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8页(1 / 1)
('
天水麒麟儿,姜维。现在的姜维,还没有多大的名气,出战机会也不多,再加上郭淮离开朝廷中央太久了,对姜维缺乏足够的情报认知。至少在郭淮眼里,姜维不过是一个蜀贼青年将领而已。年轻人嘛,能不能成长起来,真不好说的。当年在凉州和雍州作战的时候,郭淮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这种蜀贼的青年将军,什么陈式,高翔之流,据说还是刘大耳当年看重的人才。刘大耳别的郭淮不好评价,但这个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能被他看重并且培养的人,肯定是有一时之能的人。可陈式也好,高翔也罢,当时的郭淮一样能轻松的压制住他们,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听到他们有什么出色的战绩,甚至现在是不是还在世都不好说。因此,在郭淮的心里,这个蜀贼的青年将军姜维,撑死了就是陈式,高翔之流……他真正的对手,只有魏延。而魏延作为一军主将,他必然是主攻濮阳东门的,所以郭淮才会把突破点定在了濮阳西门,目的就是避开魏延,防止魏延快速来援。至于南门这边,郭淮分出了五千士卒虚张声势,就是为了牵制住姜维……在郭淮看来,以姜维的能力和阅历,以及从军经验,自己的五千士卒虚张声势,足够唬住姜维,让他不敢轻易用兵的。然后吧……郭淮就倒了霉了。第一点,郭淮错误的估计了姜维领兵到南门的数量。郭淮预判,魏延要主攻濮阳西门,因此不可能自己南下来拦截援兵,最多派姜维来拦截。如果姜维能击退,那么魏延就不会再分兵,如果姜维不能击退,但只要能拖延一时,不让郭淮进入濮阳,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因此,这个兵力,魏延不可能给的太多,太多了会影响进攻濮阳,以姜维的能力来说恐怕也驾驭不住,但也不能带的太少,太少了无法阻拦住自己。所以,郭淮判断,姜维最多只会带领一万士卒到南门来拦截自己,阻止自己进入濮阳成。可姜维带了足足两万士卒到了南面布防。郭淮不相信姜维的能力,可魏延相信啊……魏延甚至相信,姜维可以凭借这两万兵力,一举击破郭淮带来的援兵。第二点,郭淮错误的估计了夏侯和的应变和临阵指挥能力。郭淮是跟大汉的南北军打过交道的将领,他知道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有多强……仅次于最精锐时期的大魏禁军。可如今,郭淮也好,夏侯和也罢,率领的都不是大魏禁军,只是普通的郡兵,军卒战力上,郭淮承认,两者是有差距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不是军卒战力有差距,郭淮都不用这种虚张声势的方式禁军濮阳,以他的能力,直接杀进濮阳去都可以。所以,郭淮是明白双方战力有差距,所以才选择西门作为突破点,营造出一种局部多打少的局面出来。郭淮带去了五千士卒,那么只要夏侯和能率领五千士卒出来接应,前后一万士卒对阵两千蜀贼,还是两面夹击之势,郭淮怎么想都没有输的可能。可现实却是,郭淮率领士卒抵达西门,开始对围困西门的蜀贼精锐围攻,却迟迟看不到夏侯和出兵来接应自己。一刻钟后,郭淮终于是看到了夏侯和领兵出战……可夏侯和的士卒,阵型散乱,进攻效率低下,迟迟无法形成有效的前后夹击,导致蜀贼西门守军居然还能继续坚持。第三点,郭淮错误的估计了姜维的谋略和应变速度。当姜维领兵到达南门后,并没有跟郭淮预料的那样,在原地设防,建立防线阻挡自己的疑兵……姜维信心满满的选择了主动出击。也没办法不主动啊,手里两万士卒,对手满打满算就一万人,这要是还在原地坚守,那就不是姜维了。