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页(1 / 1)

加入书签

('

只是流放张温而不是选择直接杀掉,还是孙权考虑到本土世家的态度,放了张温一马。

这么一升一放之下,孙权的制衡手段尽显,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而之后,孙权干了第二件事情。

成立了校事府,任命吕壹为校事府校尉。

这本身不是什么引人瞩目的任命,吕壹在江东名声不显,孙权提拔他也不过是一介校尉,低级武官,本来是没什么人在意的。

但当这个校事府成立以后,做的第一件事,顿时让东吴的群臣们察觉到了实情的不对劲。

吕壹上表弹劾建安太守郑胄,理由是骄横跋扈,为祸地方……到这里,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吕壹是什么地位,郑胄是什么地位,一个吕壹弹劾郑胄,根本就是蚂蚁碰大象。

真正让群臣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地方,是在于孙权的反应——孙权直接下令将郑胄免职收监,押回建业。

这事儿就离谱了。

就算因为吕壹的弹劾,孙权要问责郑胄,那也应该先派人去建安郡核实郑胄的罪行,看看是不是真的骄横跋扈,为祸地方才对……哪有问都不问,直接免职收监的?!

更别说,吕壹和郑胄之间也有仇隙,当年吕壹的门客在建安犯罪,郑胄一点面子没给吕壹,直接把门客杀了……吕壹弹劾郑胄,这事儿怎么想都觉得有猫腻,孙权怎么会选择这么简单粗暴的做法?!

很明显,这不是吕壹一朝小人得势,要收拾郑胄……真正要收拾郑胄的人,是孙权,吕壹不过是一个工具人而已。

为此,东吴群臣,大多默不作声,只有陈表仗义执言,亲自上书给孙权,力保郑胄。

而就在这个时候,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孙权又把郑胄给放了。

这个操作,让东吴大部分臣子有点摸不着头脑……到底是孙权要收拾郑胄,还是吕壹这个小人在从中作梗,诬告郑胄?!

这个事儿吧,除了那些从政经验丰富的老狐狸,比如说张昭,顾雍,步骘等人外,其他人都没看清楚……说白了,就是孙权又在玩制衡的那一套了。

之前刚刚敲打了一圈江东本土世家们,现在,孙权要借机警告一些东吴的淮泗集团老臣,但是呢,又不想背负骂名,所以才让吕壹这个小人冲在最前面,自己在后面遥控局面。

果不其然,时间间隔不到一个月,吕壹再次弹劾庐江太守刁嘉,罪名却是贪污受贿。

笑死,庐江刁氏虽然不及周氏那么显赫,可人家唯一的优点就是家里有钱……刁嘉会贪污受贿?!

这个一看就很儿戏的罪名,孙权直接就信了,同时派出了校事府士卒奔赴庐江,亲自把刁嘉给押送回了建业。

这次……东吴群臣都没人说话了。

老狐狸们知道孙权这是在借机削弱淮泗功勋集团的影响力,而看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因为郑胄的事情有些拿捏不定,同样也不敢说话。

