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页(1 / 1)

加入书签

('

戚继光回道。

朱翊钧听后道:“甚好!能有如此成绩,当封爵。”

朱翊钧这么一说,让在场公卿颇为惊讶。

“怎么,诸卿不认为这样的技艺成就当封爵?”

“诸卿皆是明白人,应该清楚,天下诸夷因何畏我中华,本因就在于我中华对天下之理的掌握一直在他们之上,而这个理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器物的进步。”

“器物一旦确定大的进步,对内可安黎庶,对外可慑诸蛮,这是昔日先生在遗书中实事求是的考证本族文明之进程后总结出来的,无论是铁的出现让耕作和作战更易,以至于匈奴最终被灭,还是曲辕犁出现使南方变成富贵之乡,以及火器出现,让我大明总算可以不畏胡虏骑射,都在说明,这技艺上有大进步,是能对社稷产生大功德的。”

朱翊钧这时侃侃而谈起来。

诸公卿也都只得回道:“陛下圣明!”

不过,这时,王锡爵还是起身奏道:“诚如陛下所言,技艺之进步,是利国利民之大功,当予以旌表,此为如今国朝推崇新礼,就因为旧礼不循实际,轻视了技艺,而视其为末技;但本朝实在是人口太多,所以多数作坊工场所产之物,依旧托于百姓人力生产,而百姓如今好不容易因为陛下仁德而免徭役和减赋税,可以开始靠勤劳积攒财富,所以如今若骤然将这蒸汽机用来代替人工,臣恐反不利于惠民宗旨。”

第673章 陛下志向不小,故不准腐儒安逸

朱翊钧听王锡爵这么说后,没有觉得他说的不对。

因为大明的确是有太多人口。

尤其是,只能通过付出最基础的劳动力来获得收入,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太多。

甚至,受教育程度高的精英阶层,大部分也都是儒学经学这类人才。

技术类人才与创造性人才相比于整个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讲,占的比例还是太少。

所以,这就造成民间提升技术的动力很缓慢。

“王卿说的是,如此看来,要想蒸汽机改进了纺车后,能真的利国利民,还是要朝廷主动干预,不能指望民间各大作坊工场自己出现特别需要蒸汽机的时候。”

朱翊钧这时也就说了这么一句。

腐儒们常主张的一个治国理念是与民休息,即希望朝廷尽量不折腾,相当于后世所谓的自由经济,主张将一切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决定一切。

腐儒们认为,这样做的话,国家自然会富强。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种方式对于大一统的华夏诸王朝而言,在初期是效果显著,但到人口爆炸的中后期,会因为人口爆炸而很容易让整个帝国的生产技术处于进步缓慢甚至停止进步的阶段。

以致于,会出现因为人太多,不得不淘汰已有技术的情况。

结果,就导致真的要进行一些大工程、大的技术攻坚时,就还是需要朝廷用权力强行组织力量来实现和攻坚。

原本历史上的华夏,出现自己的工业化,就是是国家主导出来的,而不是民间自发产生的。

现在,朱翊钧的大明王朝也是这样的情况。

即蒸汽机就算是改良的非常好了,但要想开启整个华夏的工业革命,也还是需要他这个皇帝用皇权去强行推行,不能依照旧儒们的自由经济模式,希冀民间自己能出现迫切需要新机器新技术的时候。

“陛下说的是,现在应该要考虑的是,如何干预,如何让蒸汽机利国利民。”

戚继光这时跟着说了一句。

吏部尚书罗万化道:“陛下,既然百姓不需要,能否就不必强行推广蒸汽机?”

“当今天下,游惰者本就多,一旦皆因蒸汽机代替人力而出现大量不需务工之人的情况,只恐游惰者更多!”

