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页(1 / 1)
('
如果是搁在别的朝代,一个长公主,想要拿捏朝政,决定国势兴衰,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时代的观念里,长公主可以有权势,但是,不能没界限……公主再尊贵,那也是嫁出去的人了,妄想插手朝政,那是自寻死路。但是吧,偏偏在大吴,这事儿还真的能成……谁让孙权是真的喜爱自己的这个长女呢。历史上的两宫之争,闹到后来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顺带引发东吴后期主少国疑,危及社稷的情况……孙鲁班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而随着孙鲁班的强势进场,原本已经决定要暂时以外事为重的孙权,也出现了一个合格君主不该有的动摇。谁也不知道孙鲁班到底是跟孙权说了什么,反正就在没几天之后,孙权又突然下诏,召回了已经走到庐江的步骘,让他回建业理事。而就在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老天爷是不是故意的……顾雍感染了冬春之际常见的风寒,但却因此,一病不起,不能理事。步骘取代顾雍成为丞相的机会,又来了。第1234章 诸葛请辞且不提东吴那边奇奇怪怪的各种事情,说回大汉这边。延熙十六年,诸葛亮灭魏之后,班师回朝。而在诸葛亮回到长安献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大汉天子刘禅,请求取消丞相一职,归政于天子。这事儿,天子刘禅还没说什么呢,李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了。娘咧,这个诸葛鱼头不安好心啊!!!挟灭国之功,回来后却请辞丞相一职……你想干啥?!莫非真的是要授“十锡”不成?!当然,如果诸葛亮真的是这种狼子野心之辈,能让天子看清楚他的为人的话,那李严绝对不会跳出来反对,反而会因此推波助澜。反正,以大汉如今的形式,诸葛亮真要有那个野心,他也成不了事情,河洛,兖州的情况不好说,但荆州,益州,河北这三个地方,肯定是不会允许诸葛亮有这种野心的。所以吧,理论上将,李严是不该跳出来反对的。但,这里面有个小问题……加十锡的这个说法来源,偏偏跟他李严有莫大的关系。当初诸葛亮在河洛坐镇,远离长安,李严一方面是为了讨好诸葛亮,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诸葛亮的态度,看看能不能给诸葛亮上眼药,他还是如同历史上一样,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就有劝诸葛亮“加九锡”的说法。而诸葛亮也确实同历史上一样,给李严回了一封信,告诉李严,等到大家一起兴复汉室了,别说“九锡”,就是“十锡”,他诸葛亮也可以带着大家一起接受。当然,诸葛亮的本意,是告诉李严,如今大家的共同目标是兴复汉室,想要享受荣华富贵,等到兴复汉室以后再说……“十锡”,不过是一个代名词。但是吧,如今诸葛亮挟灭国之功回到长安,兴复汉室已成定局,他又请辞丞相之位……要是这个老小子真的提出了要天子加他“十锡”的话来,这可怎么收场?!以诸葛亮在刘禅心里的地位,如果诸葛亮真的选择了辞官享受生活,这个“十锡”,刘禅说不定是真的会给。不过是十种天子御用的礼器而已,如果不是王莽,曹操等人的骚操作,谁都不会往篡位的地方去想。但同时,刘禅心里肯定也会怀疑,一向都是“九锡”的说法,怎么到了丞相这边就变成了“十锡”了……哪个家伙提出的这种说法?!到了那个时候,他李严还能撇的清关系吗?!诸葛亮有身份,有地位,在大功,在天子信中地位极高,他受“十锡”不一定有事儿。但他李严,这个劝说诸葛亮接受“九锡”的人……下场肯定好不了。因此,李严必须跳出来反对,反对诸葛亮请辞丞相一职,不让这老小子去享福,否则完蛋的就是自己。再一个,李严其实也考虑过,诸葛亮回朝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会受到什么影响。如果诸葛亮还是丞相,那么李严的权利确实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吧,他终究还是尚书令,主管朝政实施……虽然头上会多个婆婆,但是吧,还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三省六部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厘清各自的职责,提高行政效率,虽然有丞相总领国政,但该尚书省办的事儿,丞相也不能太过插手。可如果诸葛亮请辞丞相,还把丞相这个职位彻底取消了……那怎么去安置诸葛亮?!诸葛亮也许是真的想要辞官享福,但站在天子刘禅的立场上,让一个灭国大功臣,回到长安就失去所有官职,成为一介闲散人……这是一国主君该干的事儿么?!因此啊,刘禅都不能允许诸葛亮就这么辞官了,肯定还得留他下来继续当官。可问题是,诸葛亮归政天子,不设丞相,这本身对刘禅集权也有好处……所以,李严换位思考后觉得,刘禅大概率是会允许诸葛亮请辞丞相,但同时,让诸葛亮重新当回中书令。这么一来,李严就难受了。虽然说吧,中书令和尚书令,严格意义上讲是平级的,但是吧……那是诸葛亮。以诸葛亮的威望,功劳,他在中书令要是做出了什么决策,他李严真的敢丁是丁,卯是卯的跟诸葛亮掰扯么?!反正啊,李严越想,越觉得诸葛亮当了中书令后,自己的日子反而会更难受。这两个理由加起来,促使了李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诸葛亮辞去丞相一职。而诸葛亮也是纳闷……这里面有你李正方什么事儿?!诸葛亮这次回长安,请辞丞相之职,确实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一来,大汉自光武中兴以来,就不再设置丞相一职,当初曹操复设丞相,在季汉这边看来,是篡权夺位的第一步。时局所致,季汉建立后,一开始也是没有丞相的,但后来昭烈帝崩于长安,天子年幼,不得不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领国政。但如今,天子已经成年,大汉也已完成了灭魏大业,只剩下东吴偏安一隅,早晚可图……这个时候,丞相这个职位,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二来,从诸葛亮自身的角度讲,他当年从隆中出来,辅佐先帝兴复汉室,如今最大的目标已经达成了,汉室也旦夕可兴,他已经没什么可以遗憾的了。诸葛亮从来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很多时候他都是赶鸭子上架,没办法的事情。可如今,诸葛亮觉得自己应该兑现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待汉室复兴后,自己重回隆中,躬耕度日……这就是诸葛亮给自己安排的退休生活。所以,诸葛亮请辞丞相,这事儿既没有李严想的那样,是要享受“十锡”待遇,也没有想要以退为进,他是真的要辞职。回到隆中,一边躬耕,一边帮着张溪出点主意,找到合适的时机灭吴,那么这一身,他也就圆满了。因此,诸葛亮在考虑请辞丞相的困难时,确实预料到会有人反对。诸葛亮猜想过,天子刘禅可能会反对,毕竟这些年,诸葛亮跟刘禅的关系一直不错。刘禅是真的拿诸葛亮当相父,给了他足够的信任和权柄,甚至到了后期,在关羽去世后,刘禅连本属于大将军的兵权都给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觉得,刘禅可能会出于不舍而挽留自己。诸葛亮也猜想过,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可能也会反对。这些人,基本都是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熟悉政务,走到现在的地位。他们已经习惯了上面有一个丞相府帮他们做出决策,在诸葛亮的引导下决定国事,突然没了一个做主的人,他们可能会不知道怎么处理政务。但,这本来就应该是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的事情,诸葛亮只是把这个事情提前了而已。而且诸葛亮觉得,丞相这个职位,在特殊时期可以起到集权的作用,但长久来说,对三省决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