只有侍中是仪坚持替刁嘉辩解,哪怕因此惹怒了孙权,依然不改自己的言辞……最后孙权不得不再次下令,释放了刁嘉。

这么一来,一群看不明白事态发展的人,全都认定,是吕壹小人从中作梗,中伤大臣……而看的明白的人,大概都明白,淮泗功勋集团,有麻烦了。

郑胄不过是试探而已,而刁嘉……刁嘉如果被治罪,那事情还好说,现在孙权放了刁嘉,那么下一个人,可就不是一郡太守能解决问题的了。

果然,下一次,吕壹直接把苗头对准了东吴的骠骑将军,冀州牧,步骘,步子山。

第1045章 东征南征

季汉建兴九年十二月,天子刘禅在成都宣布,明年正旦正式迁都长安,并且改元延熙。

延熙元年二月,刘禅自成都启程,在大汉南军的护卫下,率领文武百官及其家属共数千人,一路向北,历时一个半月,安然抵达长安。

延熙元年三月下旬,刘禅在长陵祭告太祖高皇帝,正式迁都长安。

延熙元年五月,坐镇荆州的张溪,接到了诸葛亮的书信,前往长安议事。

这次议事,议的接下来,大汉的战略方针。

其实这个事情,从建兴九年的下半年开始,张溪,庞统,诸葛亮,徐庶等人,就在自己各自所在的属地互相通信,一起讨论过。

以张溪,庞统两人为首,是希望兴兵南下作战,先收复荆南四郡,然后挥军向东,攻略东吴。

而以诸葛亮,徐庶两人为首,是希望能集中兵力,先收复颍川郡,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兵临虎牢关,一路从颍川郡出兵,进攻陈留郡,兵临兖州,夺取中原。

这次的议事,其实就是要决定,大汉将来的进攻方向,到底是东进,还是南下。

双方其实各有各的道理。

“今天子迁都长安,四方依附,魏贼胆裂,当趁此时以夺中原,定鼎天下。”

这就是东进派的理由。

话是很简单,但其实里面包含的含义非常的多。

首先就是政治含义。

如果刘禅和大汉朝廷一直在成都呆着,对天下人来说,依然还是一个偏安政权的概念……呆在成都,怎么君临天下?!

但现在,刘禅迁都长安,就等于是向天下人宣告自己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

这个政治影响力是巨大的。

其次,对于河洛地区,乃至中原的世家大族来说,季汉迁都,使得大汉的行政中心更加靠近中原地区,而如今洛阳又在大汉手里,世家大族们,都不可避免的要为自己将来的家族前途好好考虑一下。

是被动的等着大汉打过来以后,再考虑改换门庭的事情,还是从现在还是就做好政治投资,提前投靠大汉?!

就像曹叡担心的那样,天下人心开始发生了动荡,而一旦人心散了,再想聚拢起来,可就很难了。

确实,曹魏对世家大族的政策更加优待,但大汉也有四百年积累下来的威望,相信大汉还能继续中兴延续的世家大族,也不在少数。

如果命中注定曹魏是要失败的话,那么曹魏给出的待遇再好,也不可能吸引世家大族一起跟着陪葬。

世家大族总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利益多少,其实也不是不能商量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在洛阳主持的渗透工作,随着大汉迁都长安的进程发展,也变的越来越容易了。

现在不仅仅是河内,颍川这两个靠的比较近的郡,就是河东郡的世家大族,也有人私下跟洛阳方面保持联系,寻求在战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外部条件,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好。

再一个,从北地细作传来的情报显示,自从曹叡推出了“议罪钱”制度后,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曹魏的国库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同时曹叡也已经从屯田民中招募了超过五万人为兵,正在邺城日夜操练。

“议罪钱”这个制度的好坏,暂且不去讨论,但它确实在短时间内让曹魏有了大量的钱粮收入,也有底气征召屯田民为兵。

而等到这些屯田兵操练成形,曹叡再把这些人派往兖州的话,再想进攻兖州,难度就会大上很多。

因此,诸葛亮和徐庶都认为,这个时候出兵东进,攻下曹魏在中原最后的一块根据地兖州,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可张溪和庞统不这么认为。

“北伐固然可定天下,然东吴反复无常,且与魏贼相盟。若不能制,后患无穷也。故此,北伐之前,当先征东吴,以安后方。”

诚然,张溪和庞统也认可,北伐才是大汉中兴的最重要途径……可问题是,东面的东吴实在是太恶心了。

三番两次的在大汉攻防的重要节点出兵偷袭,不管给他们多大的代价他们都不会满足,除了把他们打狠了,否则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

如果不能在北伐之前解决东吴的威胁,那么就算这次诸葛亮进攻中原,东吴不出意外,依然会给大汉添乱的。

要么,是在淮南地区帮助曹魏协防颍川郡,阻止大汉从颍川郡进军兖州,要么,就是故技重施,继续进攻江陵。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