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变数这个东西吧……还真的就出现了。

但可惜,这个变数的出现,不是有利于东吴的。

周瑜正对江陵城防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接到了来自全琮的战报。

这封战报里,提到了朱桓不服主帅,不遵守战略安排,同时触犯军纪,擅自打骂士卒的事情……这种事儿,周瑜虽然也很恼火,但考虑到朱桓在东吴的地位,也没打算追究。

就在周瑜打算回信,让全琮暂时不要追究这个事情,允许朱桓戴罪立功,尽快进行自己安排的战略时……全琮的第二封战报到了。

樊城守军主动出击,兵力在万人以上,全琮被迫迎敌,双方激战不到一个时辰,各自退兵。

表面是这样,但问题是,周瑜敏锐的察觉到了全琮真正要说的内容——襄阳疑兵已经暴露了,继续留在汉水北岸,有可能遭遇到襄阳守军的围剿。

这封战报,与其说是战报,倒不如说是全琮要求退兵的申请书。

周瑜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子。

他是真没想到,朱桓会在这个时候主动挑事儿,跟全琮闹矛盾,同时还触犯军法,导致自己的分兵造势之计无法执行。

同样,周瑜也没有想到,襄阳方面居然敢主动出击,并且一次就出兵一万人,导致全琮不得不主力应战,导致兵力虚实败露。

而襄阳方面一下子出动万人兵力,周瑜稍微思考了一下,就知道是上庸兵到了。

不然就以文聘的用兵风格,他不可能做出如此莽撞的举动。

这也是一个出乎周瑜预料的地方……上庸兵,来的未免也太快了。

但事已至此,周瑜再抱怨也不会改变局势,倒不如赶紧想想,现在该怎么应变。

疑兵计败露,全琮肯定不能继续在汉水北岸呆着,必须马上撤回来,否则就太危险了。

而上庸兵赶到了襄阳,襄阳有了足够的兵力,再加上确定进攻襄阳的是疑兵,那么必然会选择抽调兵力,南下支援江陵。

不能让这支援军顺利的抵达江陵,否则江陵就更加难打了。

为此,周瑜立刻下令给全琮,让他率领士卒,从汉水撤退,撤到汉津渡口后,再次上岸,率兵往当阳县方向移动,半途拦截这支可能南下支援江陵的蜀军。

一定要给自己攻克江陵,提供时间。

至于江陵主战场……周瑜发了狠了。

再不发狠,可就真的没机会了。

下令全军不计伤亡的加强进攻,一定要尽快攻克江陵。

而随着周瑜发狠,张溪这边,压力陡增。

如果说之前东吴军的进攻,还算张弛有度,一次进攻不成,会撤下去休整一下,重新组织攻城的话。

那么现在,东吴军的进攻就如海浪一样,一次接着一次,从不停歇。

一次进攻失利,前军还没有退下,后方的第二波进攻队伍就已经带着钩梯,推着云梯,发起了二次进攻,最后面的军阵中,第三批进攻队伍,已经在做进攻准备了。

周瑜把东吴军的兵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把自己的统筹指挥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受到进攻压力最大的,是江陵城的东门。

是的,不是周瑜,陆逊所主攻的江陵城南门,受到压力最大的,反而是江陵城的东门。

也就是诸葛恪负责主攻的这一侧。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周瑜现在在东门指挥。

南门方面,确实是东吴军的进攻重点,但同样,这里负责实际指挥进攻的人,是陆逊……周瑜留在南门,其实对陆逊的帮助不是很大,甚至有可能,陆逊在周瑜的影响下,还不能完全的发挥出自己的指挥才能。

毕竟,周瑜的作战风格和陆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如果周瑜在南门负责指挥的话,陆逊就只能作为一个执行军令的普通将军,完全是在浪费陆逊的才能。

