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页(1 / 1)

加入书签

('

成功了,决策之功当然就是天子刘禅的,而一旦失败了,锅也有支持这种策略的重臣来背……对天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儿。

可刘禅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他也知道,作为一个天子,他在这件事情上不管说什么都有人会支持自己……但是吧,事关国策,事关数万将士的生死存亡,他根本不敢轻易下决定。

一旦做错了决策,可是要有数万人送命的。

刘禅到底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生物,说好听点,他是太过于仁慈,说难听点,他就是有些优柔寡断,没有帝王该有的心狠手辣。

再一个,刘禅是真的不习惯,这种国家大事,要由自己来裁决。

因此,刘禅再次下意识的看向了诸葛亮,犹豫了一下,还是出声询问道,“相父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无奈的抬头,看了眼刘禅,默默的在心里叹口气。

天子到底还是缺乏了一些果断……但其实,这也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毕竟之前的十几年,都是诸葛亮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完了,天子缺乏历练。

但这次吧,诸葛亮决定,还是不能太惯着天子……天子,就该有天子的觉悟。

因此,诸葛亮出班,对刘禅拱手一礼,说道,“此事,还请天子圣裁。”

这话一出,给刘禅都噎了一下……我要是能有主意,还问相父作甚?!

可如今是大朝议啊,诸葛亮都当众这么说了,剩下的事儿,就是刘禅二选一了,不可能有其他的选项。

刘禅也是无奈,只能是自己来回权衡,琢磨了良久,最后决定……

“此事,容后再议!!!”

嗯,拖一拖吧,拖一下也不是坏事……

第1214章 下诏伐吴

天子到底没有在朝议上做出决断,错失了一个巩固皇权和自身威望的机会。

这让诸葛亮和陈祗都很失望。

不过嘛,刘禅事后给出的理由,还是让诸葛亮很欣慰的……天子至少知道国策之重,不乱下决定,也算是有明君之相。

只是,作为天子,不能对自己的决策负责,这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儿。

因此,在大朝议结束后,文武百官相继离开,诸葛亮选择暂时留下来,在偏殿求见天子。

事关国策,肯定是不能拖的,这种事情早点决定下来,后续的准备工作才能提前做起来。

这次是诸葛亮单独面见天子,而且还是关起门的对话,因此,有些话,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对刘禅藏着掖着了。

先是对刘禅在朝议上没有做出决断的事情进行了一番劝告,然后,再把两套方案的利弊,给刘禅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灭魏呢,动用兵力不会太多,风险也不会太大,有诸葛亮在前线统军作战,灭魏基本不成什么问题。

但是呢,曹魏如今孱弱,除了司马懿所在的冀州东部有些难啃外,攻打幽州并没有什么难度,因此就算彻底灭魏,对刘禅树立朝堂权威也没什么好处。

而且,之前的邺城之战,是诸葛亮作为统帅打的,如果这次依然选择灭魏的话,那么功劳依然还得算到诸葛亮的头上。

因此,如果刘禅选择灭魏,自然是风险小,但对自己的威望没什么太大的帮助。

而如果是兴兵灭吴呢,不管这一次是不是能打下来,这个决策是刘禅做的,最后不管花了多少时间灭吴,这个功劳都是刘禅的,对刘禅的权威有莫大的好处。

但灭吴的困难也摆在眼前……东吴这些年一直在休养生息,经过数年的积累,粮草足备。

而要攻灭东吴最大的障碍,就是东吴水军,这些年东吴水军主力集中在江夏,在朱然的统领下战斗力不减当年,而大汉水军虽然建立了有些年头了,但兵力依然不如东吴方面。

没有水军的支持,派遣再多的军队进攻东吴,都无法攻克建业。

所以,灭吴虽然有利于刘禅积累威望,但难度相当的大。

站在刘禅的角度,诸葛亮把该说的,能说的,都说了,那么剩下的,还是得依靠刘禅自己去决断了。

这种时候,刘禅也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犹豫下去了,因此,他再次来回权衡,然后,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自己选择灭吴的话,是不是不要那么大动干戈?!

