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页(1 / 1)

加入书签

('

因此,文聘只能选择在汉津渡建立水寨,威胁江夏其他各县,牵制住张承的水军主力。

而南线战事依然胶着,水军方面,朱然在一步一步的逐渐清理乌龟阵外围的江陵水军走轲,想用这种水磨功夫的办法,解决江陵水军。

但这还需要时间。

吕岱依然在零阳跟石苞僵持不下,无法在短时间内攻破零阳城。

而最有希望的孙盛,率领三万东吴陆军,倒是抵达了郢县……但这一路行军走的,那叫一个龟速。

道路太过泥泞不堪,实在不好走,也不好运输兵粮军械。

而等孙盛好不容易抵达郢县外围的时候,郢县守将州泰已经得到了王基调拨过来的五千援军,如今整个郢县,有八千守军。

其实吧,一开始的时候,王基是真没想在郢县彻底挡住东吴军的进犯的。

虽然对于东吴军的进犯,张溪和王基都有所准备,但主要的作战思路,还是主动收拢兵力,一步一步的放东吴军进入江陵郡,最后在江陵城,依靠坚固的江陵城防,打一场防守战。

所以,郢县方向,虽然安排了州泰去驻守,但一开始的作战目的,是让州泰能撑多久撑多久,实在撑不住就撤回江陵……纯粹只是拖延时间用的。

但现在,随着荆襄大地淅淅沥沥的小雨,察觉到天时对自己有利的王基,立刻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咬牙从江陵调了五千士卒去支援郢县。

在郢县打一场阻击战,总比在江陵打守城战来的好……江陵毕竟是郡治中心,城外也是整个江陵郡规模最大的可耕种土地聚集区,在这里打仗,对赋税收入很不利的。

而王基也没有想到的是,除了天时配合自己外,对手居然也这么配合自己……领兵进攻郢县的人,不再是名将周瑜,周瑜因病回建业休养去了,现在的领兵大将换成了孙盛。

这下压力就小的多了。

要是周瑜领兵,王基还得担心,以周瑜的能力,州泰不一定能守得住郢县……但换成这个孙盛,那王基就真的不担心了。

而孙盛,还真的是不负王基所托……费劲巴拉的领军抵达了郢县后,只发动了一次攻城后,孙盛就在郢县城外三十里处,安营扎寨,不动弹了。

不是孙盛不想打啊,而是不能打了。

从华容县停兵不进,到现在进军到郢县外围,东吴军的士卒们,已经淋了快半个月的雨了。

在华容县的时候还好,起码有个县城和房屋可以避雨,可最近的这十天左右的时间,大军始终是在雨中行军,晚上在野外扎营睡觉的时候,身上都感觉湿乎乎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嘛。

军中士气是相当的低落了。

孙盛虽然没有经历过第二次濡须之战,但孙盛也不是那种缺乏常识的将军,在这种细雨蒙蒙的环境下,不仅不利于作战,对军心士气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甚至,如果长时间淋雨,引发军中大规模的伤寒,甚至是造成瘟疫的话,那问题可就大了。

这种情况下,孙盛也不敢轻易向郢县发动进攻,他只能是上奏大吴至尊,向大吴至尊寻求意见,是继续进攻,还是退兵自保。

能被孙权提拔上来重用的宗室将领,孙盛还是有那么一点能力的,毕竟孙权看人的眼光还是在的。

这种情况下,孙盛知道,继续用兵,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但问题是……孙权不允许啊。

就这么退兵的话,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却空耗钱粮……你让孙权的面子往哪儿搁?!

因此,孙权严令孙盛,必须尽快攻下郢县,吸引蜀贼回军自救。

孙盛不是周瑜,军中没有那么多的自主权利……既然孙权这么要求了,孙盛能怎么办,就硬着头皮进攻呗。

但,进攻效果真的很差……谁会愿意在细雨绵绵的天气,上阵去厮杀啊。

人家蜀军是有城池要守,有百姓和田地财产要守护,不得不战,东吴这边……你指望普通士卒能理解上头大人物的所谓“战略意图”么?!

