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页(1 / 1)
('
因此啊,曹爽直接拒绝了东吴使者的要求。但是吧,因为海路交通不便,以及曹爽也不想跟东吴彻底翻脸,断绝了这个最后的盟友……曹爽虽然拒绝了东吴使者的要求,但是还是派出了自己的使者,跟随东吴的船队去建业,拜见孙权,商议其他的结盟条件。算算时间,现在应该已经到了建业了。而这个时候,正好传出了大汉要讨伐东吴的消息……这么一来,曹爽还真的就不怕孙权死咬着条件不松口了。要么大家一起结盟,共抗蜀贼,要么,大家一起玩完。这是曹爽的想法,但是吧,身在建业的曹爽使者桓范,真不是这么想的。如今天下大势如此,蜀汉根本不是要不要伐吴的问题,而是他们什么时候伐吴的问题……因此当刘禅下诏伐吴的消息传到东吴,东吴上下一点惊讶的情绪都没有。曹魏都已经被蜀汉给打残了,但凡蜀汉有一点一统天下的野心,伐吴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这段时间,东吴不停地在徐州和淮南地区调兵,不就是为了应对蜀贼可能发动的进攻,在不停地调整兵力部署嘛。这些事情,身在北地的曹爽可能不知道,但是奉命出使到东吴的桓范,怎么可能不知道。再一个,如今是魏弱而蜀,吴强,大魏要想再继续撑下去,寻求变局的话,就必须依靠东吴的帮助……别的不说,就幽州那地方的气候和产粮条件,要维持这么大的军队开支,没有东吴低价运粮的帮助,怎么可能做到。因此,现在是大魏有求于东吴,不是东吴有求于大魏。本来桓范在江东的谈判过程就举步维艰了,现在好了,东吴君臣以备战为由,彻底把桓范给晾在了一边。为此,桓范是真的着急上火,不得不一再调整自己的心理底线,不断的拜访江东名士大家们,试图寻求尽快的达成协议。最后,桓范跟东吴达成了“兄弟协议”,吴为兄,魏为弟,同时大魏每年向东吴提供一千匹战马这样的盟约,返回了幽州。而当桓范带着盟约回到蓟城后,曹爽看到了这样的盟约,直接下令罢黜桓范的官职,永不录用。没办法,签了这样的盟约,总得有人站出来背锅的……你桓范不背,难道还要曹爽背不成?!第1215章 兖州攻防战延熙十三年夏,东吴上大将军陆逊发动了兖州攻略。由陆逊亲自率领八万淮南郡兵北上,进攻驻扎在梁国的毌丘俭。朱据率领三万汝南郡兵北上进攻陈留,牵制在陈留屯兵备战的徐庶。季汉兖州刺史徐庶集中兵力应战,一方面让毌丘俭坚守梁国,等待济阴郡的胡遵领兵救援,另一边集中兵力在陈留,跟朱据所部三万兵马展开决战。就在双方针尖对麦芒的展开决战之时,陆逊放出了他的杀手锏——命诸葛瑾,诸葛诞两人联合从山阳郡出兵,一个进攻济阴郡,从后路包抄胡遵和毌丘俭的五万联军,另一个则选择北上进攻东郡,深入兖州内部,逼迫陈留的徐庶回军救援。这是陆逊对这次北攻兖州的胜负手……不算出奇,但只要时机掌握好,至少可以攻下东南半壁兖州,扩展淮南屏障。但是,陆逊显然也低估了徐庶。徐庶并没有选择从陈留撤军回防东郡,而是选择了在陈留主动出击,同时让张嶷率领兖州郡兵攻入汝南,包抄朱据的后路。至于东郡,徐庶选择了信任东郡太守文钦,命令他坚守东郡待援。双方其实都在搏一把,看是诸葛诞先攻破东郡和济阴郡,围攻陈留,还是徐庶和张嶷先击破朱据,从汝南进入淮南。双方在兖州开战,一战打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双方难分胜负。东郡方面,文钦选择了收缩防线,在甄城和濮阳两地重点设防,放弃兖州其他县城的做法,引诱诸葛诞打攻城战,拖延时间。而诸葛瑾领兵攻入济阴郡,胡遵也同样选择了弃守济阴郡东北诸县,主动领兵跟梁国的毌丘俭合军,在济阴郡和梁国的交界处抱团设防,阻止诸葛瑾和陆逊合击。