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页(1 / 1)
('
因此,秦朗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想想,还有没有两全的办法……经过秦朗和夏侯玄的一阵讨论之后,还真的想出了一个两人都认为可以两全其美的办法。秦朗领兵三万,继续坚守野王县,同时准备接应满宠撤军,而夏侯玄,则带着自己的一万士卒,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同时,秦朗派人去给温县的夏侯霸传令,让他尽力坚守温县,保证朝歌的安危……如果真的兵力差距过大,无法守住的话,那就尽量保存实力,退守朝歌,继续坚守。这样一来,秦朗觉得吧,既可以保证朝歌的安危,又可以做到层层设防,不断的拖延蜀贼的进军速度,两全其美。秦朗想的是很好,但他有两件事,是没有预料到的。一个,是满宠根本支撑不了太长的时间了。在经历了突围失败后,轵县魏军的军心士气遭到了极大的打击,虽然兵力数量还有两万多人,但军中士气却已经跌落到了谷底,士卒被围后惶惶不可终日。哪怕是以满宠的能力,恐怕也支撑不了太久。而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就算不想攻下轵县,只要继续围城个十天半个月左右,恐怕魏军内部军心思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另一个,是在于温县方向……夏侯霸真不一定能守得住太长的时间了。夏侯霸主动出击失败,在北中城下损兵折将,导致自己现在只剩下两万五千多守城士卒。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夏侯玄出兵后协防朝歌,夏侯霸还抽调了三千兵力给乐綝……现在的夏侯霸,只剩下两万出头的郡兵,防守温县了。而温县城外的庞统,在接到了诸葛亮派来的援军后,大概有足足七万人左右。虽然兵力对比上看,夏侯霸还有坚守的资本,但是从军心士气上来讲,夏侯霸这边可远不如庞统麾下的北伐军。而且吧,庞统也未必想要硬攻温县。跟轵县不同,河内郡西北侧靠近王屋山和太行山,山路行进不方便,想要不通过官道北上的话,不仅士卒难行,粮草更是供应不上,因此诸葛亮率领那么多的军队,要想继续北上进攻野王县,就必须先攻下轵县。可河内郡南部的温县不同,这里的地势平坦,而且靠近黄河,如果不要求大规模进兵的话,派出少量部队,绕过温县前往偷袭朝歌,也不是不可以。之前不这么做,是因为这支偷袭部队考虑到后勤的问题,兵力不可能太多,最多只能有五六千人,而那个时候,朝歌还有夏侯玄在镇守,还有延津渡口的乐綝协防,派这么点人去偷袭朝歌,基本等于送死。可如今,夏侯玄已经领兵去了野王,而乐綝虽然还在朝歌,可手里的守军只剩下三千人了……庞统真要出其不意的绕道偷袭的话,乐綝未必能守得住。而这,也是夏侯霸最担心的地方。而庞统的表现,也更加印证了夏侯霸的担心之处。当庞统收到了来自诸葛亮的援军后,兵力大增,但他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动强攻……庞统在得到援军后,第一时间做的事情,居然是调整围城部署,调换围城的军卒和领军将领。这一手,在夏侯霸看来,就是要混淆自己的视线,让自己无法精确的判断的温县附近各门的进攻兵力部署,无法及时察觉蜀贼是否抽调了精锐兵力,离开了温县附近。毕竟,五六千人,对于一支七万人左右的大军来说,连十分之一不到……到了这种兵力规模,要靠肉眼去判断是否少了十分之一的士卒,太难了。因此吧,夏侯霸始终怀疑,蜀贼是不是真的已经分兵,准备绕过温县,去偷袭朝歌了。主动出击去试探吧,夏侯霸又不敢,他兵力本来就少,军卒士气也不高,要是再遭遇战损,那这个温县就更加难守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给乐綝写信,让乐綝提高戒备,对朝歌周围的动态一定要加强侦查,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要轻易出城作战。