这仗打的,孙盛都觉得,自己跟个蠢猪一样……但又不能不打。

仗打到这个份上,东吴想要往江陵方向再次前进,已经是非常困难了,所以,司马懿指望东吴能给力点,那纯属是想瞎了心了。

荆州方面,东吴进军困难,而河洛方面,大汉的北伐军进攻洛阳,倒是还算顺利。

这个顺利,不是说大军已经攻入洛阳了,而是说,在经过十余天的进攻后,北伐军已经可以对洛阳的城墙,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了。

也就说,已经出现了登上城楼,进行城墙争夺战的现象了。

虽然司马懿通过临阵指挥,轻松击退了这支登上城楼的小部队,重新堵住了缺口,但这也意味着,仅靠常规的办法,魏军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守住城墙了。

而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司马懿手里的兵力,再一次出现了减员。

原本有一万四千人的守军,经过汉军十余天的攻城后,锐减到只有一万人左右了。

眼看着一月份还没到月底呢,司马懿手里的守军,已经战损三成了。

到了这个地步,不管是司马懿还是辛毗,其实都知道,这个洛阳城,是肯定守不到二月份去了。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一咬牙,找到了辛毗……寻求辛毗的同意,弃守洛阳城,退守虎牢关。

司马懿必须这么做,因为辛毗同样有持节节制全军的权利。

如果司马懿不征得辛毗的同意,下令撤军,而辛毗又非要坚守洛阳的话……持节剥夺自己的军权,辛毗是有能力干出这种事情来的。

因此,司马懿私下找到辛毗,想通过这种试探,让辛毗同意弃守洛阳。

司马懿本来准备了很多的说辞,比如说退保虎牢关,守住反攻的底线,比如说保住河东,河内二郡,司隶也不算丢失……但辛毗只听了司马懿要弃守洛阳后,只说了一句话。

“予老夫三千兵马,余者,君可自决之。”

那意思就是给我三千兵马,我来守洛阳,你带着剩下的兵马,要退守哪里,你自己去做决定吧,我绝不阻拦。

辛毗也知道这个洛阳,是早晚要守不住的,也不可能等来河北的援军……但他这个三朝老臣,不能不给天下做个榜样。

司马懿有能力,还年轻,他可以走,为大魏留下将种帅才。

但他这把老骨头,就只能埋在这个洛阳城了。

司马懿一听辛毗说出这话,顿时明白了辛毗的用意,但……司马懿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只能是一躬到底,表达对这位大魏老臣的尊敬。

第965章 洛阳战事(三)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做出不同的抉择……当年可以弃袁氏而投曹的辛毗,现在要为大魏尽忠,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往公心了说,辛毗世受大魏厚恩,从曹操开始,他辛毗就一直被曹魏所重用,一直到曹叡这一朝,他官居三公……受了这么多的恩惠,辛毗不可能对大魏没有归属感的。

往私心了说,辛氏一门,大多在河北生活,而且跟河北世家之间的联姻关系也不少。

辛毗不能投降,他一旦投降,势必会连累家人,而河北世家为了撇清和辛毗的关系,那些联姻的子女,甚至孙子,外孙辈,都会受到牵连,以后辛氏一门,在大魏的前途,基本就断了。

当然,不投降,辛毗也完全可以跟随司马懿一起,后撤到虎牢关……这倒不是辛毗有什么为难的地方,纯粹是辛毗自己心理过不去那道坎。

与其后撤虎牢关,接受战败失地的事实,辛毗倒不如选择跟洛阳共存亡。

反正他都已经七十了,活着也活不了太久了,倒不如用自己的阵亡,来给大魏臣子做出一个表率……到那个时候,自己能名垂天下不说,天子必然会善待自己在河北的家人。

甚至于,将来就算真的大汉三兴了,对自己这个为国尽忠的敌国臣子,也必须保持三分尊敬……这年头,没有哪个君王会不喜欢为国尽忠的臣子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