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页(1 / 1)
('
而张溪一旦收缩防守,以秦朗和夏侯霸的能力和魄力,估计也不敢在合军后大举围攻孟津渡北岸……孟达也就失去了再次建立功勋的机会了。这是孟达所不能接受的。这次北伐,孟达其实已经是打的相当的不错了,不管是在伊阙关堵住司马懿,还是在太行官道口堵住戴陵,功劳不能说是没有。但是呢,堵司马懿那次,没有什么人头战功,而堵太行官道那次倒是有人头战功了,可最后的结果还是让并州骑兵突破了过来,这场仗虽然打的精彩,可最后的结果还是失守了官道口。想靠着这点战功就重新崛起,甚至升官封侯……连孟达自己都觉得不够。因此,孟达是坚决反对分兵去给诸葛亮助战的做法的,再三的劝说张溪不要分兵……为了说服张溪不要分兵,孟达甚至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自己可以亲自率领一万精锐,配合马岱的羌胡游骑,北上绕到官道,再顺着官道去进攻朝歌。骑兵,用来切断河阳,温县一带和朝歌的联络,步兵,就是用来攻城用的。而一旦朝歌失守,邺城西南侧的门户就大开了……到了那个时候,不相信秦朗和夏侯霸还会在河阳和温县呆着,他们必然回援。这种时候,张溪在带着四万大军主力追击,配合孟达在朝歌坚守,必然能一战而破魏贼,甚至战后兵峰都能直指邺城。真的,如果孟达不提出这个战略的话,那么张溪其实也有点犹豫的。作为一方主帅,张溪在出色的完成了自身的战略任务后,也不希望就这么平淡的退守,他也想要寻求一些破局的可能。倒不是为了权势,毕竟就张溪现在在大汉的地位的和权势,基本已经算是到头了,再高也没法高了。张溪只是想要尽快的结束到这个乱世,省的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这个世道,已经乱糟糟了快半个世纪了。而且,结束乱世只是第一步,如何快速的恢复民生,限制世家大族的势力,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悲剧,防止大汉重新走上两晋老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其实张溪也不希望在河东这个地方一事无成,只是单纯的当一个侧翼牵制作用。只不过,张溪一时间,真的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而已。而孟达一提了这个战略,倒是提醒了张溪……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这也怪孟达,他实在是太小瞧了张溪那个“谨慎小心”的性子了……孟达一提出这么冒险的战略,张溪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跟诸葛亮之间的密信交谈,以及……魏老匹夫。袭击朝歌和邺城的计划,早在张溪和诸葛亮的密信交流后,两人就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个战略基本不具备可行性。这种战略,哪怕是莽如魏老匹夫,恐怕也不会当着张溪的面提出来,毕竟,这个战略里面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了。比如孟达根本没有说清楚,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瞒过在河阳的秦朗和在温县的夏侯霸,带着三万步骑联军北上……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孟达敢领兵北上,那河阳的秦朗肯定会让并州骑兵也顺势去追击孟达,他根本不可能有安心行进到朝歌,甚至攻克朝歌的可能。半路上就会被并州骑兵追击和截杀的。魏老匹夫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起码在行军阶段,魏老匹夫的计划是没有问题的,兵出子午谷,是不太可能遇到敌军的袭击的,他唯一要博一把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攻下并且守住长安。而孟达这个计谋,从一开始,就骗不过任何人……真要去进攻朝歌,基本就是去送人头的。