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页(1 / 1)
('
没办法,兵力不如对方,只能龟缩死守,战役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周瑜的手里,张溪就算想求变,可用的办法也不多。确实可以用主动出击的方式,打断东吴的进攻节奏,不让周瑜这么肆无忌惮的围攻江陵。但主动出击的风险很高,周瑜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够用野战的方式来消耗江陵守军的兵力,这点张溪很清楚,贸然出击,搞不好还正中周瑜的吓坏。当然,最主要的是,张溪这边没有可以领兵冲阵的猛将,想主动出击都做不到。为此,只能是继续守着城池拼消耗,拖时间,看能不能拖到有援军到来解围,或者是东吴军粮尽而自退。变数,有,但在张溪的计算中,最快的变数,大概也得等到关中兵或者汉中兵抵达南阳以后,说不定能分兵协防襄阳,让襄阳可以抽调兵力南下支援江陵。因此……当寇封派人来江陵送信,说自己已经领兵南下来支援江陵的时候,张溪甚至本人还有点懵。不是,这小子不好好的配合文聘守卫襄阳,来支援江陵干什么?!受限于这年月的通讯效率,张溪并不知道这时候的襄阳是什么局势。虽然说东吴的主攻方向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就是江陵了,但东吴往襄阳附近派兵也确有其事。就算是偏师疑兵,总兵力也不会少于数万……这个时候,襄阳应该是固守有余,进取不足才对。襄阳太重要了,是整个荆州的核心区域,往南连接江陵,往北直通南阳,这个地方,绝对是不能丢的。调东三郡的寇封去协防襄阳,就是要保证襄阳不失……这货没事儿领兵南下,那襄阳怎么办?!难道说,寇封和文聘其实已经击溃了东吴军北上进攻襄阳的偏师,保证了襄阳的安全,这才能领兵南下来支援江陵?!如果是这样的话,张溪倒是能大大的松一口……可寇封的这封信里面写的含含糊糊的,就说自己是经过文聘的同意南下来救援的,其他的啥事儿都没说。闹得张溪心里一直犯嘀咕。寇封是个什么脾气的人,张溪很清楚。当兄弟,这小子没得说,虽然常年呆在东三郡不能擅离职守,但每年跟张溪之间的通讯就没断过,逢年过节的各种礼物也没少送。当初小暄儿嫁给诸葛乔,寇封因为公务无法亲至长安,就派心腹之人直接送了一支超豪华的仪仗队过来,全程负责送小暄儿出嫁……闹得诸葛亮和张溪都犯嘀咕。诸葛亮是嘀咕寇封这小子,是不是在东三郡瞎搞,肆无忌惮的搜刮民脂民膏了……这种超豪华的仪仗队,诸葛亮觉得自己来养都有点养不起。而张溪嘀咕的是……这货不会跟历史上一样,抢了人家孟达的仪仗队吧?!要不是当时诸葛亮和张溪都在考虑着四伐的事情,这事儿啊,划不过去。但不管怎么说吧,寇封对自己的这个大哥,那是真的很尊敬。因此,张溪真的很怀疑,当寇封得知江陵被围后,还会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襄阳,协助文聘防守。如果寇封真要犯浑的话,文聘可是真的拦不住他,更别说从官职来讲,寇封还比文聘高一阶,双方又没有明确的统属关系,文聘是没有任何名义来节制寇封的。现在张溪真的很担心,寇封在得知自己被围后,不顾一切的南下救援,这样的话,襄阳就会重新陷入危险之中。因此,张溪赶紧的给寇封写了一封回信,让来送信的寇封心腹赶紧带回去交给寇封。简单来说,张溪就是告诉寇封,自己在江陵好着呢,寇封没必要急着来援,先保证好襄阳的安全为要。这封信送出去大概过了十天,张溪继续缩在江陵城里挨揍的时候,接到了寇封的第二封信。这次,这个混蛋小子总算是把事情给说清楚了。包括如何试探东吴军虚实,如何跟文聘商议,自己如何带兵南下的缘由,都说清楚了。在通过试探得知,东吴军的偏师除了水军两万人外,陆军只有一万人之后,寇封和文聘都对保卫襄阳,有了足够的底气。