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页(1 / 1)
('
于此同时,已经进军到伊阙关的诸葛亮,也收到了后方张嶷发来的军报。一切似乎都在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进行中,陈泰果然派兵出来收复了襄城,并且往大军粮道的方向进行了袭扰。但,根据张嶷发来的军报看,陈泰的袭扰从规模到撤军速度,都非常的快,很显然,陈泰对汉军主动后撤防线是心有顾虑的。一个陈泰都这么小心谨慎,有此可见,自己的策略,是否能瞒过司马懿,还真的不好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诸葛亮觉得,自己有必要再给司马懿一点“信心”,让他有足够的底气主动出战才行。可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司马懿“察觉”到,自己开始出现“急躁”情绪,甚至是“阵脚大乱”了呢?!一时间,诸葛亮还真的想不到什么好方法……或者说,是有办法,但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好方法。如果不是实在万不得已,诸葛亮觉得,还是暂时不要用这个“下下之策”的好。所以,诸葛亮只是命人传令给张嶷,让他加大运输粮草的频率,并且加强对粮草运输队的护卫,以此来放松陈泰的警惕心。正常来说,粮草遇袭后,肯定是要加强对粮草队的护卫的,如果不这么做,反而会引起陈泰的疑心。而加大运输粮草的频率,就是要给陈泰造成一个前方缺粮的假象,一方面可以通过陈泰给司马懿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引诱陈泰主动对鲁阳或者是昆阳发动袭击,意图切断北伐大军粮草。只有到了那一步,司马懿才有可能真的上当,主动出城寻求击破自己这一路大军,这样诸葛亮才有一战破敌的机会。但,这还需要时间。从陈泰之前的反应看,要么陈泰本人军略能力不俗,要么他有高人相助,想要引诱他主动出兵攻击,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就这样,在给张嶷下达了下一步命令之后,诸葛亮传令给张溪,让他暂时在大谷关按兵不动,等待合适的时机。顺带的,诸葛亮也在张溪的军令中,夹杂了自己那个“下下之策”的想法,征求张溪的意见。说实话,诸葛亮不想用这样的计谋,但如果真的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的话……嗯,还是先征求一下元长的意见吧。而张溪呢,在领兵占据了大谷关后,也就算是跟诸葛亮分兵行动了。虽然大致的策略张溪是知道的,但是不是能成,张溪也不确定。毕竟,对手是司马懿这个老乌龟加老狐狸。他要是真的憋定了主意,坚守不出,采用以守退敌这样的消极战法,恐怕一时间还真的拿他没什么办法。所以,其实张溪也在想,有没有合适的办法,逼迫司马懿主动出兵。而在张溪看来,要想让司马懿主动出兵进攻,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官面上的命令。比如说,曹叡亲自下旨,要司马懿主动出战,寻求击破汉军。可这种事儿吧,张溪就是想瞎了心,曹叡也不可能听张溪的……不管是历史上的那个曹叡还是这个时空的曹叡,都是脑子非常清醒的那种君主,不可能下这种缺心眼的命令的。剩下的一种,那就是给司马懿制造足够的压力,让司马懿在顶不住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出兵。而这个压力……其实是有的。司马懿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河洛地区这个世家大族扎堆的地方,司马家虽然也算是有话语权的存在,但,跟那些顶级世家还是有差距的。如果整个河洛地区的世家大族都联合起来给司马懿施压,那司马懿即使不想出战,恐怕,也不得不战。只是,这种让世家大族都联合起来要求司马懿出战的办法,张溪还没有想到。而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军令,以及他的书信,到了。军令方面,没什么特殊的,张溪遵照而行既可。但诸葛亮的书信,尤其是诸葛亮书信中提到的“下下策”,却让张溪眼前一亮,但也同样,陷入了沉思。办法,有了,但代价,确实不小。第954章 下下之策诸葛亮想到的“下下之策”,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拷问梁县,乃至伊阙关,大谷关附近的世家大族,让他们提供大军所需钱粮,以此来给司马懿造成北伐军前线军中缺粮的错误判断。之所以说这是“下下之策”,是因为这个时代,是属于世家的时代,任何政权想要在这个时代立足,不说依靠世家,但跟世家保持一定的紧密合作,是必然的。用后世的理论来讲,世家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土地,掌握着大量的劳动力——隐户,再加上数百年积累下来的人望——舆论,以及上层建筑——官位。这种情况下,彻底得罪世家,是一件相当不理智的事情。尽管诸葛亮也想尽可能的削弱世家对朝政的影响,也想把更多的丁口从世家大族的隐匿下解放出来,增加朝廷中央集权的能力……但实话实说,如今的时代,想要彻底一步到位的消除世家的影响力,是做不到的。即使按照诸葛亮在蜀中推行的国政,对世家采取既合作又打压的方式,但相比于曹魏这边依靠世家的做派,依然让中原,河北的世家们无法接受。这些世家大族们认为,以蜀汉那种对待世家的态度,是属于在剥夺世家既有利益。这种情况下,中原,河北世家大族们,在不到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肯定是优先支持曹魏。而这,也是这次北伐河洛,诸葛亮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如果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那诸葛亮现在早就完成了对洛阳的分割包围,围攻洛阳,坐等司马懿粮尽而降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了设计引诱司马懿出城,对梁县,伊阙,大谷一带的世家大族采用拷问粮草的方式,虽然说可以用“一时应急”来解释,但同样的,也会引起整个河洛地区的世家反感,导致他们更加往曹魏方面靠拢,而不是选择投靠大汉。如果河洛世家对大汉回归洛阳不持支持的态度的话,那即使攻下了洛阳,想要治理这个地方,恐怕也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包括但不限于煽动百姓暴动,勾结曹魏影响边地治安,破坏地方行政等等……这些世家们,有这个能力能做到这些事情。因此,诸葛亮把自己的这个策略,定为“下下之策”,是非常正确的。诸葛亮不想轻易使用,因此来信跟张溪商量,毕竟张溪这个人,在诸葛亮的眼里,是属于那种常有奇思妙想的人,也许从他的角度出发,能给出自己不一样的启发。而张溪呢,接收到诸葛亮的这份信件,理解了诸葛亮的“下下之策”后,确实也陷入了沉思。事实上,诸葛亮的这个做法,张溪的第一反应,其实也是不认可的。穿越到这个时代二十年了,张溪已经不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小白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应该采用最合适的治国办法,而不是仗着所谓一千多年的知识,试图一步到位。会天下大乱的。这个时代,就是世家力量崛起的时代,张溪能做的,就是尽量的压制世家大族的崛起力量,尽量的降低百姓在这个时代生存的压力,减少世家大族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剩下的事情,张溪真的做不到。所以,彻底得罪世家,也不在张溪的选择范围内。但……也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诸葛亮的治国方式,不过是回到了后汉中期那种做派,对世家既有打压,也有一定的依赖性,毕竟离开世家的支持,中央朝廷可能连地方政权都无法掌握,不得不如此为之……但继续这么下去,这个大汉,其实跟东汉中期没什么区别。甚至于,继续发展个五十年左右,等到诸葛亮,张溪这一代人相继过世后,世家大族的力量依然会成为主导,重新变成东汉末年那样,豪强占据大量土地,而百姓无地可种,产生大量流民。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