里,自己到底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啊……第840章 甩锅五十里的路程,不长不短。普通行军,大概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就能走完,急行军的话,一天时间也不是走不完。但逃命不行。一旦军队没有了建制和约束,溃散逃命,那就根本无法控制了。曹休在拼命的约束自己的部下,但这个时候,后方有东吴追击的寿春军,侧翼有陆逊主动出击的汝阴占领军……这种情况下,魏军的底层校尉都已经慌乱了,更何况普通士卒。魏军再次重现了几年前在石亭的那一战,被东吴军追的四散奔逃。士卒一旦开始没有任何约束的溃逃后,再想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有序的往颍阳方向撤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目前曹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中军所属的五千士卒,这些士卒到底是曹休亲自率领的汝南精锐,比起从兖州和颍川借来的兵和普通汝南郡兵要听话的多。而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曹休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率领自己的中军士卒转向,亲自去拦截东吴军的追击和截击,给其余士卒争取到足够多的逃命时间。但……这个选择,有些为时已晚。如果在士卒还没有出现溃散情况的时候,曹休这么做,倒是可以给士卒争取时间,毕竟那个时候军队建制还在,只要有人带头,又或者颍阳方面能主动出兵接应,士卒还是能有组织的往颍阳方面撤退。可如今,士卒建制已经混乱了,溃逃的时候,没有哪个士卒在乎往什么地方溃逃,只要跑的比身边的队友快就可以了。而曹休寄予厚望的颍阳方面也没有主动出兵来接应,一直到现在,曹休都没有看到徐质的身影。因此,这时候曹休再主动留下断后,那等于是自己主动往东吴的追兵怀里撞,除了送死,没有第二个作用。故此,曹休只剩下一个选择——跟几年前的石亭之战一样,丢下这些溃逃的败兵,自己带领精锐部队突围。而此时唯一的好消息是——跟几年前的石亭之战不同,这次的吴军指挥官主动放开了包围网的一角,曹休不用再担心自己被人围的跟粽子一样,没有接应就无法突围了。逃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但这场战役,却也必然是以失败收场。这时候的曹休没得选了,他只能带领中军精锐先行突围,同时,曹休的老毛病又犯了!战况不利的时候,曹休总是习惯性的开始甩锅。上次,是甩给了拼了命接应他突围的贾逵,导致贾逵跟曹休因此不合,闹得天下皆知。这次,曹休甩给了徐质——如果徐质能主动出兵接应自己,现在何至于被东吴军追杀到如此狼狈的境地。甩锅给贾逵那次,曹休多少有点不讲理了,要知道贾逵的地位也不低,同时跟曹休并不存在明确的统属关系,就这样人家还是拼着舍弃合肥城的代价救了你……就有点硬甩锅的意思,别说贾逵不能忍,就是曹丕都有点看不下去了。但这次甩锅给徐质,其实多少还是有点道理的。曹休不是没有安排后手,经历过石亭惨败的曹休,为了以防万一,给徐质留下了一万士卒,目的就是要徐质在自己战况不利的情况下救援自己的。结果徐质却在曹休最需要的时候,没有领兵出现……乍一看,确实是徐质的问题,曹休要责怪徐质,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