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页(1 / 1)

加入书签

('

因此,郭淮只能趁着现在南门外蜀贼的防御兵力不足,让自家亲卫再次携带自己的书信出城,去通知离狐的五千疑兵,自行退守到定陶县去,听从贾逵的指挥。

同时,郭淮又给司马懿去了一封信,让他另外派人去增援酸枣和延津……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在濮阳尽量的拖住魏延。

而当司马懿接到郭淮的这份密信后,眉头再次紧皱了起来。

说实话,郭淮抵达了濮阳,挡住魏延,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保证了酸枣和延津的安危……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其实司马懿调整兵力部署,稳住防线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郭淮现在据守濮阳只有一万一千余人,却要面对近四万蜀贼精锐的围攻……兵力对比接近一比四,这实在是让人无法安心。

现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其实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谨慎一点的选择,继续往酸枣和延津派出士卒增援,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这样,即使前方郭淮不敌战败,后撤到酸枣和延津还能继续抵挡蜀贼,保住兖州魏军的退路。

可如果要选择这个方案的话,司马懿不仅手里的兵力会进一步的缩减,还必须把自己手头最后一个能用的将领陈泰派出去了……好家伙,自己手头真没人可用了。

总不能用曹爽上阵杀敌吧?!

说实话,那还不如司马懿亲自上阵去拼杀靠谱呢。

另一个选择,是冒险一点,司马懿选择相信郭淮能挡住魏延,不再派人去增援酸枣和延津,而是集中兵力,在雍丘正面击败徐庶的蜀贼北伐军主力。

但……徐庶也不是白给的。

也许徐庶在领兵经验上会有些缺失,对大兵团作战的掌控能力会有所不足,但这个人的谋略还是非常出色的。

再加上蜀贼北伐兵力高达十余万,哪怕现在分兵了一部分去了梁国和陈国,可陈留南部的蜀贼总兵力依然在十二万左右……兵力优势太明显了,司马懿真不敢轻易跟徐庶进行大兵团作战指挥的对决。

徐庶只是缺乏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验,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统兵白痴。

而且,就算十二万人徐庶无法指挥的顺畅,但指挥五六万人的能力,徐庶还是有的。

人家用五六万人拖住自家大军主力,剩下的士卒在各自主将的带领下自由发挥……司马懿一样挡不住。

毕竟,司马懿现在在雍丘的总兵力,也只有七万人而已。

因此,司马懿要正面击败蜀贼的主力大军,还需要继续等待战机的出现,至少在短时间内,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的选择相信郭淮的话……说实话,这个想法司马懿自己心里都没底。

至于相信司马师能及时支援到位……嗯,还不如相信郭淮能在濮阳守住呢。

毕竟,司马师的对手,可是那个张元长……自家儿子什么水平,司马懿是很清楚的,哪怕是站在父亲的角度说一句,那也只能是“未来可期”。

至少在现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是不相信司马师能够骗过张溪,轻易领兵回援到兖州的。

不是不能回援,而是同样需要时间。

为此,司马懿思来想去,觉得酸枣和延津方向,不能完全指望郭淮坚守,但也不能一个兵都不派……司马懿只能是让屯守虎牢关的王凌,分兵五千,去增加延津的守备力量。

虽然这么做,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但没办法,这是现在司马懿能做到的,最好的决策了。

虎牢关王凌那里,原本是有一万人驻守的,当时司马懿怕诸葛亮率兵追击到虎牢关,所以才这么安排。

但现在看来,虎牢关那边反而是最轻松的。

蜀贼的主力已经突破了颍川郡,进入了兖州,而偏师也在兖州北部攻打东郡的濮阳城……洛阳方面的诸葛亮,手里的总兵力应该不会超过两万。

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因此,虎牢关那边再有一万人守卫,其实意义不大,倒不如分兵五千去固守延津,以防万一比较好。

至于守将……司马懿手头是真的没人可用了。

陈泰是最后一个有统兵能力的将领,司马懿不可能放走他,否则这个陈留保卫战,就得他这个当主帅的亲自冲在第一线了。

危险不说,也缺乏迎敌变化,这样就真的变成了据城死守,根本守不住的。

就在司马懿为此发愁的时候,陈泰举荐了一个人。

身在济阳统筹粮草后勤的蒋济。

蒋济早年也是有过领军经验的,不是那个只会出使江东耍嘴皮子的单纯谋士。

当初第一次合肥之战的时候,蒋济就是合肥守将,而且他仅用一封书信就吓退了孙权,可见这个人不仅有谋略,也相当的有胆略。

可司马懿还是有自己的疑虑。

首先,当初合肥之战时,孙权去进攻合肥,不过是装装样子,明白人都能看懂,当时东吴的进攻重点是在江陵。

所以,孙权退兵到底是被蒋济吓退的,还是借坡下驴,顺势而为,还未可知。

可如今驻守延津,可是要在关键时刻保住大军退路的,他蒋济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到。

其次,蒋济要是去了延津驻守的话,谁去济阳统筹兖州这近十万大军的后勤粮草补给?!

对于第一个问题,陈泰也没啥好说的,只能是告诉司马懿,现在手头能用的人就这么多……蒋济不去,总不能让曹爽去吧?!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陈泰再次推荐了一个人才——高堂隆。

高堂隆这个人,军事水平就是一个渣渣,连曹爽都比他强……可要说处理政务,统筹规划粮草补给,这是高堂隆的强项。

事实上,当初如果来鄢陵支援的人不是高堂隆,而是蒋济,恐怕当时陈泰撤到鄢陵的时候,也不至于损失这么大。

但……这话不好多说,毕竟当初选择把蒋济留在济阳统筹粮草,让高堂隆领兵来援鄢陵的人,就是司马懿。

而司马懿……司马懿多聪明的一个人,听完陈泰的推荐后,就知道当初自己用错了人。

可……算了,现在追究这个事儿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更何况错也确实在自己。

既然如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司马懿下令,让高堂隆尽快赶回济阳,接替蒋济的位置,然后让蒋济尽快赶赴延津,建立第二条防线。

第1114章 “河东大捷”

兖州战事陷入了短暂的平静,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另一场大战的前奏而已……兖州一旦正式开战,恐怕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兵团对决。

甚至有可能,这是一场一战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

而相对来说,另一个战场,河东战场,现在是真的有点要休战的意思了。

张溪依然领兵在温县城下,也不说打,也不说不打,就这么三天两头的打一下,跟夏侯霸在温县对峙中。

而马岱率领的羌胡游骑,在河东郡内一阵肆虐,现在也开始慢慢的撤出河东,回到河内郡,跟张溪汇合了。

倒不是说马岱后继无力,或者说司马师回援河东及时,把马岱给驱逐出了河东郡……事实并非如此。

羌胡游骑兵啊,他们秉承了胡人的两个特色。

一个,是速度。

羌胡游骑兵继承了北地胡人的作战特点,他们的骑兵基本是不着甲的游骑兵,目的就是保持千里奔袭的速度,甚至对于后勤补给,这帮羌胡游骑兵都基本不在意。

因为这帮人的作战特点就是到一处,劫掠一处,他们的后勤补给不需要自己带,完全靠劫掠来以战养战。

这也是羌胡游骑兵能够做到长途奔袭进入河东郡,并且四处劫掠,导致整个河东郡鸡飞狗跳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是贪财。

这帮胡人,压根就没有什么战略和战术的概念,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顾全大局。

他们这次进入河东,就是把这个地方当成了一个可以合理劫掠的地方……这帮玩意儿,不仅劫掠粮食,更重要的是,那些金银财宝,这帮人也是一个都没有放过。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