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2页(1 / 1)

加入书签

('

果然,出发的时候有一万士卒,但真正抵达河心州参与进攻的魏军,只有四千余人……剩下的士卒倒不是都战损了,真正战损的只有一千多人,剩下的士卒大部分是在无法突破黄河水军的拦截后,坐船又退回了孟津渡。

毕竟,黄权的水军也不多,他也无法做到完全封锁黄河水面,更不敢太靠近孟津渡方向,毕竟魏军的临河床弩和弓弩手也不是吃素的。

因此,尽管经过了黄权的不断骚扰,这次依然有四千多魏军,攻上了河心州,攻打孟达和柳隐建立的临时营地。

而此时的孟达和柳隐……两人也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虽然说吧,王昶的这个计划,听上去好像很有可行性的,但实际实施了,两人才发现,其实挺坑的。

这个河心州的形成,其实就是黄河上游的泥沙在进入相对平缓的孟津渡水域时,不断的沉积而形成的……虽然这年月的黄河还不到后世的程度,但含沙量已经不算低了。

因此,这个河心州上,只有一些青草和灌木,根本没有足够高大的树木。

魏军在占据了这个河心州后,出于躲避黄河水军的攻击以及运粮的需要,把这里当成了临时的中转站,在这里建立了营地……但因为木材的缺乏,这上面的营寨外墙,只有一人左右的高度。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地方在于,当孟达和柳隐领兵登上河心州,发动对魏军营寨攻击的时候,因为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保护,魏军兵无战心,两人很轻易的就杀败并且收编了一部分魏军。

而坏的地方在于……现在攻守易势了,轮到他们俩来防守,魏军领兵来攻了。

而且要命的地方还在于,这次魏军的进攻,还是司马师亲自带队的。

在这么一个没有什么掩护,也没有什么可用于防御的地方作战,士卒的军心士气,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孟达和柳隐能轻易杀败之前河心州上的魏军,是因为魏军留在这里的校尉临阵胆怯,应对无方,导致军心散乱,才让两人一战功成的。

可现在,他们防守,司马师领兵进攻……主帅亲临一线,不用问,魏军至少在军心士气上,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而就兵力来说,双方差距并不大。

孟达这边带着五千人进攻,中间战损了一点,大概也就是四千人左右的兵力。

至于收编的那近千魏军败兵,这个时候不添乱都算好事儿,是不能派上战场的。

而司马师这边,也同样是四千余人的进攻部队。

因此,双方其实都没得选,只能在河心州的两头列阵,用野战的方式来决定胜负。

这就是考验双方的士卒个体素质,指挥能力和临阵应变能力了。

这三个方面吧……你别说,还真就是孟达这里占据着一些上风。

孟达带领的,是他在东三郡花大价钱操练起来的郡兵,战斗力比一般的郡兵要强一点,起码比司马师麾下的河内郡兵要强。

而孟达本身的能力并不比司马师差,指挥能力和临阵经验也比司马师要丰富……只要不浪,稳扎稳打的话,孟达是不会败的。

可问题就在于,孟达这个人……有点太急了。

一开始的战局发展,确实如孟达所预料的那样,在东三郡郡兵的战斗力加持下,在孟达个人的指挥能力和战阵经验压制下,魏军从一接战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尽管司马师尽力的调整,但兵员素质的差距还是得到了体现,司马师始终无法挽回劣势。

双方战斗了半个时辰左右,司马师发现自家战损已经超过千人了,心知道这么打下去,恐怕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但是吧,现在司马师又不能退……过河好过,但撤退的话,没有水军的掩护,自己贸然撤退,目标太单一了,必然会被蜀贼的水军截杀的。

因此,司马师启动了备选的预案,给孟津渡举旗传令,让孟津渡再次派遣第二批过河部队,过来支援自己。

不能退,可不就只能求援增兵了么。

而这个时候,黄权其实也注意到了司马师的异常举动,也看到了孟津渡开始重新集结兵力……为了以防万一,黄权带领着水军,也开始往司马师所在的河心州方向靠拢了过来。

如果司马师要撤退,那黄权就直接下令水军截杀,而如果司马师是要增援,那么黄权也能顺势拦截,两全的做法。

可偏偏这个时候,孟达也注意到了司马师的举动,并且,孟达有了一丝微妙的误会——他以为司马师的举动,是要撤退。

孟达的心思,其实都能懂,他想要一战全功。

你司马师作为主帅,居然主动出击来河心州作战,如今作战不利,后路不安的情况下还想撤退?!

孟达肯定是不会允许司马师就这么撤走的,在这个河心州上斩杀司马师,一战定功,就是他孟达再次崛起的基石。

因此,孟达不仅下令全军压上进攻,甚至他本人都压到了前军,生怕司马师跑的太快,跑上船去了,那这个行走的功劳,可就变成黄权的了。

这个时候,别说柳隐,天王老子来了都拦不住孟达……然后孟达就被一支弩箭给拦住了。

嗯,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了一支弩箭,直接射中了孟达的肩窝,一阵剧痛之下,孟达大叫一声,摔倒在地。

主将就在前军军中倒地,身边的将士们都看在眼里,孟达想要隐藏都隐藏不了,而当他意识到局势不对,想要站起来重新振作的时候,稍微一动,却感觉到肩头剧痛,甚至两眼隐隐发黑。

虽然在自身亲卫的护卫下,孟达被保护性的拖到了后方安全处,但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倒下,又迟迟不能站起来重新指挥……这一下,前军军心大乱,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而司马师一看到这个好机会,自然是不会错过,一边高呼“贼将已死”,一边也重新挥军压上,就地展开反攻。

战场形势,被逆转了。

第1098章 失守

万幸,大汉的军中,除了孟达外,还有一个柳隐。

当主将孟达倒地,前军陷入混乱的时候,柳隐站了出来。

当时柳隐在后军,他被孟达安排在这里负责跟进压上,一起对魏军展开进攻,因此,当他看到孟达倒地,前军出现崩溃迹象的时候,立刻就带领着自己的后军顶了上去。

柳隐必须那么做,也只能那么做。

河心州上的汉军,基本都是孟达的部队,柳隐也不是主将,在孟达受伤倒地后,就算柳隐站出来振臂高呼,让士卒听从他的指挥,也没几个人会听的进去。

他在这支部队中没有足够的威望,也没有这个指挥权。

因此,柳隐能做的,就是在后军还没有受到前军影响前,快速前插,堵住那些反攻的魏军,给前军后撤整军创造时间。

毕竟,后军在不知道前方变故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还是能被柳隐控制并指挥的。

只是,这也撑不了太久。

如果孟达真的是已经阵亡了,长时间看不到主帅露面的后军也会一样出现军心涣散的情况……但万幸,孟达终于还是挺了过来。

说实话,孟达是真的老了,也很久没有亲自上战场了,否则的话,一支射中肩窝的弩箭,还不至于让孟达直接倒地不起。

司马懿这种半文官出身的人面对相同的境地,都能咬牙斩断箭矢,重新指挥呢,何况孟达这个武将出身的人。

只是,孟达在后方安逸的太久了,他已经有十年时间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了,而以孟达喜好享乐的性格,你让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能保持跟年轻时候一样的身体素质,实在是太苛求他了。

这也是为什么孟达在中箭后,直接倒地起不来的重要原因。

可孟达好歹也是武将出身,基本的军事素养和判断都在的,他知道自己的倒下意味着什么。

现在他只是中箭受伤,如果长时间倒地不起,不能站出来稳定军心的话,那军队必然会发生溃散,而在这个河心州上,连跑的地方都没有,乱军之中,孟达能不能活命都不好说。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