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页(1 / 1)

加入书签

('

一封是孙盛的战报。

在战报中,孙盛因为没有攻下郢县,故而向孙权请罪。

但同时,孙盛也向孙权汇报了最近军中伤寒发病的士卒越来越多的事情。

另一封,是陆逊从淮南送来的,表示如今兖州刺史贾逵领兵支援许昌,兖州群龙无首,是否允许他酌情,往兖州方向进军……起码先把之前没占的彭城国占领下来。

孙盛进攻不利,孙权除了恼怒外,也不得不考虑孙盛信中所言的“军中多有疾病”的事情。

孙盛写这么一封信给孙权,可不单单是为了请罪,其实真正的用意,孙权也明白……就是在委婉的询问孙权,是不是要冒着引发瘟疫的可能,继续强攻。

一旦造成瘟疫的话,以这年月的医疗条件,搞不好瘟疫造成的士卒死亡,会比攻城还要大。

孙盛没有周瑜那么大的自主权,因此,他只能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向孙权暗示……当然,如果孙权真要不顾一切的进攻郢县的话,那孙盛也会认真执行的。

打不打的下郢县不好说,但退兵是肯定不会退兵的。

可你前线主将都到了这个地步,孙权又能明白孙盛的用意……孙十万就是再冷漠,也不会冒着让自家军中爆发瘟疫的风险,继续强攻啊。

到时候死的,可都是他孙权麾下的士卒。

而陆逊那边的求战,也不能不让孙权多做考虑……既然蜀汉这边捞不到好处的话,从曹魏那边找补一下,也不是不行。

彭城国好歹也是一个封国之地,大小不下于一个郡。

之前不占,不过是担心刺激到曹魏,影响到两国关系……如今蜀汉的威胁是越来越大了,如果魏吴两家再交恶的话,只会让蜀汉坐收渔翁之利。

但现在,曹魏守卫兖州都自顾不暇,而且贾逵都已经去了许昌……就像周瑜说的那样,就算占了彭城国,估计曹魏为了天下局势平衡考虑,也会忍下这口气。

就……依法而行吧。

第969章 御驾亲征

洛阳失守,司马懿退守虎牢关的消息,传到邺城,曹叡大概有半盏茶的时间,没有任何反应。

完全懵了。

曹叡真的有点无法接受洛阳丢失的那种挫败感。

这比当初曹丕丢失关中的挫败感还要大。

关中丢了也就丢了,毕竟曹魏的统治核心在中原,在河北,关中也不过是收回来不到十年而已,丢了,不过是丢了一个保护中原的屏障而已。

但洛阳……那是中原核心。

本来曹魏的是依靠着中原,河北两条大腿前进的,可现在,被人硬生生的砍下一条腿来……你让曹叡怎么去接收这个事实。

别说什么只丢了一个洛阳,河东,河内,颍川,甚至河南的东半部都还在曹魏手里……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洛阳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还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含义。

洛阳一丢,中原人心就会出现动荡,不管是河东,河北,还是颍川,人心一旦散了,这些地方丢失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当曹叡终于接受洛阳丢失这个事实之后,曹叡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调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北部诸郡的所有郡兵,到邺城集结。

他要御驾亲征,夺回洛阳!!!

可惜,这封诏书,没有最后下达下去……负责处理诏书的陈群一看到曹叡下了这样的诏书,立刻进宫求见曹叡,诉说利弊。

是,天子的想法,他陈群很清楚,同样的,他也不是不明白曹叡这么做的用意。

洛阳关系到整个中原的得失,事关大魏半壁江山,曹叡要想夺回,很正常。

但问题是,现在的情况,并不允许曹叡这么做。

调四州之兵来邺城,不是不行,但四州有多少兵可以调,这是个问题。

冀州的郡兵,全让曹真带领着去征讨辽东公孙渊了,现在虽然一时平定了战乱,但曹真光说大胜,平定了叛乱,自身损失了多少,曹真都是含糊其辞的一笔带过……你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可以连续作战的冀州郡兵?!

