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徐庶呢,虽然没有张溪的军权,但是徐庶本身也是有军功在身的,随着兖州的镇守将军魏延抽调北伐,之后又回了长安,接替故去的赵云卫将军的位置,驻守长安后,兖州地区在军中威望最高的人就是徐庶。

徐庶真的要抽调郡兵作战的话,除非胡遵,毌丘俭,文钦等人都接到朝廷的明诏不得出兵,否则,兖州郡兵一样会被徐庶召集起来的。

天子和诸葛亮可以相信徐庶和张溪的人品,相信他们不会造反……但是,如果换了一个州刺史或者州牧还拥有这样的权柄,那就是藩镇割据,祸乱天下的前兆。

因此,诸葛亮这次兖州和荆州之行,除了跟张溪和徐庶商议伐吴之策外,最大的目的,还是要跟两个人商议下,该如何更有效的拆解地方的权利,跟中央一样,形成有效的互相节制。

这是诸葛亮下一步需要尽快解决的办法。

就为了这事儿,诸葛亮和徐庶聊了一个月,依然没有聊出什么太大的头绪出来。

而这次到了江陵,诸葛亮本以为,以张溪的脑瓜子,说不定能想出什么奇招……毕竟三省六部制的框架,还是张溪提出来的,他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能耐的。

诸葛亮对张溪寄予厚望,但是吧,这事儿……哪怕在张溪这边,那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了。

在张溪的印象里,中央和地方的权属之争,其实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一直到清朝才算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问题是,清朝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半的功劳来自于清朝特殊的行政和军事体系,另一半的功劳,是雍正皇帝的清查田亩,改土归流。

这两项,在如今张溪所处的这个时期,并不具备任何的参考价值。

一方面是生产力达不到那个标准,清朝的军制和行政体系也无法完全照搬,另一方面……在如今这个世家已经崛起的时代,玩改土归流的风险倒是不大,但玩清查田亩,恐怕立刻就要天下大乱。

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真的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存在。

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治理地方会变得更加的容易,但同样,也正是因为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在治理地方的时候,总免不了要顾及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和平时期还好,彼此合作之下,对朝廷治理地方,利大于弊。

可一旦进入战乱年代,中枢朝廷出现动荡,无力约束地方,那么这些世家大族,很有可能会变成倾覆皇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大汉还没有这个生产力条件,也没有那么多的行政资源可以保证到皇权下乡,能到县一级,已经算是不错了。

大汉的底层百姓,对官府和皇帝的信任程度,远远不如由世家大族推举出来的乡老士绅。

要解决世家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连残酷手段都没多大用处……历史上的朱温就想着老子天下第一,在白马驿之祸里杀了多少世家大族,可最后不还是引发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最后催生出了一个天先天不足的大宋。

要知道,唐末时期的世家大族,经历了南北朝后期和大唐的不断削弱衰败,实力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了,朱温采用残酷手段的后果尚且如此严重,更别说如今是世家大族刚刚强势崛起的年代。

因此,张溪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建议诸葛亮不要瞎搞,一点一点的来,沿用之前的策略,采用文武分治,军权治权互相制约的方式,更加符合现在的实际需要。

制度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出于特殊需要,朝廷做出了一些妥协和改变而已。

现在,朝廷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落实这种文武分治的制度,取消州牧这个职位,明确州刺史和镇守将军的职责,进而形成体系,严格执行下去而已。

第1237章 改良

其实如今的大汉,政治格局,还是在延续东汉的那一套,稍微有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如今的中央朝堂牢牢的掌握着军权,借助军权,压制住了内部矛盾而已。

这样的政治格局,在朝廷还能掌握住兵权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勉力维持下去,如果再有几代还算过得去的君主当政,或者朝堂内部还有诸如诸葛亮,张溪,徐庶,庞统这样的贤明之士来维持政局的话,那么维系个百来年也许还有可能。

但再长久下去,随着世家欲望的不断成长,随着土地兼并的越演越烈,最终,还是会回到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去的。

诸葛亮是这个时代认知最清醒的人,他知道东汉前期是什么样,东汉中期又是什么样,到了东汉末年又会变成什么样。

诸葛亮也是一个聪明人,他也知道,世间不存在万年的王朝,他如今都已经六十多了,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他死后,大汉会走向何方,其实并不在他的责任范围内。

但可惜,诸葛亮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依然还记得当年先帝是怎么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也记得在入仕后,先帝是怎么给与他最高规格的信任和权柄的。

因此,诸葛亮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到最好……哪怕不能让大汉延续万年,至少也得让大汉不至于走上东汉的老路。

这,是诸葛亮现在最后的一个牵挂了。

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就像诸葛亮在很早以前,跟张溪说过的那样,不管是科举制,还是印刷术推广,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去做的事情……现如今,诸葛亮想要改变政治格局,削弱世家力量,同样也是这样,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恐怕会出大事儿。

再加上北伐的过程中,大汉从益州崛起,到现在的横扫天下大半,中间也少不了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和出力。

尤其是在兖州之战和河东之战这两场战役里,诸葛亮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个时代,如果世家站在你这边的话,平定天下,到底能轻松多少。

世家大族,已经是这个时代绕不过去的坎了……只能限制,却无法根除。

所以,你让诸葛亮在如今的政治格局下,寻求更加出色的政治体系,来保证大汉能走的更加长远……诸葛亮是真的有心而无力。

因此,诸葛亮在荆州呆了足足三个月,跟张溪也谈了足足三个月。

期间,诸葛亮和张溪也商议过,是否有更加合适的改良方式,也就是在现有的政治格局和政治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修修补补……但,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至于变法……这个诸葛亮和张溪还真的都没有想过。

一来,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冲动做事的个性,两人都生性谨慎,做事不会瞻前不顾后,都喜欢谋定而后动。

变法这种变数太大的做法,从来都不是两人的第一选择。

二来嘛……两人的年纪都不小了。

人要是一上了年纪啊,经历的事情多了,难免的会对一些改变有些顾虑。

是的,顾虑,不是抵触。

经历的事情多了,好处是经验丰富,对既有事务的发生和变化充满了应对经验,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可一旦变法,就意味着要推翻已有的秩序,去寻求建立另一种秩序……可谁能知道,这个新秩序对朝廷,对百姓,到底是好是坏?!

在前途无法预估的情况下,年纪大的人,往往就会变成“保守派”。

再加上所谓的变法派里,也不见得都是做事周全的人,有些变法根本就是急于求成而不顾造成的影响,这就更加让保守派看不过眼去了。

这,也是历来变法,为什么会有变法派和保守派争斗的原因……一开始也许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好,对改革变法的争议,不过是在不止应该迈多大的问题。

但时间久了,很多事情的味道就变了,激进派变得越来越激进,保守派变得越来越保守,最后……引发党争。

诸葛亮不可能真的后知五百年,但是,张溪知道王安石变法和熙宁党争的由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