而且,退一步说,就算孟达能在行军途中避开并州骑兵的追击,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攻克了朝歌……可一旦朝歌失守,孟达的战略目的就彻底暴露了。秦朗和夏侯霸会不会立刻回军不好说,朝歌肯定会被并州骑兵盯上的。而在并州骑兵的威胁下,孟达也不可能离开朝歌,继续北上进攻邺城……最多就是呆在朝歌,等待张溪的救援而已。这样的话,不就犯了秦朗和夏侯霸一样的错误,导致兵力分散了么。最后的结果,到底是谁击破谁,那就不好说了。一想到这里,张溪就觉得吧,其实安稳一点,更好。孟达这个人,一旦燥进起来,比魏延还要可怕……为了麾下士卒的性命着想,他还是选择配合诸葛亮的战略,来的更稳妥一些。就这样,张溪最终决定,撤回北中城防御,放开通道,任由秦朗领兵去跟夏侯霸汇合。而在张翼退回孟津渡后,张溪再分兵三万给王昶,让他领兵去支援诸葛亮,并且听从诸葛亮的调遣。至于孟津渡……张溪决定,全线防守,守住这个渡河据点既可。这次不好攻略河东两郡,那么,就等下次好了。第1152章 撤军酸枣城西,二十里,汉军大营之内。这段时间,诸葛亮接收到了不少的前线战报,而通过分析这些战报,诸葛亮基本可以判定司马懿的真实战略目的是什么了。濮阳方面,贾充率领优势兵力重夺了白马渡口,而长垣方面,司马懿选择弃守长垣,往酸枣方向撤军……这么明显的战略目的诸葛亮要是看不出来,那就真的别混了。司马懿这个老小子,是打算要弃守兖州了。还是那句话,都是一个山上的千年狐狸,谁也别跟谁玩聊斋。可问题是,诸葛亮看是看出来了,但他现在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能阻止司马懿撤军。在王昶没有领兵来援之前,诸葛亮只能用四万不到的步兵去进攻三万多人驻守的酸枣城,而麾下庞德骑兵的最大作用就是切割郭淮驻守的酸枣和陈泰驻守的封丘之间的联系……打是可以打,但没有个一两个月的时间,哪怕是诸葛亮也做不到有所突破。而一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司马懿从酸枣撤走大部分曹魏的士卒了……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诸葛亮能不能攻破酸枣的问题了,而是曹魏什么时候弃守酸枣,撤出兖州。至于陈留的徐庶,济阴的胡遵,暂时都被东吴给牵制住了,短期内是无法北上的。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邓艾和关平联军的那一路七万人……可他们的对手,偏偏是司马懿本人。司马懿有多难缠,诸葛亮已经有过了解了,而邓艾和关平两人……邓艾可能还好点,以他的谋略和指挥能力,可能无法对司马懿造成太大的正面威胁,但司马懿要收拾掉邓艾,也没那么容易。关平就差点意思了。现在诸葛亮最大的担心,就是邓艾和关平之间不能通力合作,两人如果分兵行事的话,是很有可能被司马懿利用上的。如果中线的两人遭遇到了什么不测的话,只靠诸葛亮一人在东线进攻,恐怕是只能坐视曹魏撤军河北了。为此,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写了一封信,派庞德骑兵军使送到雍丘的徐庶处,再由徐庶转发,送到邓艾和关平的营中去,提醒两人千万不要分兵。这一路太绕了,能不能赶上,诸葛亮自己也不知道。但好在,关平和邓艾两人,这一路上,还真的没有闹啥矛盾。毕竟是妹夫和大舅哥嘛,两人关系一向不错的。不管司马懿在撤军的时候怎么引诱,关平和邓艾都没有任何分兵的举动。其实吧,这期间两人也不是没有产生过意见的分歧,尤其是当离开长垣后,司马懿选择跟曹爽分兵撤离的时候,关平曾经提议,是不是分兵去追击一下曹爽所部。但是呢,邓艾总觉得这事儿有蹊跷。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龌龊和猫腻,邓艾当然不可能知道,但司马懿和曹爽守卫长垣县的时候,一个守城内,一个守城外……这种彼此间呼应的防守战法,要是两者没有互相救援的默契,根本是不可能摆出来的。而事实也证明,在长垣县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的配合还是不错了,两人一起守住了防线。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