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页(1 / 1)
('
“陛下圣明!”戚继光又回了一句,随后就道:“臣等接下来便就统筹安排此事。”“很好!”朱翊钧颔首。戚继光这时则咳嗽起来。朱翊钧见他发色欺雪、面容瘦削不似当年,便道:“卿这些年为国事操劳,倒也越发老了瘦了。”“承蒙陛下圣心关怀,臣唯有鞠躬尽瘁,方能报圣恩于万一。”戚继光这时回道。朱翊钧点了点头,就又道:“朕始终都在强调,朝廷用兵,非是穷兵黩武,而是要造福天下,统一文明,以消弭天下干戈!所以,在派兵于外征讨的同时,还要多鼓励士子商贾走出去,朝廷方面,也得主动牵头,多出一些开发外利的计划。”“陛下说的是。”“臣等也根据圣意与同僚们议过这事,议后认为,不只是日本,像南洋诸岛与缅甸等地,都需要在用兵后都要进行大开发才妥当。”“而且整个国朝之南,从东洋到南洋,再到西洋,这一大片海域内皆应该统筹规划与开发。”“南洋的铜,倭国的金银,朝鲜的铁,皆应该开采与调度有方,使国用不匮,以利经济。”戚继光这时说道。朱翊钧因而笑道:“这样最好!”“我中华乃得天命之国,有统一天下文明之使命,目的不只是要让天下人供养我中华上国之民,还要使雨露恩泽亦及四海,凡诚心归附我中华者,皆当沐得恩惠!”“陛下说的是,眼下海宇升平,皆在于国朝未敢稍慢王化之心。”“今日,臣刚收到大明中央商行刘公之奏,言蒸汽轮船也得以研发成功,第一艘蒸汽轮船试航于定海与南都的情况十分顺利。”“这样一来,兴四海之贸易,宣皇风于天下,则无疑更加容易。”李成梁这时跟着言道。“是吗?”朱翊钧听后大喜,忙道:“快拿此章奏来!”李成梁这时便忙将刘确贤的这封章奏亲自递给了朱翊钧。朱翊钧接过后就认真看了一遍,就道:“这个刘确贤,没让朕失望啊,接下来,科道言官当闭嘴也!”“陛下说的是,按照刘公在章奏所提到的蒸汽轮船航速与载量,接下来无论是水上用兵还是海上贸易,皆会更容易许多。”戚继光这时也跟着附和道。“这是自然!”朱翊钧笑着说了一句,就道:“当赏有功之人!”戚继光拱手称是。接着,朱翊钧就又道:“有了蒸汽机车与蒸汽轮船,无疑会在运输上提效很多,只是会对煤炭需求更大,关外也要继续开采煤矿,将更多蒙古人汉化,让更多蒙古人参与采矿才是。”“是!”戚继光应了一声。而这时。王锡爵则奏道:“陛下,眼下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已出现,固然是好事,但蒸汽机出现后带来的大量棉布因生产过快过多而更加难以卖出的问题,却变得非常严重。”“陛下!”“臣附议,如今朝廷,国帑和内帑皆不再主要靠税赋,而是靠官办商行经营所得,连纺织现在也基本上是官营,而一旦棉布这些商货因为用上蒸汽机而积压太多,影响的将是整个国家领导人的财政收入啊!”户部尚书潘季驯这时跟着说了起来。朱翊钧则在这时说道:“也就是说,要有更多的人买棉布等物?”“陛下圣明,所以臣等议定,当给所有官办商行名下的雇工加工钱,包括所雇夷工。”戚继光这时回了一句。朱翊钧道:“那就加吧,具体加多少,你们廷议一下,根据实际情况来。”“是!”于是,接下来,大明内阁真的召开了一场廷议,且正式确定了增长工钱的具体方案,还主动缩短了官办企业的雇工们的工作时间。这自然不是大明统治者们善良,而是现实需要用这种方式增加消费需求。朱翊钧在这之后,也正式下旨颁布了此事。此旨一出,工人们自然高兴,但海内外的地主们却很是失落。“陛下,工钱加不得啊!”“本来,上国商行所聘我藩国小民的工钱就给的太高,现在若再涨,会增加他们的游惰之性啊!”