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页(1 / 1)
('
甚至来说,如果徐质能在曹休兵败的时候及时出现,帮助曹休收拢败兵撤回颍阳,在汝南继续跟东吴军对峙的话……进攻寿春的计划是失败了,但未必没有把东吴军赶出汝南的把握。毕竟,在汝南,曹休经营了十来年,早就根深蒂固了,东吴军初来乍到,纵使依靠偷袭占据了部分县城,但能不能守住,也不好说。可徐质没有出现,这就导致了曹休大军溃败,即使最后曹休顺利逃了出去,他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阻挡东吴军后续的进攻了。汝南,很有可能在东吴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失守。而汝南一失守,兖州和颍川的门户大开,两地如今兵力又严重不足……事情麻烦大了。因此,曹休越想,越觉得这一切都是徐质的错……这次但凡能逃出去,绝对不能轻饶了这个王八蛋。而已经被曹休骂成王八蛋的徐质,其实也挺冤枉的。其实徐质派出的侦骑,确实已经察觉到了曹休的兵败方向,他也确实想要主动出击,去接应曹休撤退。可问题是,徐质手里头算上颍阳原有的守军,也不过只有四千人……这点兵力,在近十万人混战的战场上,哪里是去接应的,压根就是去送死的啊。再一个,徐质也没有想到,曹休兵败的这么快啊。当徐质得知曹休就在颍阳县东南五十里左右的位置时,他同时得到了另一个消息——高堂隆率领的上蔡援军,大概还有半天的时间就能抵达颍阳,跟徐质汇合。徐质琢磨了一下,高堂隆的援军半天抵达,休整再半天,第二天一早去接应曹休将军,应该是来得及的。毕竟,那是曹休将军啊,总不至于连一天的时间都撑不下去吧?!是的,徐质就是这么犹豫了一下,等了一下,等他凑足了兵马,留下高堂隆守城,自己带着八千士卒去接应曹休的时候……已经晚了。曹休的大军,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出现了溃逃现象,而徐质带兵遇到曹休的时候,曹休已经率领五千中军士卒撤到离颍阳只有三十里的地方了。换句话说,哪怕徐质不出兵接应,曹休也快退到颍阳了。倒霉的徐质,自认为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接应了曹休将军,但……差点就让盛怒的曹休直接甩锅责任,推出去砍了。如果不是曹休最后还剩下一点理智的话,徐质真的就已经人头落地了。而曹休之所以还能剩下一点理智的原因,其实就很单纯——自己手下的三名偏将,张普,薛乔,张特,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安全的撤回来,全都生死不知。再把徐质砍了,曹休就真的手下没有可用之人了。总不能让曹休去指挥高堂隆那个书生吧。先不说两人之前就有矛盾,就算他高堂隆有贾逵那样的胸怀,在关键时刻可以放下矛盾,相忍为国……高堂隆那个书生,根本不懂军事,这点,曹休还是知道的。就这样,曹休虽然甩锅给了徐质,把徐质痛骂了一顿,但念在正是用人之际,曹休也只能忍下火头,跟徐质一起,先撤回颍阳再说。而撤回颍阳后,曹休一看,原本应该在上蔡留守的高堂隆居然也到了颍阳,顿时又是大急。徐质有接应自己撤军的任务,出现在颍阳还情有可原……你高堂隆怎么也来了?!高堂隆要是在颍阳的话,那上蔡谁在留守?!曹休又火起来了,这次,打算连高堂隆也一起甩锅问罪了。可高堂隆不是徐质啊,就社会地位而言,高堂隆确实不如曹休,但也不输当年镇守合肥时期的贾逵啊……高堂隆可是当世大儒,为官又以清廉闻名于世,能受这个委屈?!高堂隆当即就反问曹休——我留在上蔡管什么用,我手里有兵么?!光杆司令一个,留在上蔡等着当江南土鳖的俘虏么?!曹休一听这话也有点被噎着了……当初安排徐质接应自己的时候,他还真的没想过万一徐质把士卒都调走了,上蔡的防务该怎么安排。