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9页(1 / 1)
('
所以啊,刘禅是什么招都用了。跟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到最后耍无赖,快四十岁的人了还拉着丞相的衣角撒娇……真的,那场面,也就是没人看到,否则的话,诸葛亮连同刘禅一起,都有杀人的心。最后的结果,还是诸葛亮心软了,默默的撤回了自己请辞的疏奏,继续担任丞相……这事儿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而为了转移朝臣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平衡大汉朝堂的内部利益矛盾……尚书令李严请奏天子,出兵伐吴。李严也是出于好心。一方面,李严不想让人再盯着诸葛亮请辞的事件不放了,别回头扯着扯着,把自己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加“九锡”的事儿给牵扯出来……诸葛亮有威望,有大功,有天子信任,他肯定没事儿,但李严恐怕就真的完蛋了。另一方面,在长安的诸位朝臣们,在经历了诸葛亮请辞丞相的风波后,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后诸葛亮时代,恐怕就是大家在朝堂上掌握权利的最好机会。因此,大汉朝堂内部的各大利益团体,必须趁着诸葛亮还在,有人调和的时候,尽快的掌握朝廷各部的权利,因此,引发了一场内部的明争暗斗。尤其是对于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而言,他们进入大汉朝堂的时间太晚了,朝堂高层不是荆州人就是益州人,这显然对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很不利。中原世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陈泰,现在也被诸葛亮从中枢的位置上抠下来,派去接替邓艾当冀州刺史了,而河北世家在朝廷中官位最高的,只有身为并州刺史的王昶。虽然吧,身为一州刺史,怎么也算是一个高官了,但是两人都不在中枢,而不在中枢,对于朝廷决策权的影响就不会太大,根本无法跟掌握了三省六部的荆州,益州集团相提并论。而对于荆州,益州,甚至是雍凉集团来说,他们虽然现在掌握了朝廷中枢的权利,但这也只是一时的胜利……论人才储备,他们怎么也干不过有着数百年底蕴的中原和河北世家的。所以啊,荆州,益州世家需要趁着现在占据中枢权利的时候,尽可能的获取足够的利益,延长自己的执政时间,而中原和河北世家们,则需要一个机会,可以获取进入中枢的通道。而彼此间的明争暗斗,哪里比得上军功更加简单直接?!因此,当李严察觉到内部利益纷争之后,果断的上疏请求征吴。而李严的这个疏奏一上,立刻受到了大汉上下的一致认可。第1236章 解释和问策征吴,是天子刘禅钦定的国策,而如今,又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支持……这事儿,不干都不行了。只是吧,这事儿,虽然在长安的朝议上,是几乎一致的通过了,连诸葛亮都没有多说什么,但具体到地方,两个征吴最重要的州郡主官,却都是眉头紧皱。不管是兖州刺史徐庶,还是荆州牧张溪,都对在这个时候发动征吴之战,不太理解。这两人都不认为,如今是征吴的好时机。东吴可不是那个被诸葛亮在三个月内就直接灭亡了的曹魏小朝廷。如今的东吴国土,北到徐州,南到交州,说是偏居一隅,但是,实际占地面积也很广阔。这可不是身居北方,只有一州之地,而且人丁稀缺的曹魏小朝廷可比的。甚至于,真要论国力,丁口,士卒战斗力,东吴差不多是相当于曹魏还占据河北和河东的时候。如果再算上东吴的水军优势……要击败东吴可以,要夺取东吴一些土地也可以,但是,要灭吴,现在根本不可能。所以啊,张溪和徐庶都很奇怪,长安的那帮混蛋玩意儿,是怎么能做到“上下齐心”要一战灭吴的?!这让张溪和徐庶都非常的头疼。徐庶头疼的事,他需要面对陆逊这个难缠的对手,而东吴在淮南和青徐囤积了重兵,互为应援,以兖州如今的军力,抢夺一两个郡了不得了,要彻底把东吴势力赶到长江以南,实在是太困难了。而张溪这边头疼的事情,就相对简单的多了……水军还没有完全练成,干不过人家啊!!!是,前年张溪确实抢了一个先机,让江陵水军顺势占据了巴丘,把水军战线前移了,打算以打代练的方式,快速提高水军战力。但是,这两年,虽然荆州水军确实战力提高了一些,但同样,战损也一直都有……成长速度并不如预期。再加上,江陵水军到了巴丘,缩短了东吴水军和大汉水军之间的距离,导致双方失去了缓冲空间,因此从巴丘到夏口这一段长江水域,这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全线开战中。双方越打,就越不敢对对方掉以轻心,全都戒备森严,不管是水上还是陆上,都保持着战备状态。这种情况下开战,谁主动出击,谁就是直接撞铁板,只能硬拼硬,连谋划的空间都没有。这么打,效率太低,也不见得能占便宜啊。因此,张溪和徐庶,在得知了朝廷的决断后,几乎是先后的上疏朝堂,以不合时宜为由,请求朝廷再次考虑征吴事宜。然后吧……诸葛亮就离开了长安。没办法,这事儿吧,真有点不太好解决。诸葛亮先一步去了兖州,在兖州待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然后,他才启程南下,抵达江陵。而诸葛亮抵达江陵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张溪转达了这次征吴的意义和必要性。说实话,诸葛亮也不觉得现在是征吴的最好时机,很多事情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做好,从军事角度讲,征吴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从政治角度讲,这次征吴,却是势在必行的。朝中的格局,在地方镇守的张溪,徐庶等人,是不可能了解的一清二楚的,他们不会知道,这次征吴,其实是各方利益集团的共同目标,他们有着共同的诉求,所以,不管时机成不成熟,征吴必须进行。再者说,诸葛亮刚刚搞了一出请辞丞相的戏码,本质目的是为了要归政于天子……跟霍光那种装装样子的归政不一样,诸葛亮是真的想要趁着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实现大汉权利的平稳过渡。而征吴这件事,又是刘禅第一次定下的国策,这个国策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是,绝对不能有人反对,尤其是地方镇守的反对。这对树立天子权威非常的不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溪和徐庶作为地方镇守,居然对朝廷中枢决议选择拒不执行,好说不好听。是,刘禅也好,诸葛亮也好,确实不担心张溪或者徐庶两人是有什么异心,也知道两人的上疏奏事说的有道理,但是,这种先例不能开。地方刺史,面对中央决策有不理解,有不满,要上疏言事,可以。但是,那必须是在先把事情安排下去,然后再上疏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等到朝廷重新研究过后,觉得有道理,然后再下诏改正。不能像现在这样,地方刺史或者州牧觉得朝廷决策不对就拒不执行。虽然说,前者这么做,有浪费行政资源的嫌疑,也不是什么合适的应对方式,但总比后者的性质要好的多。后者,说难听一点,那就是藩镇割据的前兆……这个先例,无论如何也不能开。而且吧,从这件事情上,诸葛亮也察觉到了地方和中枢在行政体系上的不和谐之处。朝廷中枢实行的事三省六部制,彼此划清责任,分权而用,互相制约,集权于天子。而地方本来按照规划,也应该是实行镇守将军和州刺史分治的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制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因为之前的北伐,以及安定地方的需要,在边境州地区,基本还是在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张溪是州牧,除了人事权之外,张溪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抓,甚至发动小规模的战争都不需要通过朝廷同意。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