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页(1 / 1)

加入书签

('

司马懿和夏侯霸回邺城,完全是公务。

这次反攻洛阳不成,虽然在颍川郡找回了一些面子,但输了就是输了,曹叡还不至于被一点面子工程就这么糊弄过去。

也该把司马懿和夏侯霸召回来,总结问责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当然,该有的封赏也不会少,政治作秀也是必要的。

至于司马昭,他回邺城,其实带着一项任务的。

“请”大魏山阳公刘协,到邺城面君。

没办法啊,山阳县,就在河内郡……离的洛阳可不算太远的。

现在的刘协,说实话,不管是对季汉,还是对大魏来说,都有点像烫手山芋,实在不太好处理。

当年曹丕篡汉,消息传到汉中的时候,同时传来的,还有刘协遇害的传闻。

这年月,消息的传递实在是不怎么灵通,验证起来也不方便,而且汉献帝遇害的消息吧,还是从曹魏那边传过来的……这玩意儿谁会去怀疑啊。

而且,在当时的刘备心里,曹丕篡汉和刘协遇害,都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刘备可不认为刘协作为大汉天子,会甘心的配合曹丕搞什么禅让仪式。

因为站在刘备的角度实在无法理解啊……大汉天子,难道连点跟江山社稷共存亡的气魄都没有么?!

不管是曹丕弑杀了刘协,还是刘协自裁以尽君王之节……反正刘协在刘备心里,大概率是真的死了。

所以,刘备给刘协上了一个“孝慜皇帝”的谥号,直接连葬礼都给他办了。

那个时候的蜀地君臣,上到刘备,下到文武百官,其实都没有人认为,刘协还能活下来。

而之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协没死,而是成为大魏山阳公的消息逐渐也开始传到了蜀地……这就让当时还活着的刘备,有些尴尬了。

怎么办嘛,那时候刘备已经称帝了……这个皇帝,刘备想做可以,不想做,手下人也不答应啊。

所以对于刘协是不是还活着的这个问题,季汉自建立一来,一直是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态度,不查证,但也不承认。

而神奇的是,曹魏方面,同样选择了对刘协进行了冷处理,尽可能的在降低刘协的存在感,哪怕因此可能让季汉的政权有合法化的基础,也从不拿刘协还活着的问题来攻击季汉。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曹魏的政权法理是来自于刘协的禅让,或者说,是受禅代汉……要是没事儿让刘协出来刷一下存在感的话,以大汉四百年的威望,曹丕这个受禅代汉还有个屁的意义?!

还不如当个大汉魏王,把控朝政来的舒服。

当然,这些都是以前的格局,季汉偏居蜀地,大魏占据天下有二,对刘协这么冷处理,其实无伤大雅。

但现在,格局变了……季汉都杀回洛阳,并且在这次的反攻战中守住了。

这种情况下,曹叡是不可能再让刘协在山阳县继续呆着了。

倒不是曹叡要对刘协做什么,曹叡只是担心,蜀贼会利用刘协做什么。

洛阳和河内郡就隔着一条黄河,而刘协,不过是一个人而已。

如果蜀贼那边真的派人去接应刘协回归,回头刘协再出面宣布当年禅让是被曹丕逼迫的,那大魏的政治法统,就彻底完蛋了。

虽然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刘协禅让肯定不是自愿的,但有时候事情只要不说穿,那大家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曹魏还是天下正统。一旦说穿了,那不管内心多么认可大魏的统治,也得站出来说一句“曹魏得国不正”。

这是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想在这个时代混下去,就必须遵守这一套规矩。

这事情的影响力太大,所以曹叡肯定不能让刘协继续在山阳县呆着,正好借着召回司马昭,询问河内战事的机会,让司马昭去一趟山阳县,把刘协“请”到邺城。

嗯,还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比较放心。

而季汉这边呢……其实诸葛亮现在对刘协的态度吧,也挺微妙的。

在洛阳都已经呆了两年多的时间了,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孝慜皇帝”就在山阳县呆着。

可……在季汉,刘协是“孝慜皇帝”,是一个死人啊。

而且就算他活着,他也不应该是以大魏山阳公的身份活着……大汉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诸葛亮忠于汉室,但对刘协这么个玩意儿,你说要有多少忠心……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诸葛亮可以对季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因为“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这个先帝,说的是刘备,可不是刘协。

无论怎么想,诸葛亮都觉得,迎回刘协,是一件严重弊大于利的事情。

迎回来了,该怎么对待这位后汉的“末代天子”?!

让当今天子刘禅让位?!

季汉满朝文武官员,哪个会肯答应?!

封为太上皇?!

这也不合礼法啊!!!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在于,可以在法统方面否定曹魏的立国基础……可问题是,在大汉这里,曹魏一直就是篡汉自立的伪政权,这么做的好处不过是对中原乃至河北的世家大族有一点效果而已。

这个效果甚至都有限……那帮世家大族是个什么德行,诸葛亮能不知道?!

他们真正在乎的是利益,就算否定了曹魏的法统,也不过是获得那些世家大族口头上的一些支持而已。

说难听一点,如今大汉已经打回洛阳了,将来要是再打下中原,打下河北,就算没有刘协的背书,大汉难道就不能三次中兴了?!

因此,其实对于刘协,诸葛亮一直是暗中关注,但明面上,就当不知道这位的存在。

而如今,曹叡把刘协“请”回邺城去,诸葛亮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至少,短期内,不需要去担心这个麻烦的问题了。

而如今,洛阳战事平息,江陵那边也逐渐稳定下来了,诸葛亮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了。

而下一步……诸葛亮打算,回一趟成都。

第1041章 迁都之议

诸葛亮要回成都,目的只有一个——迁都。

不能再让天子在成都呆着了,再呆下去,将来就算大汉真的三次中兴,以天子如今的威望,也承担不起中兴之主的名声。

世人都会说,是诸葛亮,张溪等人打下的大汉中兴局面……一个不好,有可能会造成君臣嫌隙。

有一说一,如果说天子真的是暗弱无能之人,诸葛亮就算拼着自己的名声不要,只要能三兴汉室,报答先帝的恩情,那也就可以了。

但天子……刘禅在诸葛亮的眼里,也许不如先帝刘备,但至少也是一个合格的主君。

既然主君全心信任自己,那诸葛亮也得替刘禅谋划一二,免得将来自己退下来了,刘禅连接管权利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上次让庞统带话,诸葛亮已经知道了朝中群臣对于迁都的态度了,而这次回成都去,诸葛亮就是要尽力促成这件事情。

至于是迁都长安还是迁都洛阳……说实话,诸葛亮也知道迁都洛阳是最合适的,但现在洛阳依然算不上多么的安全,河东,河内,虎牢关不下的话,让天子迁都洛阳,跟迁都到前线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诸葛亮的打算,是让天子先到长安暂住,等到前方战事推进,洛阳安全后,再考虑迁都洛阳。

只是,这么做的话,诸葛亮也知道,中间的麻烦和压力有多大……所以,在回成都之前,诸葛亮需要争取一些人的支持。

徐庶和赵云都在洛阳,就地商议也方便。

反正不知道诸葛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了两个人,让两人同意在诸葛亮的疏奏上联合署名,一起上奏,赞同迁都。

而有了这两个人的支持,诸葛亮觉得还有些不够……他写信给江陵的张溪,让他抽空来一趟南阳,在诸葛亮回成都的途中,两人见上一面。

其实诸葛亮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借用实权老臣的威望来给迁都背书,强行压制朝中的反对声音。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