“而人一旦过闲,就容易想入非非,如此则是非纠纷必多矣;”

“另外,因蒸汽机由朝廷控制,则其相关技术与人才必定在官不在民,一旦推广,必是官夺民利,而官利素来易为权贵瓜分,故如此一来,恐朱门比寒门更富,而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如此,恐使天下民之不足之感更甚,其怨也就更深。”

“但惠民乃治国之纲,朝廷是需要令民众越来越富足闲散的。”

戚继光这时回了一句。

罗万化回驳道:“但惠民的目的已经实现了!小民已无徭役之负担,杂税之负也大减,还无路引之禁,故一乡之小民,若实在因为本地官僚豪右盘剥太狠,也可迁出去垦荒,实现温饱已无问题矣!”

“所以,朝廷再惠民,就不再只是为生民立命,而是过度宠溺生民,养起娇气,培其惰性矣。”

“陛下,臣认为大冢宰所言极是!”

“三代之治也只是达到民安,圣人所倡者亦只如此。”

“如今,朝廷若要再惠民,则真的是超出圣人所倡之待民之道了!”

“尤其是这蒸汽机一旦真能代替人力畜力,臣是真的不敢想象,这样一来,天下劳力之民会变成什么样,是游手好闲,还是骄狂刚愎?”

“如此下去,是否无一人再肯为国为民而节欲自律且立大志,则国家之前途是否也将受此影响?”

“一切皆不可预料,故请陛下三思!”

大学士于慎行也在这时提出了的看法。

“臣附议!”

“臣亦附议!”

一时,好些个执政公卿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朱翊钧发现,这些执政公卿,尤其是士大夫出身的执政公卿,对蒸汽机这种新事物,还是很抱有警惕心的。

也不能说他们的担忧是出于私心,更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担心,而明显皆是基于个人理智,对一种未来新事物不经民间自发出现而将由朝廷强行推行而产生的一种恐惧感。

华夏的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儒释道的结合趋势,即便是儒士也有些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认为不是自然出现的,容易有副作用。

何况,古代历史的经验也证明,国家一旦强行推行某项工程或技术,产生的副作用也的确很大。

但朱翊钧对蒸汽机这种新事物自然是没那么有恐惧感的,毕竟他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人,是知道蒸汽工业革命能带来什么变化的。

所以,朱翊钧这时就说道:“惠民如果只是求得百姓温饱,那我们已经达到了,如此,是不是说,朕与诸卿,也应该安于享乐,不必再进取?”

“我们倒是可以安于享乐,可随着贵胄之裔越来越多,安享尊荣者就越来越多,那时天下也能增加很多供新增权贵官僚安乐之本吗?”

“尽管可以通过开发外利和内利的方式来实现新增权贵官僚安乐之本,但天下可耕之地和开采之矿终究是有限的,不是无穷无尽之财!”

“故我们得想办法让后人也能像我们这样过得好,还得努力提高生产之能!不能偷懒,这是我们这些劳心者的责任!”

“圣人没有提到民安之后还应该怎么做,这说明圣人的话,也不完全对。”

“我们也不能只觉得能到三代之治就行,只要还在受天下民脂民膏之供养,就有责任为天下民众增加财富,让他们过得更好,不仅仅是温饱得到满足。”

朱翊钧说完自己的看法后,罗万化和于慎行等皆默然不语。

“你们啊,只知道说惠民之后游惰之百姓多,却不知道自己也有了游惰之心,以至于对蒸汽机这种可以代替人力畜力的机器不想去推广。”

朱翊钧这时也批评了罗万化等一句。

罗万化一时整个人目瞪口呆起来,如受重击。

于慎行也一样,且把头低了下来,起身说道:“陛下说的是,臣细细一想,臣的确也有懒怠之心,而似乎真的很不愿意再有什么新事物出现,尤其是在看见如今天下海晏河清后,也就更加喜欢一成不变,觉得守礼即可,何必追求器物之革新,毕竟一旦有新的事物出现,臣这种熟悉旧事物的,自然就会有一种不安感。”

“朕何尝不想懒怠!不想这天下可以一直这样一成不变,而省得又要去折腾去辛苦一番?”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