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样的人,传递出来的情报,挂上三色系线,倒也不算太难。

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其实连徐庶,都不知道这个已经混到曹魏内部高层的高级谍报人员,到底是谁。

这封密信上,出于保密因素,并不会提及太多的身份信息,唯一的佐证,就是这封信的落款处,有一个很微小的“刘”字。

这个字,很是让人浮想联翩。

嘛,这个人到底是谁暂时先不管,毕竟这也不是徐庶的分内事儿,真要好奇,等战后去一趟长安,问问孔明就知道了。

现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就这个情报进行讨论——如果曹魏真的决心坚守洛阳,甚至不惜用屯田民爆兵的话,接下来该怎么打。

是的,怎么打,并不是怎么办……至少到了这个时候,徐庶还是没有要退兵的意思的。

十万屯田兵,听着数量很多,但战力如何,却是一个未知数。

这是一个风险和机会并存的局势。

十万屯田兵,以及司隶世家的支持,足够让曹叡有继续坚守洛阳的信心,而同样,对大汉来说,只要击破了昆阳的魏军,再转头击溃这十万屯田兵,就有希望直接把曹叡困在洛阳。

如果能一战而定洛阳,生擒曹叡,恐怕整个中原乃至河北之地,都能传檄而定……这是对大汉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所以,不管是张飞也好,徐庶也好,这时候,依然还是想着尽快击破眼前的曹真,司马懿军团,然后进兵河南。

不管如何,打了再说。

可……双方正式开战不到五天的时间里,宛城方面来人了。

来的,是“关索”……她的出现,让所有人的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第896章 英雄落幕

是的,荆州兵退兵回援的真正原因,是大汉大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在宛城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一国大将军,一军主帅病逝,在无论什么朝代,什么情况下,都是大事。

消息一旦传开,军中士气自然会呈断崖式的下跌,进而严重影响战斗力。

更别说,这次病逝的人,是关羽。

关羽在大汉内部是什么地位,大概就相当于所有军卒的偶像,军中军神一般的存在。

关羽跟随先帝起兵以来,一生征战四十余年,战功赫赫,威震华夏,天下敬仰。

关羽为人的性格,又是出了名的傲上而不辱下,对待士卒一直都非常的好,再加上独镇荆州十余年,在荆州军的威望,无人能比。

他的病逝,必然会严重影响到荆州军的实际战力,而关羽身上的大将军官职,也会对大汉北军和益州郡兵产生不小的影响。

大将军都薨了,难道还要继续打仗下去嘛……不详啊!!!

这种事情,哪怕是军中有威望同样不小的张飞坐镇,也是无法避免的……更别说这会儿张飞已经昏厥在地了。

大哥走了,二哥也走了……你让张飞还怎么保持冷静。

他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年纪大了,虽然还能领兵上阵,但这种刺激,张飞怎么能受得了。

当张飞听说宛城来人的时候,心里就已经一咯噔了,再一看来的人是自家大侄女关银屏,张飞的心里,就只剩下侥幸了。

结果关银屏连最后的侥幸都不给他,一见到帐内的叔父,自家夫君,眼泪直接飙了出来,传递了这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

张飞当场没挺住,两眼一番,倒地不起。

徐庶等人顿时手忙脚乱的一通忙活,在军医的救治之下,张飞终于是缓醒了过来,但缓过来的张飞一顿抱头痛哭,很快又再次哭到昏厥了过去。

这种情况下,张飞是不可能再有心思考虑什么领兵打仗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军中事宜,都必须交给王基和徐庶两人来负责。

两人大概商量了一下,决定——退兵吧!!!

