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页(1 / 1)

加入书签

('

嗯,其实给百姓放贷这种事情,秦国是最在行了。

比如触犯秦律之后,要么给钱,要么就从官府借一笔先交罚款,之后通过参加官府组织的大规模基建工程,打工还钱。

嗯,还有另外一条路,上战场杀敌,将敌人的头颅出售给国家还钱……

所以秦兵闻战则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大多负债累累……

而这种编户齐民,五户一保的制度,刘盈其实也不太担心他们会骗贷跑路。

有资产作为抵押的情况下,跑了其实更好……

毕竟放贷的数额,从来都是低于抵押物的。

其实不只是赵地缺钱,等到齐国投降之后,齐国的百姓也很缺钱。

只是赵国是因为水利灌溉工程的原因,而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进而导致的贫穷,至于齐国的贫穷,则是拜项羽所赐。

楚军攻破临淄,大肆烧杀掳掠,夺取齐国财富,虽然后来田横等人又打了回来,但却无力重新抢回被夺取的财富。

所以,在刘盈展开的贸易战之下,齐国的很多煮盐工坊被迫停工,经济再度受到摧残。

虽然田横等人察觉到了这一点,抓捕、并处决了很多贩卖河东盐的商贩,但已是为时过晚,无力回天了。

而且,正是因为田横下令禁绝河东盐,所以在齐国,私盐贩子这种组织遍地开花!

刘盈收到的消息中,光是上个月,齐地至少发生了七八次私盐贩子和官兵的火拼。

在古代,私盐贩子几乎是可以和毒枭画等号的存在。

毕竟,二者都有着相同的点,那就是被抓,就意味着死亡!

所以武装对抗官府,必不可免。

私盐贩子中,也不乏有青史留名之人,比如大名鼎鼎的黄巢,张士诚。

而齐国的私盐贩子之所以拼了老命的原因,就在于刘盈给他们价格,实在是让他们无法拒绝。

每石六十钱!

相比于齐国官方定价的每石一百五十钱,这其中的利润,足够让他们铤而走险了。

对于刘盈来说,虽然赚的少,但还是有的赚。

毕竟要卖给齐国私盐贩子的货物,并不是走的陆路,而是顺大河而下,在河流之上交易。

如此,对于防控低价盐的输入,齐国有心无力。

水运,能够将物流成本降到了陆路运输的十分之一,不仅运载量大,而且水流滔滔日夜兼程,节省的时间成本,也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齐国越乱,则取齐国就越顺利。

至于到时候齐国的私盐贩子怎么办?

媳妇都娶过门了,还要媒人作甚?

刘盈环顾四周,发现自己那个没过门的媳妇并不在这次家宴的行列,反倒是吕雉身边那个叫做王燕飞的小宫女,跪坐在自己旁边,如同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那样温顺的给自己夹菜……

“话说,我们从前的时候,是不是在哪里见过?我是说,在汉宫之外?”

刘盈微微皱眉,注视着王燕飞巴掌大小的脸蛋。

眼前这只萝莉虽然长得不够惊艳,但细看之下,眉眼却很和谐,属于是越看越顺眼的类型。

王燕飞微微愣神,旋即摇了摇头,言下之意是自己没有见过刘盈。

只是刘盈很敏锐的注意到,当他提出问题的时候,王燕飞握着筷子的手,不经意的颤抖了一下。

她在掩饰着什么?有意思,有意思……刘盈轻轻地捏了捏下巴,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镜,有几分化身柯南君的冲动。

不过他并不打算深究,毕竟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告诉别人的秘密,只要对方对自己,以及吕雉没有恶意就行了。

当刘盈移开视线的时候,王燕飞悄悄松了一口气。

她正是昔日咸阳大火时,被刘盈救下的那个窦姓少女,只是如今她是个小宫女,而刘盈已经是汉国太子。

双方身份的悬殊,让她不愿意再用从前的身份和刘盈见面。

只要默默地守护,就很好了,不是吗?

可是,眼睛为什么湿润了呢?

第127章 长乐宫

关中栎阳,丞相府。

穿过种着两棵大槐树的前院后,刘盈来到了位于水塘边的一间精舍。

这里是萧何在天气热的时候,选择避暑乘凉以及办公的地方。

刘盈背着双手,蹦蹦跳跳走入,很是随意的对抬起头瞥了他一眼的萧何行了个礼,旋即坐在角落之中,早就为他准备好的座位。

既然回到了栎阳,那么该做的功课,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被叔孙通抓住填鸭了一番后,刘盈决定来萧何这里换换脑子。

和喜欢强势输出观点,诲人不倦的叔孙通不一样,萧何对于刘盈的日常教学,就是列一个书单让刘盈自己去看,然后答疑解惑,并且抽查刘盈的阅读进度。

无为,无不为。

今天刘盈读的,是《老子》,也就是后世称之为《道德经》的那本书。

在先秦之时,道家老庄一派虽然因为理念过于幼稚天真,早早就退出了列国的政治舞台,但其著作,还是所有士子的必读本。

即便是项羽,也不例外。

后世里流传的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中,其中有一本,就是彭城人挖开了项羽一个侍妾的坟茔中找到的石函绢素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刘盈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已经明白了萧何想要对自己说的话。

这是萧何在警醒自己,不要在赵地过于锐意进取,免得‘其民缺缺’,最终使得局势朝着不好的一面发展。

因为这段话的上一章,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上下文结合,其实就说尽了秦国的覆灭。

如果制度完善,自然不需要事事都由政府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无为而民自化。

相反,如果不能遵守客观规律,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萧何之所以推崇黄老之学,是因为黄老之学,更加适合现如今的汉国。

说是黄老,其实黄是黄,老是老。

黄指的是黄帝,讲究‘因天时,伐天毁’,锐意进取;老则自然是老子,讲究‘致虚极,守静笃’,消沉无为。

但二者却既矛盾又统一。

其原因在于,二者所讲的‘静’本质上是相同的,与自然运行一致则为‘静’,不一致则可称之为‘躁’、‘扰’或者‘有为’。

黄学更注重行为,倾向外修;老学更注重意志,倾向内修。

但汉朝的黄老,其实和道家的黄老早就不禁相同了,至于后来的道教,更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我国的道教,是融合了儒道思想、民间巫术和信仰而形成的本土宗教,刚开始跟基督教类似,搞慈善忏悔、政教合一,后来受统治者打压改造,以及竞争不过佛教,于是就美其名曰的忙着修仙,但实则躺平任嘲了……

竞争不过的原因很简单,仙没有见到修成,但嗑药却嗑死了好几个皇帝……

嗯,其实诸子百家中除了儒墨这两个显学之外,剩下的大多是汉代的人总结归纳出来的。

只是由于缺乏现代法治观念,故此将先秦之时,所有重视‘刑法’的士子都称之为法家。

于是,极力鼓吹君主专制、压制民间自由的一帮人就成了‘法家’的典范,尤其是那些冷血无情的酷吏。

所以,‘法家’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恶犬的代名词。

而讲究一定程度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其实是法家的一个源头。

比如慎到这个法家大佬,其实就是道家中,黄老学派的学术大拿。

春秋之时,和庄子那一派忙着梦蝶,甘做泥塘里的乌龟不同,黄老学派讲究治国安邦,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把学术和现实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这样一来,就摆脱了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窠臼,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只不过,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黄老之术就也开始因为个人认知不同,产生了法家这个学派。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