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页(1 / 1)
('
蜀贼东进鄢陵,可以切断许昌魏军的退路,同时打开进入陈留郡的通道,而蜀贼北上进入河南郡,完全可以威胁自己的侧翼甚至后路的威胁,以解洛阳之围。而且,就蜀贼进攻许昌的兵力规模而言,他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做出二选一的抉择,完全可以分兵为之……司马懿不敢继续在巩县呆下去了。退兵,必须退兵,退到虎牢关以东,留下王凌坚守虎牢关,自己带兵赶紧去陈留郡布防,防止蜀贼突入兖州。可就在司马懿下令退兵的时候,曹爽再次进入了司马懿的中军帐,大声质问司马懿退兵的理由。“今我军强势,若不顺势取之,何以建功?!”这就是曹爽质问司马懿的原话……司马懿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复这个傻缺。你哪只眼睛看到咱们是“强势”的一方了?!难道就凭咱们人比敌人多么?!曹子丹佳人,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跟蠢猪一样的儿子?!其实吧,曹爽还真的不是傻缺,他虽然在大局观和战略上确实有点问题,看不明白现在的局势变化,但他到底是曹真的儿子,普通的战局判断,他还是能够看明白的。现在的巩县战局,双方只能说是均势,大魏这边虽然依靠人多稍微占优,但铁定也不到“强势”的地步。曹爽这么责问司马懿,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曹爽真的不明白司马懿为什么要退兵,如今虽然局势僵持,但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另一个,是曹爽必须这么说,将来司马懿退兵导致反攻洛阳失败的话,那他这个护军就没有任何责任了。这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还能说是曹爽的战略眼光不足,无法看到颍川失守后兖州要面临的被动局面,但第二个,就纯粹是曹爽的私心作祟了。而此时的司马懿呢,也实在没有心思和精力来跟曹爽解释的太多,因此,只是把前线斥候的军报交给曹爽,然后一言不发的去安排撤兵的事宜。要从巩县撤兵,可不是简单的下个命令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要防备魏延可能的尾随追击,需要安排好断后的兵力和人选。其次,要通知在孟津渡作战的司马师和夏侯霸,让他们择机撤退,不要傻乎乎的继续在孟津渡作战,这样除了浪费兵力外,毫无意义。这点,其实是司马懿最为头疼的地方……通讯太不方便了。给孟津渡传递一个军令,不能走洛阳方向转道北上,必须从东郡绕一个圈,速度上慢了很多,很多应变都得靠司马师和夏侯霸临阵调整,太麻烦。甚至到现在,司马懿都还不知道这两人被张溪伏击的事情,还以为这两人依然在佯攻孟津渡呢。总而言之,司马懿在安排完了这些事情后,留下王凌断后,自己居中,贾逵领军先一步赶回陈留……有序撤兵。至于曹爽,司马懿是真的没管,也懒得管。而曹爽对此的应对就简单多了……他直接上书弹劾司马懿,弹劾他违抗君命,临阵惧敌,贪生怕死,贻误战机。这次,还真的不能怪曹爽,因为他是真的看不懂司马懿交给他的那些军报中隐藏的信息,因此,曹爽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司马懿仅凭一些“传言”就断定蜀贼已经攻克了颍川郡,即将进犯兖州。在曹爽看来,颍川这地方,从太祖武皇帝时期开始,就是大魏坚定的支持者,蜀贼纵然兵力充足,但想要攻克颍川全境,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陈泰就算再无能,占据汝水和颍水两个天然屏障,依托县城节节抵抗,怎么着也能拖这么久。怎么就能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丢了阳翟丢长社呢?!因此,曹爽看来,这个“传言”很明显就是假的,是蜀贼故意散布出来混淆视听的,而司马懿因为这么一个假的明显的“传言”而撤军……曹爽除了“临阵惧敌,贪生怕死”外,真的找不到解释的理由。