动用少量的兵力,先进攻淮南或者是徐州,剪除东吴在江北的羽翼……这样是不是困难就小了一点?!

诸葛亮听完刘禅的询问后,默默的叹了口气。

说实话,这不是诸葛亮认为的最佳选择。

诸葛亮是更加倾向于灭魏的……只有先灭了魏,腾出手来,等到大汉水军操练成熟后,再从荆州发兵攻吴,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吧,如果从刘禅的立场上来看,表态灭吴,积累声望,但又小心谨慎,从江北下手,剪除东吴羽翼,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这是刘禅通过自己思考做出来的决断,诸葛亮觉得,自己不能拒绝。

否则的话,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更加不敢做出事关国策的决断。

而且,刘禅的想法,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从接到的东吴情报来看,如今东吴在淮南和徐州动作频繁,本身他们就是在搞小动作,兖州和颍川等地都已经加强了戒备,顺势攻打淮南或者是徐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既然如此……诸葛亮立刻派人去招徐庶,张溪,庞统三人入偏殿议事。

最终的决策,还是得有刘禅自己来宣布,而刘禅宣布完自己的决定后,四个人再一起商议,如何进攻淮南和徐州的事情。

其他的重臣不是不招,而是这次作战用不着他们统筹协调。

其实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刘禅的这个决策,主要还是徐庶的任务,毕竟他才是兖州刺史。

张溪要做的,是在江陵统领荆州水陆联军五万人,进攻江夏,吸引东吴的注意力,分散东吴的兵力部署。

庞统的责任,是在洛阳调度军队和后勤,给兖州提供必要的后勤援助和军力调配。

诸葛亮负责在邺城持续保持对曹魏的压力,逼迫曹魏在大汉作战期间不敢妄动。

而真正的进攻主力,还得是徐庶率领的兖州郡兵。

而为了这次进攻青徐的任务顺利完成,不仅兖州郡兵要全数参战,河洛郡兵也要抽调一部分东进,参与这次的战事。

至于出征将领人选,除了在兖州的毌丘俭,文钦,胡遵等人外,颍川的张嶷,河洛的王昶,王凌,都会引兵前往兖州助战……总计兵力,将在十五万人左右。

商议完了这些事情后,刘禅以明诏发布天下,宣告大汉将择日伐吴,一统天下。

而张溪,庞统,徐庶等人,则尽快的返回自己镇守的地方,开始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做战争准备。

当大汉即将伐吴的消息传到幽州后,曹爽更是狂喜。

事实上,在曹爽夺取田豫的幽州兵权后没多久,东吴方面的使者,就通过海路抵达过幽州,跟曹爽见过一面。

当然,东吴的使者在这个时候来幽州,曹爽脑子再笨,也知道东吴方面打的是什么主意。

但是吧,曹爽也没想到,东吴的胃口太大了,大到有点让曹爽都无法接受的地步。

东吴的使者,打着重申两国盟约的旗号,却提出了修改盟约约定的条件。

不仅要求曹魏向东吴称臣,还要求曹爽提供战马万匹,作为新的结盟条件。

这哪里是来签订盟约的,这是来趁火打劫的。

这样的条件,曹爽当然不可能答应。

向东吴称臣的话,曹魏小朝廷最后的合法性都会丧失掉……而且说句对不起曹氏祖宗的话,要称臣他曹爽不能选择跟大汉称臣啊,以幽州,冀州之地,换取曹氏宗族平安,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至于战马万匹……也就孙权敢想。

如今曹魏小朝廷自己都缺马,希望有更多的马匹来重建大魏的骑兵部队,万匹战马自己都不够用,要是给了孙权,那不是连最后翻盘的希望也没了么。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