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页(1 / 1)
('
一个,是曹操称魏公,封地在河北,国都在邺城。很显然,曹操这么做,就是把自己政治中心从许昌移到河北,削弱颍川和河东世家在曹魏内部的权利。另一个,则是著名的空食盒事件。空食盒事件,虽然表面原因是荀彧反对曹操称公,但内部的实际原因,也未必没有以颍川和河东世家为首的中原世家权利过大,引起了曹操的猜忌。不然得话,曹操真没必要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呃,有点扯远了。经过了曹操的连续打压后,中原世家的势力大减,河北世家崛起,渐渐和河北世家分庭抗争……但后来曹丕为了称帝,还是让河东世家抓住了机会。经过跟河东世家的一系列政治交易后,最有话语权的中原世家表态支持曹丕称帝,而相对应的,曹丕给到了河东世家不小的特权……为此,曹丕甚至在洛阳一直待到了驾崩。说真的,如果不是当时的条件实在不允许,曹丕甚至可能直接把曹魏的都城定在洛阳,而不是邺城。而曹叡登基之后,河洛局势又开始恶化,洛阳丢失,导致河东一下子成为了前线,曹叡就更加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撤回对河东世家的特权许诺了。再之后,曹叡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采纳了孙资的建议,推出了“议罪钱”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本质上就是再给与所有世家大族犯罪的特权,而河东世家,显然也是受惠者之一。种种的特权,导致河东世家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在大魏和大汉之间,二选一。在大魏,河东世家们可以享受到各种特权,肆意的兼并土地,保证自己的家族利益,犯法也可以通过特权赦免……可这一切,如果换到了大汉,就会荡然无存。世家大族在大汉的体制内,有一定的特权,但这个特权,仅限于人事选拔权……而且听说,最近诸葛亮搞了个什么改革,这个特权都开始慢慢收紧了。而兼并土地,一个鱼鳞图册制度就给你规定的死死的,要兼并土地不是不可以,但你得交税……这就让河东世家有些望而却步了。至于什么议罪钱,那在大汉是不可能出现的,相反的,诸葛亮治国,向来是以律法森严闻名的。这就导致了这帮河东世家,明明在跟大汉只有一河之隔的情况下,依然还愿意支持曹魏。毕竟,曹魏给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可现在,情况不同了……季汉打过黄河来了。上次打过黄河,秦朗和夏侯霸两个人守住了……别管守得是不是很艰难,但终究是守住了。可在此期间,河东世家大族也被羌胡游骑洗劫了一遍,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实际威胁。这对河东世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但也非常残酷的体验。一直以来,哪怕是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乱政,河东其实蒙受的损失,并不是太大。黄巾之乱打到过颍川,但始终没有波及到河东。董卓之乱,洛阳被焚毁了,但河东地区,只有少部分县城遭遇到了西凉兵的洗劫,其余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重新修复洛阳之后,河东地区就彻底安宁了下来,再没有战争的威胁了。可现在,战争就在家门口了……到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继续支持曹魏,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重新倒向大汉,这就需要河东世家内部达成一致了。但这个一致,并不容易达成。河东世家内部,哪个家族没在曹魏方面担任重臣要职的子弟。别的不说,河东世家的领袖裴氏,他们的家族裴潜刚刚被提拔到邺城当了尚书令,而河内世家的头头司马家,他们的家主司马懿,现在是曹魏的两代托孤重臣。想要转换门庭,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是非常的大的,有时候,甚至可能导致一个世家大族伤筋动骨。因此……这事儿,一直到诸葛亮挥军进攻温县,都没有达成最后的协议。第1172章 东郡渡河延熙九年五月。随着大汉丞相诸葛亮亲自领兵北伐,渡过孟津渡,兵临河内,东郡方面,张溪和魏延,也各自做好了北伐渡河的准备。魏延从延津渡口北上,强攻延津渡北岸滑县,张溪从白马渡口北上,进攻白马渡北岸汲县。曹魏的郭淮在得到军报后,一边飞马传书回报邺城,一边按照既定计划,下令滑县守军后撤,退守朝歌,自己领兵三万进驻黎阳,策应汲县。战场局势,至少在郭淮眼里,已经开始慢慢明朗化了。蜀贼还是沿用了上次兖州之战的策略,主力大军强攻河内,吸引大魏主力集结,然后另遣偏师异地登陆,攻击后方,前后夹击。只是,郭淮有一点不太明白……同样的战术,这次蜀贼在运用的时候,给人感觉有点糙。上次兖州之战,蜀贼在渡河突袭东郡的时机把握上,堪称完美,可以说卡住了司马懿回撤支援陈留的节点,非常轻松的渡河偷袭了东郡。但这次,蜀贼在河内郡虽然已经进攻了一个月,但实际取得的战果不大,不管是温县还是河阳县都还不到需要求援的时候,彼此还在僵持……这个时候选择从东郡渡河,强攻冀州,郭淮大军正枕戈待旦,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这很显然有违常理啊。上次偷袭东郡的主帅是魏延,而这次偷袭冀州的两路蜀贼里有一路主将依然还是魏延……同一个人,没道理上次战术时机的选择这么精准,这次战术时机选择这么糟糕吧?!至于另一路主帅……开玩笑了,谁会觉得张溪在战机把握方面,会比魏延差的?!因此,郭淮现在也有点怀疑,蜀贼这次在东郡渡河,强攻冀州,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真的要强行进攻冀州,甚至邺城么?!这个问题,其实也摆在了如今的曹魏大将军,曹爽的面前。说实话,就曹爽的能力,他是真的看不清楚这里面的虚实到底是哪一路。毕竟,如今的蜀贼的两路进军,兵力规模都不算小,给曹魏制造的压力也不小……两路都像是实攻,但两路又都有点不像。连敌军的进攻重点都摸不清楚,你让曹爽提前做出判断,提前做好支援准备,改变战略局势,实在是有些太强人所难了。至于曹爽的那帮手下嘛……也就桓范还有点能力,但桓范的能力还不到那种可以预判敌军战略的程度,他也一样看不明白。但是呢,桓范还是脑子比较清醒,算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因此,他力荐曹爽,请贾逵和陈矫入朝,商议国事。其实吧,在桓范心里,其实最应该找来商议战略应对的人,是司马懿。但,大将军和大司马之间有所不合,这个桓范现在已经知道了,他也不会再这么关键的时刻去让曹爽不痛快。而之所以建议招贾逵和陈矫呢,是因为这两个人里,陈矫是三朝老臣了,又跟随过太祖武皇帝征战过,又足够的威望和经验。而贾逵呢,虽然他儿子跟司马昭走的比较近,但是吧,贾梁道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刚直不阿,一心为国……当年他为了保住大魏疆土,连曹休那样的政敌都能救,谁能怀疑他对大魏的忠心。贾充是贾充,贾逵是贾逵,两者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桓范推荐两人的理由。而曹爽认真的考虑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接纳桓范的建议……毕竟现在曹爽心里是真的没底,而他也不想在他手里丢失了大魏的江山。他好歹也是姓曹的。而陈矫和贾逵两人,在被曹爽请到府上议事后,也没有客气,直接问曹爽要来了前线的所有军报和战况报告,两个人认真的看来起来。必须了解到最实际的情况,才能对目前的战况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可等两人看完了前线传递回来的战报后,两人也得出了跟郭淮一样的想法——这次蜀贼的战术执行,未免有些太糙了点。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