幽州的郡兵,在辽东公孙渊叛乱之时损失了近半,现在那点兵力还要留在幽州,看住辽东,防止辽东野心家在曹真回军后复叛,轻易也不能抽调。

青州的郡兵,也要负责防卫地方,毕竟东吴已经占据了青州南部的北海郡,而东吴战船之能天下第一,真要抽调青州北部郡兵来邺城,却导致东吴渡海而入青州北部,全据青州,那也是得不偿失的问题。

至于并州的郡兵……如今北面的异族倒也老实,一时间翻不出太大的浪花出来,从并州调兵,倒也不是不行。

但,天子御驾亲征,要跟蜀贼在洛阳打一场大决战,可不能就带这么点兵,如此仓促的去应战。

陈群虽然只是一介文官,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陈群还是知道的。

如今已经是二月份,正是春耕的时节,抽调如此多的兵力士卒南下去征战,势必会影响到北地的春耕。

而过了春耕,也是传统意义上青黄不接的时代,一家百姓在这个时候有可能会面临饥荒而活不下去,对一国财政来说,这时候也是需要动用老本的时候。

别的不说,要准备南征的粮草,这些钱粮消耗,就足够让陈群头痛了。

这年头,哪怕是曹魏的粮食储备也不算太多,硬要打仗也不是不行,但问题是,打完了以后,不管输赢,朝廷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好吧,退一步说,就算粮食储备足够,能支撑大军南征,但,需要派多少兵马,任用何人为将,进攻路线如何规划,怎么吸引蜀贼主力进行决战……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好。

可不是说你天子御驾亲征,带着兵马跑到洛阳城下去攻城,就可以夺回洛阳的。

再一个,御驾亲征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万一有个闪失,那大魏可能真的要赔上国运了……这种情况,能避免还是避免的好。

战争不是儿戏,御驾亲征就更不能儿戏,绝对不是曹叡在盛怒之下,一道诏书就能决定的事情。

身为三朝老臣,托孤大臣,同时又是总理尚书台的尚书令,陈群必须劝说曹叡,收回成命。

要打,可以,但不能跟现在这么草率,这样于国无益。

不得不说,陈群的劝说,是成熟的,老成持重的……直接给曹叡说了一个哑口无言。

曹叡到底不是那种昏庸暴躁的主君,他其实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只不过刚刚在愤怒之下,根本来不及思考那么多……现在被陈群给劝说了,自己也慢慢冷静下来了,终于也意识到,现在搞御驾亲征,不是什么好主意。

但,也不能就这么坐视蜀贼占据洛阳啊,一旦让蜀贼在洛阳站稳了脚跟,中原人心的向背,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这个问题,其实陈群也知道,曹叡说的是有道理的……别的不说,现在颍川郡那边,“人心”就已经相当不稳了。

更别说距离洛阳更近的河东,河内两郡……如果没有一条黄河拦着,恐怕那边的“人心”,会比颍川郡更加混乱。

所以,陈群向曹叡建议,曹真率领的冀州郡兵,还是有必要继续南下,支援虎牢关,给洛阳的蜀贼制造足够的压力的。

同时呢,并州郡兵要调用,问题不是很大,不如就调并州郡兵南下,去支援守卫河东。

至少,先把阵线维持住,安定一下中原人心,然后,再考虑怎么爆兵,怎么规划进军路线,怎么重夺洛阳的问题。

曹叡冷静下来,认真的思考了一番后,决定还是听从陈群的计策而行。

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小问题……并州刺史毕轨并不擅长军事,让他领兵去支援河东郡,主持河东郡防务,别说曹叡,就是陈群都不怎么放心。

现在的大魏可禁不起有人带兵瞎浪了,毕轨这人处理政务还行,领兵作战,还是得派一个信得过的人过去。

可现在,大魏朝廷内部,还有值得信赖的,能带兵出征的将领么?!

这个值得信赖,不仅仅是指对大魏忠心,重要的是,他也要有让曹叡能够放心把兵权交给他的能力。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