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同样,如此大规模的退兵,没有朝廷的居中协调,恐怕也做不到……之前退守,司马懿可以自决,但这次退兵,司马懿必须上报天子,请求天子派人搜罗渡船接应。

为此,司马懿再次开始了自己的战略调整。

先是召回了郭淮的军队,让他继续领兵屯守酸枣,配合封丘的陈泰一起,阻挡从虎牢关而出的诸葛亮大军。

接着,司马懿分兵一万去濮阳,交给贾逵指挥。

濮阳方面,司马懿不仅要求贾逵在面对从济阴郡北上的胡遵所部时,必须要守住濮阳,同时还希望贾逵能够想办法,尽快的夺回白马渡口,驱逐在那里驻守的蜀贼水军,为将来撤军创造条件。

最后,是司马懿自己,率领四万士卒在长垣县和邓艾率领的追兵对峙,阻挡邓艾的进军步伐。

酸枣,长垣,濮阳,这三个地方组成一道防线,一定要把蜀贼挡住,等待朝廷派人接应撤退。

做完这些后,司马懿再琢磨了一下,给在酸枣协助郭淮守卫的蒋济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着自己的密信,绕道泰山郡进入琅琊郡,去找在琅琊郡驻守的诸葛瑾。

目的,就是说服诸葛瑾,然后让诸葛诞从下邳出兵,进军山阳郡,威胁济阴郡蜀贼的侧翼。

而只要东吴势力正式进入兖州范围,在沛国逗留的陆逊,必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选择出兵兖州南部诸县……这样,在雍丘的徐庶,必然也不敢再增兵北上。

这样,大魏的这条防线,相对来说才算是勉强稳妥了下来。

第1148章 三线战事

在司马懿的一番调度之下,东郡附近的战线,总算是勉强稳住了。

东线,在封丘的陈泰和在酸枣的郭淮互相呼应,坚守城池,以近五万的兵力,暂时阻挡住了诸葛亮率领的四万军队和两万骑兵的进攻。

郭淮到底是老牌名将了,虽然这些年过的憋屈,可手头上的本事是一点没有落下。

尤其是这次,郭淮的侧翼是陈泰在负责保护,麾下,是夏侯和,曹宇,杜恕这样的将军。

陈泰的能力毋庸置疑,能文能武,轻易不可能会犯低级错误。

夏侯和,曹宇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尤其是曹宇,理论上讲,曹宇才是所有人中官职最高的人,他才应该是东线的防御主帅才对。

但曹宇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非常豁达的直接放权给郭淮,让郭淮负责指挥东线防守战,免去了不必要的内耗。

而杜恕呢,虽然领兵作战他不一定擅长吧,但出谋划策还行……蒋济不在了,杜恕承担了蒋济的责任,倒是跟郭淮配合的还算不错。

真的,守卫酸枣的日子,几乎是郭淮领兵面对蜀贼以来,过的最舒心,指挥的最顺畅的一段时间……甚至郭淮自己都有些感慨,没有猪队友在身边的日子,真是美妙。

而郭淮一旦有了靠谱的帮手帮忙,哪怕对手是诸葛亮,郭淮也是一点都不虚。

再加上,郭淮在东线打的是守城战,只要不主动出兵去寻求野战的话,庞德率领的骑兵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实际的进攻和防守兵力对比,应该是四比五,诸葛亮率领的步卒兵力还略有些不足。

而诸葛亮这边吧,也确实拿郭淮没啥好办法。

庞德率领的骑兵不能用来攻城,只能是在封丘到酸枣之间的通道上来回游弋,尽可能的切断两座城池之间的联系。

诸葛亮手里有四万士卒,其中三万是大汉禁军,一万是洛阳郡兵……但可惜,打攻城战,大汉禁军的战斗力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再加上郭淮本身的调度和临阵应变能力,一时半会儿的,诸葛亮还真的拿郭淮没辙。

但好在,如今虎牢关已破,从诸葛亮前线到洛阳之间的通道已经打通了,诸葛亮不用再去担心什么后勤补给的问题,他完全可以安安心心扎下营寨,补充在攻打虎牢关时损失的攻城器械,做好完全的准备后,再攻城。