就目前的情况看,已经无法继续进兵了。

军中士卒受到了严重的士气影响,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有心继续跟魏军作战了。

军中主帅现在一个亡故,一个根本不能理事,就算徐庶和王基继续带兵进攻,恐怕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

毕竟,看看对面的阵容就知道,那帮玩意儿,哪个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而且,就算真的能坚持着攻破了昆阳的防线,继续往北走的话……那边还有十万准备妥当的屯田兵在呢。

如果说之前还有胜算的话,现在这个情况下,徐庶和王基实在看不到胜算在哪里。

攻下南阳郡,已经算是完成了这次北伐的基本目标了,还是见好就收吧,别回头再折在颍川,把大好局面给弄没了。

就这样,荆州军,退兵回援。

对于这点,张飞完全没有反对……或者说,这会儿张飞的心思已经不在军中了,他现在的状态,徐庶看了都觉得吓人。

一副浑浑噩噩,神不守舍的样子,日夜都睁着眼睛,但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醒着还是睡了……当年先帝驾崩的时候,都没有看到三将军这个样子啊。

现在徐庶真的很担心,万一张飞再有个三长两短的……那军心得动荡成什么样!!!

为此,徐庶不得不私下找到邓艾,让邓艾留心照看张飞,别让张飞一时想不开……这真的很重要,不是开玩笑的。

安排完这事儿之后,徐庶下令寇封领军断后,王平辅之,全军撤回宛城。

等到了宛城后,徐庶这才带着文武将校一起,祭奠关羽,同时向长安,成都派出信使发丧。

一直到这个时候,始终有些战战兢兢,生怕蜀贼设计的曹真,才总算是放下心来。

然后吧,曹真心里又是一阵别扭了。

原因是,当初蜀贼撤军的时候,司马懿曾经向曹真进言,说蜀贼突然撤退,必是军中有了重大变故,这时候应该主动出兵,尾随追击。

但曹真以蜀贼有诈为由,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司马懿一听这话,顿时不乐意了,赶紧再次劝说曹真,这时候蜀贼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兵力也占据足够的优势,根本没有必要用撤兵设谋……这时候退兵,应该是真的。

甚至司马懿还主动请缨,表示如果大将军担心蜀贼有诈,他可以带本部兵马万人尾随追击,大将军在后接应……这样就算有诈,倒霉的也是他司马懿,曹真只要及时接应,魏军损失也不会太大的。

可曹真仔细思考了以后,还是拒绝了。

没办法,曹真在关中被人坑的次数太多了,这套说辞也太有既视感了,每次曹真信了以后,自己不是损兵折将,就是连自己都要被牵连进去。

反正咱们的目标就是挡住蜀贼进犯颍川郡,他们现在要退回宛城,那就让他们退好了。

追击有风险,反攻需谨慎嘛!!!

曹真再次无视了司马懿的建议,就是按兵不动……给司马懿气个半死。

其实吧,司马懿建议追击,一方面是确实是判断蜀军是真的退兵,另一方面,司马懿也有点小心思,想着尾随追击一把,看能不能找回一点面子。

反攻宛城,司马懿是不想的,他没那么异想天开。

但追击过程中打个漂亮的歼灭战,为自己丢失宛城的过错挽回一点名声,这也是司马懿的目标。

毕竟吧,司马懿失守宛城的过程,实在是有些太过于丢脸了一些,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

现在好了,曹真不给自己这个机会,而另一位有话语权的颍川太守王凌,也不愿意帮自己说话。

司马懿没办法,曹真在,司马懿在军中的权利就没那么大了,曹真不允许,司马懿真没办法抗命追击。

所以,当时的司马懿,脸色很不好看,虽然没跟曹真说什么重话,但一句“大将军坐失良机”的言语,还是撂下了。

本来曹真也没放在心上,毕竟军中有什么异议提出来讨论,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呢……当真的意识到自己“坐失良机”后的曹真,怎么看司马懿都觉得别扭了。

本来大家都是丢城失地的人,大哥不说二哥……但现在,明明有个好机会放在眼前,司马懿想抓住,可曹真却没抓住,这要是传出去,那不是曹真更加丢人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