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页(1 / 1)
('
“你!”
徐阶指着徐瑛,正吐出一个字,一时又说不出话来,只脸色紫涨得很,不停地用拐杖敲着地板。
“父亲,儿子知道,我们现在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他江陵要改制,我们不敢违背,也不敢顽抗,但我们连从那些贱民身上找补一些损失回来也不行吗?!”
徐瑛这时继续说了起来,且又道:“再说,我们现在这么多田产,一旦真的老老实实纳粮当差,那交的可不是一点点银子啊!”
“你起来吧。”
徐阶这时突然语气和缓了下来。
“是!”
徐瑛这时说了一句。
徐阶则在徐瑛起身后道:“这事即便要做,也不是我们要做!受不了这新政的,不只我们徐家,整个天下那么多豪绅,光苏松杭与南京一带,就有不少大族,我们何必去做这个出头鸟?”
“父亲说的也是,可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
“考成法推行后追缴逋赋,我们忍了;清丈田亩,我们也忍了;现在到官绅一体纳粮,我们如果再忍下去,其他大户就该彻底对我们失望了!”
徐瑛这时言道。
“那也得等!”
“想让我徐家做出头羊,等出了事,却让我们领罪,没门!”
“谁要是真毁堤淹田,我们徐家跟着拿粮并田还行,但这种容易杀头的事,不能我们去做,要做就让南京那几家祖上对大明有功勋的去做!”
徐阶这时继续说了起来,且道:“世上最难得就是一个‘等’字,为斗倒严嵩,为父等了二十年,他张居正能执政二十年否?”
“何况,现在朝廷已经在开始扩兵,无疑相当于正磨刀待宰一两个冒头的,以儆效尤!”
“我徐家岂能在这时挑头?岂不就中了他江陵的计?”
“先忍着,等忍不住的先出手,且让朝廷乱了分寸后,我们再出手倒张!”
“儿子明白了!”
徐瑛回了一句。
……
“徐家没有任何动作?”
朱翊钧在张鲸这里得到锦衣卫从华亭急递传回的徐家情报后,就问了这么一句。
张鲸回道:“回皇爷,想必这徐华亭本人是个谨慎的,不愿真的就在治家无方之外,还得到其他恶名,乃至给朝廷治罪他徐家的把柄。”
朱翊钧听后点首,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汉人地主历史上被少数民族摁在地上摩擦不是没有缘由的,一个个都太精了,精到太过的地步。
第167章 拜将授官
万历八年六月十四日。
胡守仁、李如松等奉旨调进京充实与训练亲军六卫的官兵,悉数已到京。
而在这一天。
朱翊钧也于,因置了大量冬日所存冰块而清凉如置身林下的武英殿内,召见了胡守仁、李如松等官将。
胡守仁、李如松等官将在面见朱翊钧时,皆着紫花罩甲,头戴带羽铁盔,系卡簧银腰带,穿矮靿靴。
罩甲是明武宗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制甲胄,而紫花罩甲乃皇家亲军才可配饰。
如今,胡守仁、李如松等皆着此甲,自然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属于天子亲军卫的战斗序列。
“见过陛下!”
在这些武将推金山、倒玉柱,跪在朱翊钧面前,声音洪亮地高喊后,朱翊钧也心潮澎湃地瞅了这些如组成自己裙摆下满身龙鳞的披甲武臣们一眼,而道:“平身!”
一时,各个体壮如塔的亲军武臣们,就在谢恩后,站立在了朱翊钧面前。
朱翊钧则也站起身来,于丹墀上,俯瞰着这些武臣,道:“古人说,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而天子如何才能体现出自己乃兵强马壮者?皆在于,卿等能否英勇善战!而现在,朕观卿等倒也各个神武,可堪为朕之胆,为朕之威!”
“不敢令陛下失望!”
胡守仁等躬身回了一句。
“很好!”
