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页(1 / 1)
('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继续进攻幽州,覆灭曹魏小朝廷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甚至,这次诸葛亮都不需要再调度其他州的郡兵助战,只需要依靠冀州和幽州西部的总计十五万兵马,就足够彻底消灭曹魏小朝廷。不过嘛,出于谨慎起见,诸葛亮还是传书给了洛阳的庞统,陈留的徐庶,以及荆州的张溪,询问他们三人,对于出兵覆灭曹魏小朝廷的意见。张溪倒是对诸葛亮的用兵没什么意见,毕竟诸葛亮这次用兵不过是涉及两州之地,用兵不过十五万,又不需要他们帮忙……只要诸葛亮觉得有把握,这事儿基本能成。但是吧,徐庶和庞统,却有些反对诸葛亮的想法。这两人的想法正好跟诸葛亮相反,认为就曹魏小朝廷占据的那点苦寒之地,要产出没产出,要经济能力没经济能力的,又只剩下不到十万人的残兵败将,能活下去都算不易。放着不管也只会越来越弱,根本没有必要发兵征讨,让他们自生自灭就好。反倒是东吴这边,最近在淮南和徐州动作频频,从江东细作那边传来的消息,也有说法是东吴可能会对兖州用兵。这时候,应该先下手为强,考虑东征东吴的战事。这事儿吧,你也不能说庞统和徐庶说的没有道理,但是吧……诸葛亮还是觉得,如今并不是攻吴的好时机。可庞统和徐庶两个人的意见也不能就此忽视,诸葛亮在逐渐给天子转移权利,这么大的事情,他也不想自己一个人独断专行。因此,诸葛亮写信给徐庶,张溪两人,约两人在两个月之后,汇合于长安,共商国是。到底是灭魏,还是东征,要做出一个决策出来。第1213章 圣裁延熙十三年二月初一,长安未央宫,大朝议。这是开年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朝议。正月的时候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朝会,但基本都是礼制上规定的朝会,比如说天子祭天,祭祖,或者是百官朝贺等礼节性事件……这些朝会上,是不会专门讨论国策的。毕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嘛。而到了二月初一的第一次大朝议,才是真正决定大汉接下来一年甚至是数年工作重心的时候。而这次大朝议,参加朝议的人数也是格外的多……毕竟刚刚参加完正旦嘛,正好,被诸葛亮留下来,一起参加这次朝议。朝议的前半段,没啥特殊的,就是历来惯有的三省和六部来回扯皮,就新一年的施政方案和财税收入分配进行来回的争夺。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走个过场而已,毕竟大方向的事情,三省和六部已经私下沟通过了,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当庭辩驳一下,在皇帝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而已。每年的第一次大朝议,基本都是这么过的,刘禅自己都已经习惯了。但是,这次大朝议的后半段,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兖州刺史徐庶突然出班奏事。“……今曹魏近亡,东吴僭越之辈尚在,我大汉三兴在即,岂可容之。故此,臣请陛下下诏伐吴,以正天下。”反正这个意思呢,就是说曹魏如今已经元气耗尽,不足为虑了,应该把接下来的攻略重心,放到攻取东吴方面了。但徐庶这话一出吧,朝臣中倒是没有多少人有意外,可刘禅却吓了一跳。这不在这次大朝议的奏事范围之内啊。关于是先攻魏,还是先伐吴的事情,从延熙十二年的年底左右,诸葛亮等人就已经开始讨论了,刘禅其实也知道,毕竟事关国家大事,诸葛亮等人讨论的时候,刘禅也是按照惯例,让关兴和陈祗两人参与例会,听取诸位重臣的商议内容的。只是呢,按照以往的规矩,关兴和陈祗两人,是只带耳朵,不带嘴,只负责听,听完后把各位重臣的意见汇报给刘禅,让刘禅知晓。因此,刘禅是知道这个事儿,诸葛亮等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诸葛亮当然还是摆出了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不表态,不发言,不决断。但剩下的人里面,徐庶,庞统,姜叙是支持伐吴的,但张溪,李严是反对伐吴,主张先灭魏的。两边各有两边的理由。伐吴派认为,如今曹魏已经不足为虑,内部又纷争不断,可以效仿当年曹操平定河北的故智,放松对曹魏的压力,引发曹魏内部争斗,那么幽州的曹魏小朝廷,必然会因为内斗而不断衰弱,到时候都不需要邺城的诸葛亮出兵,在幽州的姜维就能轻易平定。而东吴方面,孙权数年不曾对外用兵,一直在休养生息,若任由东吴如此发展下去,未必不会觊觎兖州,河洛之地。因此,伐吴派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打乱东吴休养生息的国策,以如今的国力优势,压制东吴。而且,如今大汉已经掌握了荆州全境,并且休养生息七年之久,兵精粮足。以荆州地利优势,上游伐下游,兼以荆南陆路进兵豫章郡,兵临建业。水陆并进,纵使无法一战灭吴,亦可夺取东吴数郡之地,剪除东吴屏障。这就是伐吴派的出兵理由和出兵条件。而灭魏派认为,如今灭吴,时机不到。一个,是因为东吴本身的实力尚在,内有孙权控制大局,虽偶有朝争,但始终没有内乱,外有陆逊,朱然,诸葛诞等人护卫建业,贸然全力进军伐吴,未必能有所收获,甚至孤军深入吴地的话,未必不会重蹈昔日赤壁之战的覆辙。另一个,如今曹魏苟延残喘,必然会托庇于东吴,一旦大汉发动伐吴之战,曹魏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也会在幽州,冀州东部等地出兵骚扰,导致大汉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如此,大汉征吴所费颇巨,大不如集中兵力,先灭了曹魏,消除后顾之忧后,再举兵伐吴,更加妥帖一些。这,就是灭魏派的理由。这些事儿,其实刘禅都明白,甚至于刘禅自己,也在伐吴和灭魏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他甚至以为,这事儿不会拿到大朝议上来说,应该会在私下里,几个重臣达成了一致后,再交给自己,自己下诏用印就可以了。可谁知道,徐庶还是在这次大朝会上说了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事儿可没有提前跟刘禅通气。刘禅并不知道自家的几位重臣是不是已经达成了什么协议,因此,他下意识的看向了诸葛亮……相父,这到底是啥意思?!可惜,刘禅没有从诸葛亮身上得到任何提示,诸葛亮还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眼皮子都不带动一下的。刘禅一时间还真的有点麻爪,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是按照朝议流程,就徐庶提出的问题,交给众臣商议。然后吧,张溪就站出来反对了。理由还是那个刘禅熟悉的理由,说现在出兵伐吴并不是合适的时机巴拉巴拉的。而张溪这边刚说完,庞统又站了出来,详细讲述了伐吴的必要性,依然还是刘禅熟悉的那一套。而庞统一说完,李严又站起来,说什么如今天下新定,百废待兴,到处都要用钱粮……简而言之还是那一套没钱没粮的说辞。如果说,一开始刘禅还有点没明白啥意思的话,越是往后听,刘禅逐渐就开始慢慢的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了。一方面,诸葛亮等人确实吵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只能把这件事放到大朝议上来说,听取更多大臣的意见。另一方面,诸葛亮大概也是希望刘禅能在听完后,做出自己的决定,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威严和皇权。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诸葛亮在进行权利过度,所以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诸葛亮愣是一句话都不说。这是好事儿……陈祗都应偷偷的给刘禅传递了无数的眼神,让刘禅赶紧站出来,一锤定音。在陈祗看来,刘禅选择哪一种策略,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不管那种策略都会有重臣支持。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