如今东吴军已经是战略目的非常明显了,进攻重点就在江陵,襄阳方面,只是偏师疑兵,以牵制为主,因此不太可能会有大规模的增援到来。甚至于,对于寇封要求尽快南下支援江陵的问题,文聘也没有太过于干涉。毕竟,东吴方面拢共就那么三万人,其中有两万还是水军……说难听点,就算寇封的东三郡郡兵不来,文聘都不一定会失守襄阳。而且文聘用兵吧,向来是防守为先,敌军犯境,他就驱逐敌人,但在他的带领下,他也很少会主动对敌军发起进攻。如果只是用来防守襄阳的话,那么文聘觉得自己现在的兵力就够用了。因此,寇封要带东三郡郡兵南下,文聘并没有太过阻拦,只是出于谨慎起见,希望寇封多留下五千东三郡郡兵给自己,充当预备兵力。寇封对此没有异议,在跟文聘交割完毕后,立刻率领一万五千东三郡郡兵南下,救援江陵。看到这里,张溪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如果只是寇封领兵南下,张溪还要提心吊胆一下,但如果是跟经过文聘同意的,那意义就不一样了。而且,距离上次送信,一来一回的只过了十天的时间……乐观估计的话,现在寇封应该是已经过了当阳县了。这速度,够快,一路上没有什么阻拦的话,大概再过个五天左右的时间,江陵城就能再迎来一万五千援兵,以及一员猛将。到了那个时候……张溪可就真的敢分兵出城,跟周公瑾掰掰腕子了。挨了这么久的揍,张溪心里积攒的火气也不少呢!!!哼,在等五天……就五天,五天后,要你周公瑾好看!!!第1014章 朱桓立功等啊,等啊……张溪等了足足七天,这期间继续被周瑜来回折腾的挨揍,却依然没有等来寇封的援兵。援兵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寇封的第三封书信。寇封在信中告诉张溪,他确实已经领兵过了当阳县,正在往江陵进军……但不知道为什么,原本应该在汉水北岸充当疑兵的那支东吴军队,突然就出现在了自己的前面,占据了葫芦口的有利地形,拦截自己的进军。现在寇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军,休整备战,先击破葫芦口的东吴军才行。这倒是可以理解。葫芦口这个地方,是通往江陵的必经大道之一。而看一下这个名字就知道,所谓的葫芦口,就是两边都是开阔地区,中间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收口……整体形状,就像一个葫芦一样。这地方,东吴军要是往狭窄道口一堵,你想要通过葫芦口去支援江陵,门都没有。绕过去?!可以,但你得先往回走,走回当阳县,然后往西绕道临沮,从宜都郡的西陵方向绕一个大圈子,才能走到江陵……路程太远了。寇封从襄阳而来,又是为了救援江陵,肯定是走最近的路线,因此他肯定会选择通过葫芦口……再绕回去,耽误的时间可就不是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都不算多。因此,寇封选择正面进攻,击破在葫芦口阻截的东吴军队,也不是什么奇怪的选择。再说了,从对方的主将旗帜看,双方已经是交过一次手的对手了,寇封心里也有底。上次在汉水北岸,寇封的主要目的是试探敌军动态,因此也没有尽全力,但却已经占据上风了。这次,寇封带的兵力占有优势,士卒战力又比对方要高一点,寇封是真没觉得,这支东吴军队,能拦住自己。甚至,寇封在一上来,就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兵冲阵。葫芦口的地形制约了双方在狭窄道口交锋的兵力人数,这种情况下,个人武勇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选派精锐,重点突破,只要冲过了葫芦口的狭窄区域,后续步兵跟上,说不定就能一冲而过。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