但如今,曹休也懒得去辩解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反正都是徐质的错。不能甩锅给高堂隆,我还不能甩锅给我的手下么?!而且,曹休在得知上蔡现在几乎就是一座空城后,也不敢有任何怠慢,立刻要领兵后撤,返回上蔡。没办法,上蔡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北侧就是兖州,西侧通往颍川……上蔡失守的话,那汝南就没有必要继续坚守了,该放开的道路全都放开了。曹休要撤军回防上蔡,这点高堂隆没有意见,但高堂隆就有一个问题——曹休撤走了,颍阳怎么办?!就这么拱手让给东吴军么?!先不说这么不战而逃,是不是会重复被东吴军追杀的命运……就说那些还四散溃逃在颍阳附近的魏军们,他们又该怎么办?!一旦放弃颍阳,他们连最后的一个溃逃目的地都没有了,那不是逼着他们只能去向东吴军投降么?!相反,颍阳只要还在,那些溃兵多少有个溃逃的方向,在这边等上几天,也许就能收拢到一些逃逸的魏军士卒归建……总比直接放弃他们要好吧?!曹休一听,那个郁闷的……书生就是书生啊,这种时候,还想着这些。是,如果不着急的话,曹休也想在颍阳坚守上几天,顺便可以收拢一些溃兵……当年赤壁大火战败,族叔曹仁临危受命坚守江陵,就是依靠着收拢的残兵挡住了周瑜的第一波攻势,进而重新打出士气和军心,坚守了江陵九个月。如今,曹休其实也可以效仿曹仁的做法,在颍阳坚守。可问题是……颍阳不过一座小县城,哪里有上蔡这个战略要点来的重要啊。他曹休就是在颍阳打出了翻身仗,击溃了围攻的颍阳的东吴军,可要是上蔡一失守,那就全白搭。除了被东吴军闷死在汝南外,曹休想不到自己第二个下场。因此……曹休给高堂隆留下了两千士卒,让他坚守颍阳,自己则带着剩余的一万三千左右的士卒,当即回军,返回上蔡。你高堂隆既然觉得有必要坚守颍阳的话,那你就守着吧。守住了,是你的功劳,守不住……也不怪你就是了。第841章 各方反应有一说一,曹休有时候做事吧,确实挺缺德的。他明知道高堂隆不过是一介书生,以治政为长,不懂兵法谋略,却只给他留下两千士卒,让他坚守上蔡,收拢败兵……这基本等于是直接放弃了高堂隆。曹休就没想过,高堂隆还能活着回到上蔡。曹休是挺不厚道的,但高堂隆并不后悔。高堂隆有高堂隆的坚持,让他弃土逃命,他做不到,让他无视士卒生死,他也做不到。高堂隆确实不懂军事,但他懂人心,更知道在这种兵败逃亡的情况下,一个坚守着的希望,是多么的重要。高堂隆是一个儒者,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坚持,并且也是一个愿意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坚持践行的真正大儒。因此,高堂隆毫无怨言的留在了颍阳,带着两千士卒,一边坚守城池,一边收拢从各地败逃到颍阳的败军。至于曹休急于赶回上蔡的事情,高堂隆也没有埋怨曹休的意思。上蔡的重要地理位置,高堂隆就算不懂军事,看地图总是会的。因此,曹休要急着赶回上蔡去坚守,高堂隆还是理解的,那地方是真的不能丢。只是高堂隆也有点担心……以敌军主帅的能力,既然都能把曹休将军逼到这个地步,难道还会就这么放着上蔡不管么?!要知道,高堂隆在领兵抵达颍阳后,上蔡就真的只是一座空城而已了。关于这一点,其实东吴军主帅陆逊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想到了,但却没有去做。因为颍阳突然出现的魏军,让陆逊无法判定曹休到底在汝南留守了多少军队,是不是在其他各县也跟颍阳一样,有足够的留守部队。虽然从战前得到的情报去反推的话,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但陆逊必须考虑到如今已经是在汝南境内作战了,对东吴军来说属于客场作战,不能掉以轻心。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