因此,周瑜直接把南门的指挥权让给了陆逊,让他自由发挥,而自己,则亲率三万大军,绕道东门,代替诸葛恪指挥。

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诸葛恪资历太浅,之前也没有独当一面的经验,周瑜有点不太放心。

另一方面……周瑜也想试试,换个主攻方向,会不会造成张溪的应对不及,从东门造成突破。

这一手,还真的是差点就让周瑜给玩成了。

张溪还以为周瑜在南门,毕竟如今三门中,南门的进攻是最为猛烈,同时也是进攻套路最为严谨,进攻方式最为多样的一个地方。

张溪下意识的就认为,现在南门外,还是周瑜在指挥作战,为此甚至本人都和王基一起守在了南门,防备周瑜。

而守卫东门的州泰,也在习惯了诸葛恪的进攻节奏后,突然遭遇到周瑜的亲自指挥,一时间有些应对不及,让周瑜抓住了空子,指挥东吴军士卒登上了城楼。

好在州泰虽然慌乱,但基本的为将素质还在,赶紧向南门求援。

而张溪在接道东门告急之后,也没有任何犹豫,亲自带领一部分预备队前往东门支援,经过一番士卒厮杀之后,终于是稳住了阵线,重新把东吴军给赶下了城墙。

然后,张溪就发现,周瑜这个货,居然不在南门好好的呆着,跑到东门来了。

如此一来,张溪顿时不敢大意,当下决定,暂时留在东门防御,不敢轻离。

但……这好像触发了周瑜的灵感。

五天后,西门的钟离牧突然派人告急,说是城外的孙盛军中,出现了周瑜的大纛……周瑜已经转道去了孙盛的军中,可能要主攻西门了。

可等到张溪闻讯,带着大队预备队跑到西门准备支援布防的时候……东门的州泰再次告急,说是东吴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再次对东门发起了强攻。

给张溪气的,不得不又带队跑回东门去,指挥防守作战。

而把张溪这么折磨的满城乱跑的周瑜,他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让人多做了两杆大纛而已……

第1013章 寇封来援

被周瑜用两杆大纛耍的团团转的张溪,累个半死不说,偏偏还不能大意。

没办法,东吴军兵力太多了。

十万大军啊,就算平均分配三门,一门就得有三万人以上围攻……三万人是什么概念?!

哪怕只是列队,就算你站在城头上,一眼也看不到头。

这种情况下,是根本无法用眼睛去清点人数的。

更别说,真正进攻的时候,东吴军也不会傻乎乎的排好队伍,让你点完人数后再进攻……攻城也是讲究虚实相接,需要进攻层次的,有些兵力会放在城门正前方攻城吸引注意,有些也会藏在城外的山坳,密林之中,突然杀出,打一个出其不意。

因此,某一门的进攻军队,突然多了一万人还是少了一万人,只有真正开打了才能感受到,纯靠眼力,无法分辨。

多一万人进攻和少一万人进攻,差距真的是巨大的……甚至都不需要一万人,多个五千人进攻,守城方要承受的防守压力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因此,只要周瑜抽调一部分士卒加强某一门的进攻,从防守压力上来看,真的就是一副东吴要发动主攻的架势,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周瑜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来回抽调,制造佯攻和主攻方向的变换,但张溪……他一共就这么多兵力,需要分散三门守卫,同时还要在自己手里留下一万人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四处支援。

调度上,显然不如周瑜来的游刃有余。

说实话,周瑜的这个攻城策略,真算不上是多么高明的策略,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进攻变幻策略,却在现在的局势下,显得那么的合理。

张溪被这样的简单策略给耍的团团转不说,一时间也拿不出足够好的办法来应对。

到最后,张溪只能采取一个比较折中的方式……把自己手头的一万人预备队,拆成三份,某门示警就先派出先头部队去加强防守,等到确定东吴军主攻的方向后,再自己亲自领兵前去支援。

办法是笨了一点,但至少,比来回跑来跑去的支援要好的多,不仅能节省救援时间,还能控制士卒的体力消耗。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