朱翊钧点了点首,接着就道:“宣旨吧。”
胡守仁、李如松等忙神色激动地跪在了地上,准备领旨。
因为,御马监掌印太监、朱翊钧舅父李进、这时已奉旨带着内廷捧绣春刀、鸾带和大红蟒衣飞鱼服、锁子甲以及官印、虎符、象征密奏权的的宦官走了来。
他们也就猜到,皇帝这是要拜将授官的意思。
这种天子亲自拜将授官算是武臣难得的殊荣,足以留于春秋的。
所以,他们不可能不激动。
按制,御马监掌内廷天子兵权。
为避免司礼监、东厂权力过大,朱翊钧也就没让司礼监、东厂的太监接触亲军卫方面的事,而哪怕是宣达任命亲军卫高级将官的手谕即中旨,也是让御马监的李进来宣旨。
而任命这些将官的手谕,也是朱翊钧自己亲自拟,且亲自用的印。
可见,朱翊钧对兵权的重视,在刀把子这方面,不随便假于人。
“胡守仁,以广东剿海贼功,授骠骑将军,上护军,升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掌亲军卫事,总督亲军卫军务,兼金吾左卫总兵官。”
李进先念了第一道手谕。
朱翊钧重组的亲军六卫,因要同南兵模式训练,何况是重新募兵,所以除了名义上称卫外,官将职称皆改为了营兵形式,掌卫主将以总兵称之,而不再是坐营指挥使。
胡守仁是跟着戚继光多年的老将,在万历四年,因与福建巡抚庞尚鹏不和,而被庞尚鹏弹劾罢官,而他在被罢官前,就是福建总兵官,如今再任总兵官,也是够资历的,不算滥升,其他武臣也不会不服。
面圆肚大、而留着灰黑胡须的胡守仁,这时就忙叩首回道:“臣领旨,谢陛下隆恩,愿为陛下万死!”
接着,胡守仁就双手微颤地领了自己的手谕。
大殿内,其他官将也朝他投来了艳羡的目光。
“李如松,以辽东大捷功,授骠骑将军,护军,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协理提督亲军卫军务,兼任虎贲左卫总兵官。”
满脸络腮黑胡、一张大脸阔耳、且肤黑人壮的李如松,这时也急忙跟着叩首说:“臣领旨,谢陛下隆恩,愿为陛下万死!”
接着,李如松也接了旨。
表情凝重,一脸刚毅。
李如松时年不过三十来岁,对于一个将领而言,还属于少壮时期。
而如今,他却被骤升为协理提督亲军六卫军务官,既是朱翊钧有意让他做北兵代表,平衡大明军界的山头,也跟他自己虽年轻但也的确战功赫赫有关。
在李成梁所报的屡次辽东大胜中,李如松都是身先士卒。
尤其是最近一次。
在对战插汉部四万铁骑的大捷,李如松更是斩杀首级上千。
虽然这次也因此把他老爹李成梁气得不行,据锦衣卫细作回报,李成梁大骂李如松屡教不改,读了书,却没学到文臣的精明,真是白读,但李如松的锋芒也因此让朝野皆知,连朱翊钧也不得不在寻找合适的北将里寻找北兵代表时,也还是先选择了他,而让他年纪轻轻,就协理提督亲军六卫。
历史上,李如松也是年纪轻轻,在而立之年就以都督佥事充任副将,接着于万历十一年充任山西总兵官,正式成为一镇主帅,九年后就提督军务,可谓官运亨通。
这一世,他也依旧锋芒难掩。
“麻贵,以宣威俺答部,使其安于贸易为功,授镇国将军,正治上卿,升都指挥使,任虎贲右卫总兵官。”
接着,留着浅黑如乱洒芝麻胡须的麻贵也跟着谢恩,接了旨。
作为曾第一个冲出去为皇帝手刃逼宫文臣的他,庆幸自己当初在被皇帝下旨冲出去诛杀逼宫文臣时,没有再犹豫,而得以在如今依旧被皇帝重用,升迁也是除李如松外最快的。
但让自己麻氏一族错过了最易得到伯爵的机会,还依旧是他心中最大的痛,以至于每年宗祠祭祖,他都无脸见人。
“刘綎,以讨伐九丝蛮,且首个登城擒获蛮人首领阿大之功,授镇国将军,正治上卿,升都指挥使,任羽林左卫总兵官。”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