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页(1 / 1)

加入书签

('

屯田民的策略,倒是好理解,曹叡稍微一想就直接同意了。

但“议罪钱”这东西吧……曹叡是真的有点拿不准。

说起“议罪钱”这个东西,多少有些新鲜,但如果说起“赎罪钱”这个制度,曹叡就熟悉多了……这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有这么一个制度,一直到前汉的孝武皇帝,直接把这个制度发扬光大了。

孝武皇帝就是用这个制度,支撑起了他的北伐匈奴大业,却也在最后得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名声,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休养生息,才保住了前汉江山。

其实吧,在大魏,这个“赎罪钱”制度,一直也是有的,但使用的是“赎、罚并列”的办法,也就是要赎罪可以,但除了交钱外,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刑罚,起到警示的效果。

并且,对于什么罪行可以适用“赎罪钱”制度,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并不是什么罪行都能交钱免罪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赎罪钱”制度沿袭自前汉时期,对天下百姓,官僚都是一视同仁的,所有人都享有这个权利。

但现在,孙资提出的所谓“议罪钱”,是在原有的“赎罪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一个“议”字上。

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跟官府去“议”自己的罪行的,能“议”的,只有官僚贵族和世家大族们。

这就让原本还能保持黑色公平的“赎罪钱”制度,变成了一种属于权贵阶层的特权。

既然是权贵阶层,那肯定是不缺钱的,所以孙资提出大幅度提高“议罪钱”的幅度,并且扩展适用到除了谋反大逆以外的所有刑罚。

这么做,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让曹叡获得大量的金钱来援……没钱了搞个什么案子出来,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各种收钱了。

但是,一旦这个制度推广开来,他的弊端,以曹叡的眼光,也能看的清楚。

世家大族可以出钱“议罪”,但百姓不行……傻子都能想明白,世家大族一定会把这些“议罪”的成本,强加到百姓头上。

无形之中,百姓的负担就会大幅度增加。

而且,有了“议罪银”制度的遮掩,这些世家大族和官僚贵族,在行事上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大不了最后花钱“议罪”就可以了。

这就会导致大魏的吏治败坏,影响到朝政的正常运行。

这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刀柄还不能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曹叡不能不慎重。

第1044章 东吴内政

孙资和刘放两个狗头军师,一人出了一个主意。

刘放的主意过于老套,而且一旦加税的话,别的不说,百姓肯定会骂娘的……这对大魏天子的名声不利。

而孙资的这个主意吧……曹叡倒是觉得,虽然很危险,但,也不是不可行。

不过呢,曹叡到底还没脑子糊涂,知道这种事情的风险太大,牵涉面又大多是权贵和世家,自己一个人做决定,恐怕是有些不太妥当。

再次把陈群找来,这次顺带了一个满宠,商议一下,这事儿是不是有实行的必要。

满宠对这种事情倒是没什么要反对的意思……真搞了什么“议罪钱”制度,那么他满宠就不再是一介酷吏了。

“赎罪钱”制度,对于天下人一视同仁,往往最后的结果,是人活着,但钱没了,贵族和百姓都一样。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没人愿意花钱赎罪的,必然需要有满宠这类的酷吏登场。

但如果改成了“议罪钱”,是属于官僚贵族和世家大族的特权,百姓没有资格享受……这帮玩意儿还能有什么顾虑,交了钱再从百姓哪里捞回来就是了。

这么一来,酷吏就不需要存在了,需要存在的,是如何来议定“议罪钱”的官员……这简直就是世家大族和官僚贵族眼里的“活菩萨”啊。

不管最后曹叡把这个事情交给谁去做,反正他满宠是不用再顶着一个酷吏的名声过日子了。

而这,是满宠一直以来追求的事情,怎么会反对呢。

倒是陈群,还是比较委婉的反对了一下,而陈群反对的原因,其实也是曹叡顾虑的原因……这么搞的话,吏治恐怕要完蛋了。

对于“议罪钱”,其实陈群是并不反对的,甚至来说,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陈群没有立场去反对这个对世家大族极其有利的制度。

这年月的世家大族们,有几个是洁身自好的?!谁屁股后面又干净了?!

有了这么一个制度托底,别的不说,至少在这个乱世里又多了三分保全家族延续的把握。

但陈群到底是政治眼光极其优秀的政治家,同时,他本人的节操其实还可以,这么多年效力大魏,也不想看到大魏彻底崩溃。

九品中正制再加上议罪钱制度……陈群用脚后跟想都知道,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

官僚贵族大多是世家大族出身,再加上议罪钱保命……大魏天下,恐怕就要彻底乱套了。

只是,受限于自身的利益纠葛,陈群也只能是稍微委婉的反对了那么一下下,在曹叡说可以通过增加御史台权利,加强监督的手段控制时……陈群就不再说话了。

御史台的官员,那也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啊……自己监察自己?!

其实曹叡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监察手段有多不靠谱,他也是在赌,赌自己能在短时间内重振旗鼓……早一天覆灭了蜀贼,这个“议罪钱”就可以早一天取消。

反正曹叡有了主意,而陈群也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作为大魏臣子的责任了,曹叡作为天子既然认为可以控制住吏治,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就这样,曹叡最终下了诏令,由孙资主持改革“赎罪钱”制度,制定细则,变更为“议罪钱”制度,即刻实行。

曹魏这边忙着敛财备战,而东吴这边,孙权就显得反应慢了很多。

没办法,心态不同,做事的风格自然也不同。

不管是曹魏还是季汉,都在想着如何一统天下,因此他们的决策,都是围绕着如何尽快恢复己方实力,收复失地来的。

可东吴这边……自从周瑜病故以后,孙权的心态,更加倾向于如何保住江东基业了。

现在的东吴,势力范围北至青徐,南至交州,国土千里,也确实称得上是一方传世基业了。

北面,随着东吴彻底掌控淮南,把淮南和青徐连成一片,等于是在长江防线前面,建立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再加上有陆逊镇守,孙权没什么可以不放心的。

西面,东吴依然掌控着荆南四郡,斩断了蜀汉伸入荆南的触角,再加上水军在朱然的指挥下,再次控制了长江水域,短期内,蜀汉不可能威胁到东吴。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能攻下江陵,如果在荆州的长江北岸也能建立起足够的战略纵深,那孙权的这份基业,也就算是完美了。

但不管如何,现在的孙权,在短时间内是没有什么压力可言的,因此,他的重心,还是回到了内部统治上来了。

孙权首先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任命陆逊为新任的上大将军,同时流放了吴中张氏的家主张温。

陆逊是吴中四大世家的陆氏出身,让陆逊取代周瑜原本的位置,就是在安抚陆氏,同时向江东本土世家表明,孙权并没有要过河拆桥的意思。

而流放张温,是对江东本土世家的一个警告。

其实原因也很好理解,张温这个人,虽然是江东世家,但他和蜀汉方面的联系一直很紧密,有很多东吴的机密情报,就是从张温这边流传到蜀地去的。

这不是什么秘密,其实孙权知道的一清二楚。

之前不动张温,除了张温是江东四大世家之一,张氏的家主外,还有一点,那就是那时候的东吴,并没有打算跟蜀汉彻底翻脸,留着张温,到了必要时刻,可以用来缓和双方的关系。

但现在,江陵一战过后,双方已经彻底撕破脸皮了,那么张温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