陈留方面,朱据虽然也察觉到了张嶷领兵攻入了汝南,也及时做出了退兵的选择,但终究是被徐庶抓住机会,拖住了回撤的步伐,让张嶷先一步攻入汝南,切断了朱据的后路。眼看汝南郡被占据,朱据临阵应变也很快,当下放弃回军,选择东进去跟陆逊汇合。战事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其实东吴军也不是没有获胜的希望。这次出战,双方兵力相当,局势也是犬牙交错,说不上谁更占优势……只要陆逊能在梁国继续作战,拖住兖州的主力兵团,寿春那边交给孙韶坚守,拖到诸葛诞在东郡击破文钦,占据东郡,那么局势就会彻底颠倒过来。本来陆逊也是打算这么做的,但是吧……偏偏就在张嶷领兵占据汝南的时候,陆逊收到了来自江夏的战报。荆州军出兵了。荆州水军在羊衜的指挥下,沿着汉水,南北夹击,集中进攻东吴的江夏水军,朱然领兵应战。双方在陆口附近水域进行了一场激战,双方势均力敌。东吴水军依然无法破解江陵水军的抛石船阵,但江陵水军和襄阳水军一旦被东吴水军近身格斗,必然会处在下风。双方主帅都在想办法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水战的胜利,但双方的主帅都不是好对付的人,谁都没有轻易找到机会。水战上面,还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在陆战上……张溪亲率陆军两万,从江陵出兵进攻章陵,引得江夏太守诸葛恪引兵协防。但实际上,王基率领一万江陵陆军在汉津口渡过汉水,进入到江夏东部诸县,重复了当年江陵之战时,文钦和毌丘俭的行进路线。诸葛恪忌惮张溪的威名,因此把近乎七成的兵力用来协防章陵,导致江夏北部诸县几乎没有什么防守兵力,因此王基在渡过汉水后长驱直入,直接威胁到了江夏郡治西陵。而过了西陵,就可以绕道进入庐江郡……也算是深入淮南腹地了。显然,诸葛恪是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的。可是,如果诸葛恪选择了弃守章陵,暂时后撤,在朱然水军的掩护下,回援西陵,阻挡王基……从章陵到陆口一线的江夏郡土地就会完全失守,汉军掌握了东渡长江的可能。而汉军一旦真的渡过了长江……江东腹地就中门大开了。这样的局面,可比王基进入庐江的威胁,还要大。因此,诸葛恪只能一面坚守章陵,一面向建业求援,希望建业能及时增兵庐江,挡住王基。孙权在得到诸葛恪的求援后,当下也做出了自己的决断。命令孙盛领兵增援庐江,同时把江夏战报,转呈给在梁国作战的陆逊。某种程度上来说,孙权还算是比较信任和尊重陆逊的,把这个选择权交给陆逊自己来判断。但问题是,以陆逊的性格来说,他除了放弃进攻兖州,回撤救援江夏外,不可能有第二个选择。一个,是因为陆逊本身用兵谨慎,如果江夏失守的话,他就算占据了整个兖州,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他不能容许江夏有失。另一个……陆逊太清楚孙权的性格脾气了。孙权给陆逊传递了江夏的战报,如果陆逊装没看到,拿江夏冒险的话……就算陆逊最后打赢了,在孙权的心里,陆逊的位置也会动摇的。孙权可以给陆逊信任,但这个信任必须是孙权认可的“信任”……否则的话,不管两人私交多好,孙权也不会再信任陆逊了。前两年陆逊不听孙权的命令,在蜀汉进攻兖州的时候擅自出兵,孙权已经很不满意,对陆逊很是冷落了……如果这次陆逊不选择收兵的话,那么恐怕陆逊就只能回到建业,当一辈子不出建业的上大将军了。无奈之下,陆逊只能选择退兵。先让朱据领兵退往寿春,补充兵员和军械后,立刻南下,去救援江夏,击退王基。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