嗯,虽然曹爽跟司马懿很不对付,但是吧,曹爽多少还是相信一些司马懿的为人品行的,不相信他是那种会“里通外国”的人,而结合司马懿这些年面对蜀贼的战绩,“临阵惧敌”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曹爽不得不上书弹劾司马懿,这是曹爽的职责。至于他的另一个权利,直接接管司马懿的兵权……这个曹爽还没想这么做,毕竟这么做,就等于是跟司马懿彻底翻脸了。显然,现在的曹爽还没有自大到这个地步,觉得自己可以取代司马懿在兖州的地位。弹劾归弹劾,撤军的时候,曹爽还是跟着贾逵一起,第一批撤回兖州的。而等到司马懿撤过虎牢关,回到兖州……孟津渡的最新战报终于是绕过了大半个东郡,送到了司马懿的手中。给司马懿看的,差点吐血。战报上,不仅讲述了司马师轻兵追击,大意中伏,战损万余兵马的事情,还有一条更重要的事情——蜀贼占据孟津渡浮州,配合水军,切断了渡河魏军的粮食补给线。好嘛,这个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第1097章 河心州之战孟津渡,魏军大营。司马师和夏侯霸两人,现在都是愁眉不展。渡河浮州被蜀贼给占领了,粮道被断了。也就搭着孟津渡在这么久的对峙中,已经变成了一座半军事的要塞,魏军攻占这里的时候,除了收缴了张翼来不及运走的军粮外,自己也运输了一批军粮在孟津渡囤了起来……否则现在的军心恐怕就要散了。但继续这么长久下去,肯定不是个事儿,粮道运输不畅,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忌。为此,必须想办法要重新恢复粮道通畅。一般来说,是有两个办法的。其中一个,就是避开河心州的区域,从黄河的其他水域运粮过河,然后再送到孟津渡内……可这么做,并不现实。第一,是因为黄河沿岸的地形条件和黄河的水文条件都比较复杂。黄河可不是一条小河沟,随便找条船就能轻松渡过,随便往哪个地方一靠就可以上岸的……必须寻找地势平缓,水流缓慢的地方靠岸,才能执行运输军粮的职责。而很显然,孟津渡附近要找这样的地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二,魏军只有渡船,没有足够的水军。即使能采用绕开河心州的方式从黄河北岸往南岸运送军粮,但渡船在黄河中行驶的时间太长了,根本无法有效的避开蜀贼的黄河水军的袭扰,这样就算能运输一定的军粮过河,但损失的,可不会比运过岸的要少。不到万不得已的程度,司马师和夏侯霸都不想采用这种极端续命的方式来运输军粮。因此,这两人商量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用第二种办法——反攻河心州,夺回这里的控制权,重新打通粮道。这么做,其实把握还是很大的,毕竟河心州上,魏军一开始也安排了两千人据守,现在虽然被蜀贼攻占了,但蜀贼也不可能没有战损。而河心州这个地方,补给并不方便,蜀贼刚刚占领,也来不及修补防御设施,这时候只要及时反攻,也不是没有重新夺回来的可能。因此,司马师跟夏侯霸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亲自领兵反攻河心州,而夏侯霸留下来指挥孟津渡的防御。按照司马师的预判,蜀贼在占据河心州,切断了自家粮道后,张溪必然会在正面发起攻势,牵制孟津渡的守军,不让自家分兵去反攻河心州……所以,正面作战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这样简单的分工后,司马师亲自率领一万士卒,兵分三路,从孟津渡出发,反攻河心州。之所以要分三路进军,倒不是司马师兵多浪的,纯粹是自家这边没有水军,只有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渡船。如果不能依靠多路出击,分散黄权的黄河水军的兵力,仅仅依靠一路渡河,肯定会被黄权的黄河水军在渡河半途击溃的。分兵是为了牵制住黄权的黄河水军,而一万士卒……真正能登陆到河心州,参与进攻的士卒,司马师自己都不确定有多少,因此必须多带一些。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