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1页(1 / 1)

加入书签

('

没道理在长垣县城的时候,两人可以互相策应,互相支援,反而在选择撤军路线上,各走各的吧?!

再加上吧,曹爽这个人能力如何,邓艾和关平都不算太了解,可司马懿这个人,不管是诸葛亮,张溪,还是早年还在世的关羽,对他的评价都极高。

这么一个智谋之士,又是一军主帅,他怎么可能会控制不住军队,在撤军的时候,突然会兵分两路,各自撤军?!

所以啊,邓艾人为,这有可能是司马懿的引蛇出洞之计,假意分兵做饵,引诱汉军同样分兵追击,然后中路转道设伏,一战破敌。

因此,邓艾在跟关平说明白自己的顾虑后,最终关平选择了听从邓艾的劝谏,两人决定,不管他曹爽领兵去了哪儿,反正自家这边就是不分兵,一路尾随着司马懿的大军。

魏军主帅肯定是司马懿啊,盯着这个老小子走,总不会出错!!!

给司马懿气的……老子招谁惹谁了,这俩玩意儿怎么就盯着我不放了呢?!

司马懿和曹爽分兵撤退,还真的司马懿主张的,他最多算顺水推舟……这个主意,其实是曹爽出的。

在坚守了大半个月的长垣县后,曹爽是真的怕了,但同样的,他觉得自己又行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心理状态。

怕了,是经过了这大半个月的守城,亲眼目的了麾下士卒不断地守城战死后,曹爽是真心的觉得,能活着就是一件好事儿。

他比起以前来说,更加的惜命了。

而觉得自己又行了,是在面对关平的猛攻之下,曹爽最后还是坚守住了长垣县,一直等到司马懿下令撤军……曹爽突然发现,自己的能力,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还是挺可以的。

曹爽这个人吧,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始终看不清自己真正的能力界限在哪里,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曹爽不是没有能力,至少,能力不是那么的糟糕。

真要是一点能力都没有的话,历史上的曹爽也不可能在早期的时候,完全压制住司马懿,大权独揽。

至于后期曹爽的一系列脑残行为,那就是曹爽的第二个毛病……被人吹捧了几句,就真的看不清到底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就像现在,其实都是一样的。

自从司马懿从雍丘退兵以来,曹爽是一句话不说……主要是怕说了什么惹恼司马懿的话,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这个时候,曹爽是真的觉得,如果要安全的撤回河北去,那么他就不能得罪司马懿。

可现在,曹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该还行……他就又觉得自己能起来了,就算不靠司马懿,他也不至于会死在兖州。

嗯,能守住长垣县城,就是明证。

因此吧,在司马懿达到了战术目的,打算撤离长垣县的时候……曹爽主动找到了司马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分兵撤离。

一方面,分兵撤离,可以引诱蜀贼分兵,导致追兵薄弱,彼此面临的追击压力都会减小一些,撤离的成功率更大一些。

另一方面,分兵撤离,如果蜀贼追击一方,另一方也可以摆脱蜀贼的纠缠,提前前往必经道路设伏,说不定能一战而败蜀贼。

司马懿这个老狐狸仔细想了一下,突然发现,好像曹爽说的也有那么一点道理。

当然,最重要的是,司马懿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他是邓艾,面对敌军分兵的话,要么也同样分兵追击,要么,就是集中兵力,捡一个比较容易对付的敌人下手。

而很显然,司马懿自认,比起曹爽,自己还是比较难对付的。

因此,司马懿还真的就同意了曹爽的建议,各自率领两万人,分兵撤离长垣县。

可司马懿没想到的是……邓艾没有分兵也就算了,他居然还带着七万大军,尾随着自己的两万大军追击。

不是,隔壁的那个软柿子,一捏一个准的玩意儿,你们不打算去收拾一下么?!

