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页(1 / 1)
('
而一边的关平,在看完奏章,再一听张飞这么说,哪里还能意识不到事情的问题出在哪里。真的,关平都要哭笑不得了……天地良心啊,不管是他关平,还是关家,都没有把荆州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啊。或者说,如果天子真的任命他来当镇守镇守将军,那关平也得主动请辞……真的担不起这份责任。父亲在世之时,就再三告诫过关平,他的能力,撑死就是率领万余士卒,充当一名冲锋陷阵的将军。统帅大军,镇守一方这种事,他关平是做不到的。关平也已经四十出头了,不是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老头子说你不行,你非要对着干,觉得自己很行……更何况,跟张溪比起来,关平确实得承认,自己真的不行。所以,关平也不得不主动开口,对刘禅说道,“陛下,臣以为,丞相之奏合情合理,还请陛下允之。”“这……”刘禅为难的看看关平,再看看一直冲自己点头的张飞,这才勉为其难的点头,说道,“既然三叔和关家大兄都这么说了……那朕就准了吧!”说完,就在奏折上盖章确认,最后下放到中书省起诏。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刘禅继续拉着张飞和关平,聊了一些私话,又问起了关羽的丧事,说着说着,叔侄三人又开始有些眼圈泛红。关平一看这个情况,赶紧起身,主动跟天子告辞……就算不担心天子的心情,关平也得照顾一下三叔的心情。就张飞那个状态,继续这么伤心下去,身体恐怕要支撑不住了。就这样,关平告辞,张飞又呆了没一会儿,也起身告辞,刘禅这才收拾好心情,重新坐在自己的龙椅上,处置起了公务。顺便仔细思考一下,刚刚自己的处置,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吧,刘禅也不是傻子,他从看到诸葛亮的奏章那一刻起,就知道诸葛亮的处置是最好的。但同样,刘禅也有自己的顾虑,那就是关平的心情,他必须要考虑到……万一关平因此对皇室有疙瘩了呢?!这个时候的刘禅,虽然没有太多的政治权谋的经验,但他有这个自觉。虽然在理论上讲,关,张两家,就是刘禅天然的政治盟友,但问题是,张家好确认,但关家是什么态度,刘禅真不好说。先帝在时,关羽,张飞是先帝的好兄弟,深的先帝信任,这个不用去操心。但如今到了刘禅这一辈了,关羽,张飞还在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但这两位一旦故去,关,张两家的后人是什么态度,就很关键了。张家现在是不用担心的,自家媳妇儿是张飞的女儿,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张家二代已经跟皇室荣辱绑定了。只有关家,常年镇守荆州,关羽的子女也大多不在成都,刘禅连个亲近的机会都没有……也不知道二叔故去以后,关家是不是还会继续支持自己。所以,刘禅必须考虑到关平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同时安抚好关平的情绪。现在看来,至少关家二代不仅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同时也是非常通情达理,知道以国事为先的……嗯,这样就好!!!第904章 同行建兴六年二月,关羽葬于成都南郊惠陵之侧,陪葬惠陵。这是属于臣子的最高礼节,同时也是在刘备生前就已经确定好的,三兄弟死后也要葬在一起……不仅关羽,将来张飞亡故后,也是在陪葬惠陵,一左一右继续护持昭烈皇帝。建兴六年三月,春耕以后,天子诏书传到雍州长安,改雍州刺史张溪为荆州牧,前将军,即刻赴任荆州。北伐过后,天子曾经一通封赏,比如王平就升为安汉将军,关平升任左将军,寇封升为后将军……可惜,张溪还是前将军。没办法啊,这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因为北伐前期的指挥问题,导致左冯翊和右扶风失守,张溪是要承担责任的。本来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张溪是要降职为左将军,代行前将军,雍州刺史事,但刘禅在这件事情上意外的坚持,只是功过相抵,不升不降而已。诸葛亮很意外,但随后,他接到了刘禅的密信,就再也没有再提这个事儿。其实站在刘禅的立场上来考虑这个事情,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刘禅要坚持这么做。第一,刘禅要施恩于将士们,尤其是在外领军的将领们。刘禅不是马上皇帝,北伐的时候他也只是坐镇后方,存在感不强,他必须要通过战后的封赏来提高自己的威望。第二,在刘禅看来,这次北伐虽然不算大成功,但好歹也不算失败,至少攻下了南阳郡,有了进攻中原的通道。如果因此苛责关中作战的将士,却奖励荆州作战的士卒,好像有点不公平。第三,刘禅也需要给张溪施恩。不同于二叔,三叔,相父,赵叔父这些自己的亲近的人,也不同于庞侍中,法尚书这些自己经常接触的人……张溪自从刘禅有印象开始,就一直是在外征战或者镇守,基本不在成都。说白了,刘禅对张溪并不了解,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亲密。而以如今张溪在大汉的地位和人脉,刘禅一直是想加以笼络,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再一个,总不能让新任的荆州镇守,带着被贬之后的待遇,起荆州赴任吧……传出去不好听啊,别人还以为荆州是什么发配的地方呢。基于以上的考虑,刘禅对诸葛亮的疏奏内容,做出了一些改动。而诸葛亮对此的评价是……天子仁义而聪慧,乃英主之才也。嘛,反正诸葛亮是不会说刘禅任何坏话的,再加上这次刘禅确实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虽然这些理由有些不太站得住脚,但天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意,难道自己还要反对不成?!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吧。建兴六年四月,张溪收拾行装,交接好雍州公务,留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继续呆在长安,自己则带着长子张正,一起踏上了去荆州赴任的道路。顺带一提,同路的,还有一个老头子,王朗。王朗是打算从武关入南阳,最后转道洛阳……回家去的。是的,王朗最终没有答应大汉天子的挽留,也没有出任大汉司徒之位……都七十几岁的人了,犯不上为了这点名利而晚节不保。王朗在被诸葛亮送到成都面见刘禅后,刘禅心领神会的对王朗多加恩遇,摆出一副招待当世大儒的样子出来,好不热情。但王朗也不是善茬啊,大家都知道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所以王朗在成都呆了几个月,确实是以讲学为主,顺带收割了一波蜀中世家的人望。一说起在大汉仕官的事儿,王朗直接打哈哈的糊弄了过去。最后,大战结束,局势已定,王朗还是找机会向大汉天子请求,让他重回故里。没办法啊,家人都在洛阳,他不可能孤零零一个人老死于成都吧。刘禅不是心狠手辣的主,在问过诸葛亮的意见后,把王朗留过了新年后,还是亲自赠送马匹车架,送王朗回洛阳去。反正大汉这边是一直对王朗以礼相待的,而王朗这一趟成都之行,大汉也给世人展示了一个礼敬贤人的态度……王朗真心要走的话,与其强留,不如展现一下气度,放人回去。接下来,压力就来到了曹魏这一边……当然,这是后话。总之呢,因为王朗要回洛阳去,张溪又正好要去荆州赴任,所以诸葛亮就安排王朗跟张溪一起走,省的王朗万一在路上出个什么意外,那大汉就有嘴也说不清了。带着王朗走呢,张溪倒是没啥意见的……虽然在两军阵前嘴炮了一顿,但双方毕竟都没有翻脸,关系也说得过去。而且吧,这一路上,王朗似乎还挺喜欢小正儿的,没事儿就逗小正儿玩,要么就是考教小正儿的学问……虽然王朗这个人的为人不好评价,但他的学问确实是当世顶尖的,张溪一看有这好事儿,所以也就没拦着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