所以,姜维比郭淮预计的,要更早跟南面的疑兵队伍碰面,而姜维接下来的应对,也极其的迅速。姜维在遭遇疑兵队伍的一开始,就充满了怀疑。这支部队的人数看着也不算少了,但肯定不到一万人,军中旗帜却异常的多……尤其是郭淮本人的旗帜,就这么正大光明的出现在前军,怎么看都不符合一个统军大将该有的行军风格。但不管这支部队是不是疑兵,郭淮是不是真的那么傻缺的亲自走在最前面吧……手里有两万人呢,不打一下,实在是对不起这么好的机会。因此,姜维在两支部队即将碰面的时候,立刻下令自家前军发动进攻,目标直指敌军的前军。如果郭淮真的就在前军,那就是一个生擒郭淮的最好机会,但如果郭淮不在前军……那姜维大概就能猜出来,郭淮在玩什么把戏了。这一打,果然,姜维发现魏军根本不敢接阵,而是就地摆出了防御架势,接着就是一部分士卒断后,一部分士卒开始准备回撤。姜维一看这架势,立刻就明白了过来。直接召回准备追击的前军部队,放弃这支敌人不管,全军转向,往濮阳城西门而去。东门有魏延将军在,南门自己刚刚过来,郭淮要玩瞒天过海,只有濮阳西门这一条路可以走……就看自己能不能赶上了。第1113章 拆东补西一场瞒天过海的增援,硬是在各种变数之下,打成了一场遭遇战。好在郭淮的临阵经验极其丰富,同时应变速度也极快。在看到自己的南方突然出现了大量烟尘后,郭淮立刻就判断为蜀贼已经识破了自己的计谋,正在往西门急速赶来。这时候再不拼一把,那恐怕自己也会交代在这个濮阳城的西门外了。因此,郭淮亲自领兵前突拼杀,鼓舞士气,又不顾伤亡的硬拼硬杀,生生的杀穿了西门外的汉军牵制兵力,跟夏侯和汇合,抢在姜维合拢包围前,退入了濮阳城。但郭淮这么做,付出的代价还是很大的。一场硬仗拼杀过后,真正跟随郭淮增援到濮阳城内的援军,也只有三千四百余人……其余人都被姜维领兵包围在了城外,死的死,降的降了。这点兵力,对固守濮阳,真的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甚至,郭淮现在已经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带着濮阳城内的守军直接突围,索性退守酸枣和延津算了。但考虑到酸枣的城防和延津渡口的特殊性,郭淮最终还是决定,暂时在濮阳城内坚守一下。毕竟濮阳是大城,城防坚固,防御设施完备,手下兵力还有一万余人……还是能坚守一下的。要是退兵到酸枣和延津,不仅要分兵坚守两地,兵力分散,而且就城防设施而言,恐怕是很难守住的。嗯,除非能把夏侯和换成刘延,否则郭淮是真的没有这个信心。至于后撤到离狐的五千士卒,郭淮现在已经不可能指望他们继续来援了。现在的情况,已经跟郭淮想的完全不一样了。魏延两万人围攻濮阳东门,姜维两万人围攻濮阳西门,南门倒是空出来了,但如果郭淮剩下的五千人敢往濮阳南门移动,那么魏延和姜维肯定都会分兵夹击的。这种情况下,哪怕是郭淮亲自领兵出城去接应,恐怕也会被两个方向的敌军来回围殴,最终自己损失惨重。再加上……真的,郭淮是真的不懂夏侯和到底是怎么守的这个濮阳,拥有这么好的城防,他是怎么做到自己的战损比城外的蜀贼还要高的?!原本郭淮以为,即使濮阳城遭遇了蜀贼进攻,但夏侯和手里有一万两千人,围攻十几天,就算战损了两千人,也该有一万人左右……可现在郭淮才发现,加上自己入城的这三千四百多士卒,濮阳守军加起来才一万一千人……十几天的时间,战损近五千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到底谁才是守城的那一方?!手头就剩下这么多兵力了,郭淮要是分兵出城去接应自家的疑兵入城,再有个什么闪失的,不仅援军进不来,这个濮阳城也会守不住。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