但如果仅仅只能如此的话,夏侯霸始终还是有所不安……甚至,夏侯霸在考虑,是不是索性弃守温县,领两万多士卒,退守朝歌算了。是,温县是司马氏的老巢,守住温县,对安抚司马父子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河东世家大族,也有不小的榜样示范作用,代表着大魏不会轻易抛弃这些河东世家大族们。但是吧……如果跟大魏的安危比起来,温县,也不是那么重要。再说了,只要能守住朝歌,最后逼退的蜀贼的话,这个温县,又不是夺不回来了。夏侯霸本来就有了这样的心思,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直到他收到了来自秦朗的军令。既然连秦朗都是这个想法了,那夏侯霸还有什么好说的。择机突围,弃守温县,退守朝歌。朝歌,才是整个河内郡战局的最关键节点。第1197章 河内崩局夏侯霸最终选择了弃守温县,但却在退守朝歌的途中,遭遇到了北伐军的伏击。庞统一开始的频繁调遣兵力,确实是要迷惑夏侯霸,让他无法在第一时间搞清楚自己的兵力部署,但最终目的,并不是抽调兵力去偷袭朝歌。庞统真正的目的,一直都是伏击夏侯霸。其实庞统也知道,即使派遣所谓的精锐部队去偷袭朝歌,成败依然是两可。受限于后勤,能派出的士卒不多,又没有持久作战的能力,一旦朝歌有备的话,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攻克朝歌。而如果偷袭朝歌陷入到拉锯战,那么这支去偷袭部队,必然会因为缺乏粮草补给而无功而返,凭白浪费兵力而已。所以,庞统想的是,做出一副要取偷袭朝歌的架势,通过不停地兵力调动引诱夏侯霸往这个方面去想,那么夏侯霸必然担心朝歌有失……就算他不全军回防,也会往朝歌派遣援兵。而庞统的目的,就是消灭这支回援朝歌的军队。说白了,依然还是兵法中的“倍而分之”的策略。这一切,都是庞统的谋划,而庞统也顺利的实施了这个计划。只是,在结果上,跟庞统预计的,多少有些出入。这还是因为夏侯霸的功劳。夏侯霸既然选择了主动弃守温县,以他的能力,必然会做好一些撤退的必要准备,当然也包括半路遭到敌军的截杀。所以,其实夏侯霸也算是有备的。只不过,庞统这边是没想到夏侯霸居然这么武勇过人,临阵应变能力也足够快,居然在遭遇伏击后还能冷静应对,被夏侯霸硬生生的给突围了出去。而夏侯霸也没有想到,庞统的整个计谋就是针对他弃守温县去设计的,他在撤退过程中,居然遭遇到了庞统安排的足足三重拦截网……虽然最后还是带兵冲了出来,但依然还是损失惨重。跟随着夏侯霸退守到朝歌的士卒,最后只剩下一万三千余人,伤亡近半,可以说是一场大败了。当然,从整体局势上来看,温县失守,夏侯霸遭遇大败退守朝歌,基本就表明,曹魏在河内郡的战事,已经彻底糜烂掉了。随着夏侯霸退守朝歌,算上跟随夏侯霸一起退回来的士卒,朝歌现在还有一万六千人守卫,但是,士气非常低落。而此时,在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温县后,庞统也没有犹豫,立刻让马岱和柳隐各领两万人尾随东进,兵临朝歌。至于剩下的三万士卒和庞统本人,都被庞统暂时留在了温县。温县这地方,毕竟是河内郡大族聚居的地方,又是司马氏的老巢,庞统不敢掉以轻心……别回头自己全军东进了,司马氏鼓动河内世家大族集体造反,断了自己的粮道,那才是真正的麻烦。因此,庞统还需要留在温县,一方面安抚河内郡的世家大族,另一方面也要分兵去收降温县附近的几个县,稳定局势,安定地方。尤其是对司马氏,庞统还不得不着力安抚。如今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两人,一个守着河东郡北部,一个守着魏县……如果能通过安抚司马氏,从而劝降这两个人,那么对整个北伐战局,将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