留在大明京师的朝鲜使臣右议政李恒福就亲自求见了朱翊钧,而当着朱翊钧的面,落泪陈词起来,且谏阻朱翊钧加工钱给在朝鲜为大明开采铁矿的朝鲜工人们。因为内阁这次为了能让为大明做活的工人能全家都穿得起棉衣,把工钱加得实在有点狠。在外人看来,都觉得大明皇帝这不是在剥削,而是在施恩。所以,李恒福不得不表示抗议。不然,李恒福真不知道他们国内会有多少权贵和士大夫的家奴以及佃户要逃走去给大明干活。朱翊钧也知道李恒福为什么要阻止,也就说道:“人岂会因为辛勤所得之收入而懒惰?”“朕只闻,人只会因不劳而获才懒惰;而且,尔不应该阻止朕为尔等藩国之民示恩,否则实违礼也!”朱翊钧也在明面上把这说成是自己示恩,也不明说是为了适应蒸汽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要求。李恒福只得拱手称是,且无可奈何地告退,离开了朱翊钧这里。而朱翊钧和他执政公卿们只想把蒸汽工业带来的大量过剩产品给销售出去,并不考虑内外地主们的感受。别说李恒福这些朝鲜地主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连大明内部的地主们也得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大明国内的本国雇工加薪加的更多。许多地主为了留住佃户,避免佃户都进入工厂,也就不得不进一步让利于佃户。有的直接把地租都降到了三成乃至两成,甚至有地主表示,新来佃户,第一年不收租,还安排住所。没办法。蒸汽工业的出现,会让整个社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在人力资源抢夺方面,也比传统的地主经济厉害得多。要不然怎么叫工业革命呢?蒸汽工业不仅仅可以生产更大量的商品,还因为要让这些商品产生价值不得不提高许多人的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自由度,至少要允许其自由购买商品。“哐当!哐当!”当大明第一列火车开始从永定门开往保定时,站在铁路外,隔着一排铁道兵,看着这列车的致仕士绅李松就一脸无奈地对朱继茂道:“听说这列车是吃石炭的,偏偏现在经营石炭的多是官办商行,这样一来,朝廷是越发不需要我们这些士民了,就能完成粮食的调运。”“岂止是不需要我们这些士民!”“我担心,长此下去,连我们的田税都不需要了!”“他们自可用这样的蒸汽列车拉兵到外夷那里去抢金银等矿,甚至去直接抢粮食。”“别到时候,我们想交田税,他们不要我们交了!”朱继茂跟着说道。“甚至,可能不但不需要收我们田税,还倒给种田人钱,为的是让他们都敢拿去花更多的钱;”“我在执政学堂学过一段财政,然后也知道,这老百姓的钱,只要增加的越快,老百姓们就越是敢欠债买东西,这样,这些蒸汽机就能一直源源不断地被造出来,然后为天下造各种货物。”“只是这样的话,只怕倒给种田人钱,也没人种了。”李松这时也说了起来,然后问着朱继茂:“话说,贵府降租了吗?”“降了!”“已经只收两成了。”“不降不行啊,再不降都没人种了。”“要不是,田地是祖宗留下来的,都想卖了!”“这年头,买田买地越发不如买朝廷的认购劵了。”朱继茂道。李松也跟着叹了一口气道:“是啊!这其实也算好事,毕竟兼并素来是历朝历代难以解决之大难题,谁曾想到了本朝,兼并土地竟有不用朝廷三令五申就主动遏制之象!”“不过是土地上不再兼并而已!”“而实际上,兼并本身是在加剧的,如今天下,除土地外,还有什么产业不是被大量垄断在朝廷手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