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页(1 / 1)
('
“要我说,这认购劵的事,可千万别信!”
“也不看看,现在买认购劵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公卿大珰!”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权力,自然得拿钱献媚,以行贿权奸!或者有意惺惺作态,故意引我们这些人上钩。”
礼部郎官陶幼学这天便在一瓦肆内,对自己同僚吴遵诲说起认购劵的事来,而言语间便透露着不信任朝廷的意思。
吴遵诲听后倒拧眉说:“我倒宁肯相信上面就是这个目的,不然,一旦真让天下士民相信可以靠买认购劵取利,那谁还愿意通过买地取利?”
“如此地便不值钱,有大量土地的农户就变相被夺走了利,而农为国家之本,此举便会大伤国本!”
“公所言有理。”
“前者是诈取天下之财以肥己,后者是坏天下之本。”
陶幼学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他知道,吴尊诲担心的是这样做会改变大明“以地为贵”的现状,而使得他们这些大地主利益损失严重。
而与此同时。
在京师人流最多的大明门外棋盘街一带的墙上,还贴了一张揭帖。
揭帖内容竟直接说朝廷是借买认购劵之事,敛财于民,定是征伐无度而导致国库亏空,以至于无财可做周济所致,故号召人不要轻信。
一时,看见的人很多。
许多人也因此议论纷纷。
“还是谨慎些为妥,真要是朝廷借此敛财,把我们的财敛了去,只怕就不好要回来了。”
“这些年先征倭,然后又征缅,而许多相公都说,打仗是最费钱粮的,偏偏本朝就打了不少大仗,只怕真的费银不少,而如今这申吴县当国,为了解决缺钱的事,估计就想出了这招,当不能上当!”
“好个申吴县,真正是奸商出身,比张太岳还会搜刮!”
“张太岳好歹只是借着清丈之名搜刮士绅,他倒好,竟想用一张空头纸劵直接搜刮我们士绅的钱财!”
“你们说,他申吴县会不会因见没多少人去买认购劵,而会蛊惑陛下下旨强制要求官绅买,且以革除官爵功名为威胁?”
“如若这样,那就上疏谏阻!”
“大丈夫仗节死义,宁被处死也不能让他申吴县强夺民利!”
茶楼酒肆里,青楼勾栏中,皆有关于这认购劵的议论。
礼部左侍郎于慎行在听到这些议论后,倒也担心朝廷会强制要求官绅认购,便上疏以国家惠民不宜违民之愿为由,劝谏朱翊钧当下明旨,说明认购劵之事皆凭自愿,而令有司不得强索士民认购。
而劝人发财的事,本就不宜强逼,不然就的确更容易让人觉得是诈骗。
所以,朱翊钧准了于慎行所请,让侍御司下明旨戒谕有司不得强令士民认购。
这倒让士民们放心了不少。
但也正因为此,反让一些大胆的普通士民有了些想法,开始认购了一些矿利认购劵。
凤阳官办纸坊的陈九竹就因为在《邸报》上看见这样的圣旨后,觉得皇帝这样承诺,必不是真的欲夺民利,反把他经营官办纸坊所得的所有现银拿在手上,而去户部分派到中都凤阳出售认购劵的机构,买了一批认购劵。
叶阿贵因听陈九竹这么说,也跟着买了二十两银元的认购劵。
王小草甚至因此还有些埋怨他:“你跟着去凑这热闹作甚,二十两的银元,可是你在纸坊寒天暑热辛苦出来的血汗钱。”
“没事,人要感恩嘛!”
“我是因为朝廷推行实业新政才有机会靠官办纸坊吃饱饭也娶妻生子的,如今若如今这样好的朝廷是真缺钱,我就当捐了,让朝廷渡过难关;如果是真的,那自然是会赚的,毕竟陈爷和朝廷的眼光不会错的。”
叶阿贵抖着怀里的婴儿笑着说道。
王小草叹了一口气,就开始系围裙做饭,说:“行吧,反正是你挣的,你想怎样就怎样,要报恩也行!”