而第二个司马懿没有想到的事情是……明明是曹爽提议的策略,一边如果遭遇敌军主力追击,另一方就要提前到必经之路上去埋伏。

可司马懿这一路撤退,就没有接到任何曹爽在哪里埋伏的消息……这货压根连掩饰都没有掩饰,一路把司马懿的这路军队甩在了后面,甚至连酸枣都没去,他直接往延津方向撤退了。

说好了是分兵撤离,但实际行动中,却变成了司马懿率领两万士卒“断后”,“掩护”着曹爽领兵撤往延津。

给司马懿气的不要不要的……自己英明一世,临了居然被一个二傻子给坑了!!!

但,司马懿到底还是司马懿,一身领兵的能耐还是相当的出色的。

这一路,司马懿虽然走的很慢,也付出了三千余人伤亡的代价,但他终究还是没有给邓艾重兵击破的机会。

司马懿硬生生的凭借着手里的两万人,面对着七万人的追兵,一路边打边撤,居然带着一万六千多人,安然的撤到了酸枣城东面,并且在郭淮的接应下,在酸枣东侧安营扎寨,防护住了酸枣城侧翼。

接下来,就是如何安排断后人选,有序撤军的问题了。

第1153章 鏖战

司马懿的撤军计划,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

在濮阳的贾逵等人,就是第一批撤军的人,总数大约在两万人左右,从白马渡口方向撤回冀州,历时大约四天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算长了,而且这已经是满宠在冀州黄河沿岸,拼命搜集渡船后的结果……满宠已经很拼命的在做了,甚至为了这次撤军,满宠被逼的,不得不再次当了一把酷吏,就为了给司马懿搜集到足够撤军用的船只。

黄河可不是什么小河沟,而这年头的渡船运力也有限,四天能撤过去两万人,已经算是很成功的撤退了。

而第二批被安排撤军的人,是曹爽撤往延津渡口的两万士卒。

这个批次,其实不在司马懿的安排之内,毕竟司马懿也没预料到,曹爽居然这么不要脸的直接撤往了延津渡口。

按照司马懿的本来安排,应该是等到剩余的八万士卒在酸枣集结后,先跟诸葛亮等人僵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安排曹宇,夏侯和等人为第二批撤军队伍。

可惜,这个安排,被曹爽给打破了。

而曹爽既然已经到了延津渡口,那自然也不可能再来酸枣助战了……曹爽那货是什么胆略,司马懿自问还是有些了解的。

如此一来的话,与其让曹爽在延津渡口停军不动,动摇军心,倒不如索性顺势安排曹爽先一步渡河,去跟满宠,贾逵汇合。

眼不见为净。

至于酸枣……其实现在司马懿是真的感到非常的棘手。

不是说守不住,撑还是能硬撑的……只是这个硬撑,风险可不小。

一方面,这次的对手毕竟是诸葛亮……现在可没有人觉得诸葛亮不过是个搞内政的文官,几次河洛之战证明,诸葛亮在用兵筹划方面,同样不缺能力和天赋。

至少,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基本就没有占便宜的时候。

另一方面……双方在酸枣这个小县城附近,囤积的兵力有些太多了。

随着邓艾领兵赶到酸枣,跟诸葛亮的军队汇合,汉军在总兵力上,已经有近十三万步骑联军了。

而司马懿这边,随着陈泰弃守封丘,摆脱庞德的骑兵截杀退回酸枣,魏军总兵力,大概在六万三千人左右。

兵力差距而言,双方大概是二比一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如果按照常规的军事常识去判断的话,在守城战中,司马懿多少还占点优势。

但问题是,现在的酸枣战场,已经不是常规的攻城防守战了。

双方的兵力人数加起来,一共有将近二十万人,聚集在一个并不算大城的酸枣县附近……这哪里是什么攻城战啊,这就是一场大会战。

当年官渡之战,袁曹双方总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万而已。

只要有一个不小心,双方都有可能遭遇到不测的情况,而遭遇不测的概率,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是司马懿这边更大一点。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