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3页(1 / 1)

加入书签

('

至于第三路的河东郡,这一步棋不仅可以分散河内魏军的布防,同时还可以威胁并州。

这三路兵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本来就是互相呼应的。

大魏一旦应对失误,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必然会面临满盘皆输的局面。

而如今,最危急的地方是魏县,这个地方,距离邺城也最近。

郭淮刚刚经历了败绩,如今军中士气必然低落,他能统帅剩下的兵马死守魏县,已经是不容易了。

当务之急,就是让司马懿带领援军快速去支援魏县,挡住张溪和魏延的强攻。

一方面,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极高,如今的满朝文武,在朝中的,威望和官职能跟司马懿相提并论的人,只有曹爽。

倒不是曹爽能力有多强,完全是因为曹爽是大将军,名义上的军中第一人,如果他能领兵出征的话,也能起到提振军心的作用。

魏县那边,只要军心能重新提起来,又有援军抵达,也不是没有守住的可能。

但问题是,贾逵算是看清楚曹爽了,知道这家伙根本不可能亲自领兵出征。

另一方面,就是纯粹的能力问题了。

去增援魏县,要面对的对手可是张溪,魏延等人,你曹爽去就是纯送人头的,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谁能挡住这两人?!

甚至贾逵都担心,司马懿一个人去,连个帮手都没有,也未必能挡住张溪和魏延两人联手。

这才是贾逵如今强烈推荐司马懿的原因,因为只有司马懿,还有能力能挽回局面。

反正局势就是这个局势了,贾逵该说的也说了,该喷的也喷了……说完这些,他直接拂袖而去,都懒得搭理在场的其他人。

而曹爽……曹爽是真心的不想让司马懿出山啊。

那老狐狸,看着像是吃素的么?!

曹爽不仅仅担心司马懿重新出山后,会夺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也担心司马懿这个老狐狸在掌权后,会对大魏不利!

但是吧……现在的大魏局势如果真的跟贾逵说的那样糟糕的话,继续压制司马懿,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

大魏要是真的没了,他司马懿夺谁的权,跟谁争利去?!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曹爽这个大将军,做一次决断了。

可曹爽这个人吧……他但凡有这个决断能力,他也不至于在历史上落到那个下场。

曹爽是真的纠结犹豫了七八天的时间,才最终决定……请蒋济和陈矫过府议事。

嗯,这事儿,曹爽最终还是觉得,得继续商量商量……

第1182章 司马出山

曹爽还在犹豫,但前线的战事,并不会因为曹爽的犹豫而停滞……河东郡失守汾水以南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邺城。

这下子,曹爽也犹豫不下去了。

曹爽是没太大的战略眼光,但是河东郡失守,河内郡会面临两面夹击的道理,他还是看的懂的。

再加上之前贾逵已经当着曹爽的面,把局势分析的很清楚了,曹爽知道自己再这么犹豫下去,那大魏就真的没救了。

虽然很不情愿,但曹爽还是放下了自己的身段,亲自拜访了大司马的府邸。

没人知道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到底谈了一些什么,但是,三天后的大朝会,称病久不上朝的司马懿居然出现了,并且亲自向大魏天子曹芳请战,请求领兵两万,驰援魏县。

曹芳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大朝会上自然不会有什么新鲜的见解出来,最终还是大将军曹爽出面,亲自给与司马懿虎符,许他亲自挑选邺城禁军精锐,然后立刻领兵出发。

曹爽和司马懿这一唱一和的,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但对于像贾逵,蒋济这样的老臣来说,终于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司马懿复出作战了,至少东面魏县的局势,应该是可以稳定住了。

可西面河东郡的战事,又该如何?!

就在贾逵和蒋济忧心的时候,曹爽突然传出军令,命令驻守河阳的秦朗立刻领兵北上到野王县,协防上党郡重镇高都。命令乐綝率领两万郡兵离开朝歌,前往支援温县。

这两道命令,第一道命令是为了应对河东战局的……一旦河东的蜀贼在占领绛县后选择东进,秦朗可以在第一时间抵挡住蜀贼的进军,同时在汾水以北的司马师只要抓住机会,发动反攻,也不是不可能重新收复汾水以南。

至于第二道军令,是为了弥补秦朗北撤后,河内郡的兵力平衡的。

秦朗撤走,诸葛亮所部的侧翼压力陡然减弱,必然会增加对温县的进攻强度……为此,曹爽让乐綝领兵去支援温县,一边是增加防守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吸引诸葛亮的注意力,把蜀贼的主力拖在温县城下。

两道命令下完,至少从理想状态上来说,是可以暂时缓解现在的局势危急的……只是,这么有针对性的军令,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曹爽能做出的命令。

事实上,这也确实不是曹爽的主意,是司马懿给曹爽出的谋划和策略。

而司马懿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方面,司马懿也确实不希望大魏就这么一下子完蛋了。

毕竟,司马氏这几十年的投资都是投在大魏身上的,大魏要是没了,对司马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如果有力挽狂澜的机会,司马懿也还是会尽心尽力的去做的。

另一方面,其实司马懿也做好了两手打算。

这一点,连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都没有看懂,甚至于,司马昭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亲要在这个时候领兵出征。

“父亲,那曹爽平日里眼高于顶,处处打压我司马氏,父亲缘何要在此时出山领兵,为他曹爽解围?!”

邺城大司马府邸内,司马昭在司马懿的书房,愤愤不平的询问着自己的父亲。

而司马懿却是眉头微微一皱,看了眼司马昭,然后低声呵斥道,“昭儿慎言……为国出力,何分彼此?!”

“父亲,此乃书房,只有你我二人……父亲何须顾虑?!”司马昭对司马懿的这个话,有点忍不住的翻了个白眼。

自家父亲啊,最近的表现,都快比那个名满天下的张元长都要“谨慎”了。

给司马懿气的,差点就顺手抄起什么东西砸了过去!!!

但想想,这到底是自家儿子,亲的。

再一个,其实司马懿也觉得自己有点装过头了……没办法,这半年时间,司马懿装乌龟已经习惯了,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稍微的咳嗽了一下,转换一下说话节奏,司马懿这才小声的对着司马昭说道,“为父岂是为了那个匹夫解围?!前番数败,为父声望大跌,只能低调为人,岂是惧怕了那个匹夫?!如今,大魏有难,匹夫无措,若错过此次机会,为父何日才能乘势而起,重返朝堂?!”

司马昭听了这话,微微点头,然后,又问道,“既如此,父亲亦不该选在此时,两月前,贾伯父和蒋护军前来劝说父亲之时,何不顺势出山,偏要等到局势如此崩坏之时,才匆匆而出?!”

这话问的吧,司马懿也有点尴尬。

这事儿吧,还真的是司马懿失算了。

当时司马懿不出山,一方面是因为就凭蒋济和贾逵的支持,司马懿就算重新出山,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力量,以曹爽在朝堂中的实力,司马懿依然会低曹爽一头,甚至于,如果曹爽聪明一点,司马懿还会沦落为曹爽的工具人,为曹爽增加声望。

这也是司马懿不出山的主要原因,时机不到。

另一方面……其实司马懿也没想到,这次蜀贼的北伐规模这么大,这么猛,而曹魏方面在这次北伐的防御上,会失利的那么快。

按照司马懿的预判,诸葛亮的那一路兵马,十有八九还是佯攻,河阳和温县又汇集了十余万大魏主力,诸葛亮必然不会轻易进兵,应该是以牵制为主。

可没想到,诸葛亮在渡过孟津渡后,立刻分兵强攻河阳和温县,那架势,怎么看也不像是牵制,而像是要强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