有些人买认购劵的确是基于报恩的心态。
张敬修在奉旨进京途中闻知此事后,就对自己仆人吩咐说:“把府里的三万两银子取来,换成银元,买认购劵!如果不是陛下洪恩,我张家不可能还善存到今日,这时岂能不支持朝廷,不支持新政?”
“是!”
也因此,张居正一族也买了些。
……
不知不觉就到了万历十三年的三月初。
春意越发明显,紫禁城的玉阶出也渐渐点缀出越来越多的青绿色。
“目前还有多少认购劵没发售完?”
而在这一天。
侍御司,已换下冬装的朱翊钧特地走来了这里,且因认购劵发售截止在即,便问起了户部尚书海瑞。
海瑞回答说:“还有六十来万两银元的认购劵没有认购。”
“既如此,就由内帑买了!然后,立刻让徐贞明在归化增开新矿!”
朱翊钧说着就没再说什么,只心道:“真正是时局如此,在这个属于君主制的黄金时代,注定君主会掌控大部分利益。”
第398章 直接镇压
海瑞拱手称是,且也没多说什么。
因为这不是皇帝想多占矿利,是时局导致皇帝需要多占利益,来惠天下之民。
所以,海瑞接下来就真的从内承运库领走了六十来万两的银元,也因此完成了认购劵的全部发售任务。
海瑞管着户部,也的确令人放心,发售认购劵后得到的银元,全都交到了商部,以至于想借机挪用干没一些的底下户部郎官心里都不满。
而商部则拿着这笔通过发售认购劵所募集的银元,正式开启了增开关外矿产的业务。
工部尚书潘季驯则在认购劵发售结束后,根据政事堂合议的开矿事宜而召开了部议,且因此题请用属于朝廷公帑的那部分矿利,来增建于归化到大宁的官路,且请旨收复大宁一带大明旧地,且重建大宁城,以便于将来石炭可以直接运去辽地。
理由是辽地比关内还苦寒一些,更需要有足够低价的石炭供暖,而减少辽地受冻汉民数量,促进辽地汉人人口增加。
朱翊钧御批曰:依议,且令设大宁布政司、都司、按察司,设巡抚一名,以教化当地汉蒙人口。
大宁也就因此再次归为大明疆土。
如此一来,大明朝廷便需要招募更多的百姓修路和更多的官员与兵伍去大宁一带任职。
而在政事堂会议此事时,戚继光则请旨对京营兵马进行整顿,核实京营数目,而希望准予他将旧京营中的操练不合格者,全部抽调到边防去修路。
同时。
戚继光还希望,将操练合格者也派去大宁充任边军,通过在收复大宁过程中与可能会反叛的蒙古部落作战来得到实战训练的机会。
至于新京营,戚继光则提议重新招募壮勇组建。
朱翊钧对此予以赞同,且令戚继光编订招募制度和退伍条例。
即大明虽然注定要从卫所制渐渐过渡到以募兵制为主的军事制度,但也不能一时为兵终身为兵,进而使得没有壮勇入伍,毕竟没人像一辈子背井离乡,如此哪怕得了锦衣与厚赏又如何呢?
所以,需要推行退伍制度,即所募壮勇在入伍若干年后准予还乡,发放路费与补贴,优秀者要安排地方职务。
之所以是以募兵制为主,而不是全改为募兵制,则是因为考虑到实际情况,在一些边塞地区与海外地区,是需要兵农合一的卫所制模式的。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迅速消亡,也不可能迅速兴起,都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朱翊钧向戚继光说了这一番要求,戚继光知道皇帝这是真的在把士兵当个人,也口称遵旨,而如此照办起来。
于是乎,接下来,整个京营的在京卫军与班军皆被集合起来。
京营官兵在隆庆年间补过一次壮勇,有六万余兵,但经过十余年,还是有三万余被权贵役占,或有富足者通过行贿营中将领而不操练,只做起商业匠作之事,只有贫困拿不出钱行贿营将与老病者,还留在营中。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