长久对峙下去,诸葛亮相信自己一定能赢,但在短时间来说……酸枣轻易还确实是攻不下。

而西线那边,贾逵得到了司马懿的支援,兵力从两万人增加到了三万人……贾逵立刻派自己的儿子领兵去攻打白马渡口。

根据济阴郡的细作和贾逵派出的斥候回报,胡遵在领兵攻克定陶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北上,而是在定陶停留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贾逵不知道胡遵停兵不进的理由是什么,但贾逵知道,必须抓住这个空档期,收复白马渡口,否则的话,等到胡遵领兵北上了,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只要能抢在胡遵进兵北上之前收复白马渡,然后再快速回军……有三万士卒守卫的濮阳,蜀贼想要攻破,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西线的战事,基本也算是稳定了下来。

现在最无法确定的地方,其实反而是中线……司马懿对阵邓艾。

长垣,不是一座坚城,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而已,城墙高度不过五丈,大小也容纳不下四万大军,因此,司马懿只能是分兵,三万大军在城外,一万大军守在城内。

司马懿这边,最大的优势,就是司马懿本身。

无可否认,单纯以军事能力而言,司马懿就是当世名将,用兵老辣,临阵机变,谋略出众。

而对面的汉军,主帅是邓艾,俩副将是寇封和关平……三个人,任何一个人比起司马懿来说,都要差上不止一筹,但三个人加起来,通力合作的话,其实司马懿也挺头疼的。

再加上,现在司马懿,其实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劣势,就是手头无将可用……曹爽和高堂隆这两货,哪个都不敢让司马懿放心用。

因此,司马懿只能是亲自领军在城外驻扎,留下曹爽和高堂隆在城内驻守……没办法,就这俩货色,谁敢让他们在城外单独扎营,那不是给敌军送战功去的么。

还是放在城内据守相对来说安全些,毕竟有城墙的保护。

只是,即使如此,司马懿依然很担心,怕这俩货守不住长垣县城。

毕竟,蜀贼的兵力,是真的多。

这里面呢,司马懿也得承认,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随着魏延从虎牢关方向突破的消息传到了陈留郡,原本兵分两路去接应魏延的关平和邓艾已经失去了接应目标,因此,邓艾索性跟关平合兵一处,一起向长垣进军……两人加起来,兵力一共有七万人。

而司马懿原本的判断,蜀贼大概会有五万人追击到长垣,因此他是真的有把握用三万兵马牵制住大部分的蜀贼,保障长垣县的安全。

但问题是,司马懿的判断失误了,现在蜀贼兵力有七万人,不是司马懿原先预计的五万人……多出来的那两万人去进攻一万人守卫的长垣县城,也是绰绰有余的了。

曹爽和高堂隆这俩货要是守不住的话,那司马懿在城外打的再好也白搭啊。

这是司马懿最担心的事情。

但……实际打下来,司马懿才发现,自己好像真的有点小瞧了曹爽。

一直以来,因为曹爽的作妖,总是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听上去是那么的“睿智”……导致司马懿以为,曹爽大概是又一个夏侯楙。

顶着名将之子的光环,实际上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宗室子弟而已。

可实际上,曹爽这个人虽然确实有点眼高手低,但至少不是夏侯楙那种真的啥都不会的玩意儿……曹爽再怎么眼高手低,他手里至少还是有点东西的。

至少,常规守城的那一套,曹爽还是懂的。

而且吧,现在的局势,已经如此了,曹爽再怎么去跟司马懿争,也没啥好处了……曹爽虽然也怕死,但终究没有跟夏侯楙那样,选择临阵脱逃。

一方面呢,曹爽多少还是比夏侯楙要强点的,这点心气还有。

另一方面……夏侯楙临阵脱逃后,虽然在曹丕的包庇下留下了一条命,但夏侯楙那一脉在大魏的前途也彻底毁了。

如今夏侯楙的日子过的,比普通宗室子弟都差,基本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