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1 / 1)
('
和很多人想象的其实不一样,黄老之术相比于法家之说,其实更加贴近后世的法律。
比如黄老主张‘道生法’,君主也要依法行事;法家却主张法自君出,君主不受法律约束。
举个栗子的话,就是赵高犯死罪,蒙毅要依法治罪,但始皇帝却觉得赵高有用,于是赦免死罪,为秦国二世而亡埋下了一个伏笔。
再比如焚书坑儒。
坑儒暂且不论,但对于各家学派经史子集的管控和禁绝,就是法家掌控秦国后,国家意志与学派意志结合的产物。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
商鞅在秦国搞出的法家,几乎是和曾经的源头走上了一个对立。
所以,在目睹了秦国如流星般陨落之后,萧何就越发的推崇起了黄老之术了。
尤其是萧何在删减修改秦律时,更是遵循了昔日慎到所说的一个原则。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嗯,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黄老之学,和政治自由主义,以及经济自由主义都没有什么关系,用这两种概念去解读黄老,只能是南辕北辙。
举个栗子,现代政府是以发达的税收作为财政基础,以非人格化的官僚体系作为贯彻中央政策的工具,以法治保障社会秩序与公平底线,这几条在古代政治体制要么根本没有,要么缺乏存在的条件。
举个栗子。
现代政府要提供公共物品,比如公园,公立学校,公立医院,这些在先秦之时,都是没影的事。
没过多久,刘盈磕磕绊绊的对萧何背诵了这几百字后,心中越发庆幸还是老祖宗对自己人好,毕竟文言文只需要数百,但要是翻译成白话文,则至少五倍倍增!
所以,背诵译文,就意味着要多背诵好几千字!
萧何满意的点点头,本想再度抽查一下,但看到刘盈有些心不在焉,于是一笑作罢。
孔老夫子说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他看来,刘盈距离真正的懂事,还早着呢。
先填鸭,再让鸭慢慢去消化……
嗯,填鸭这个词,随着刘盈在栎阳郊外搞出的养鸭场而渐渐流传开来。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刘盈现在被叔孙通和萧何填鸭,其实也是一种报应……
而刘盈心不在焉的原因,就在于萧何身后,摆了一个模型。
嗯,就好像是后世的售楼部一进大门口摆的那种,只不过从高楼大厦,变成了亭台楼阁。
刘盈在看到萧何今天的讲学告一段落后,慢慢走了上去。
作为一名曾经有志于古建的土木狗,眼前这个长宽过丈,制作精良的模型,对他的吸引力不亚于一个衣衫半露的绝世美女。
嗯,凭借他现在身体发育情况,美女的诱惑力还真的不如手办……
“这是什么呀?”
刘盈蹲在地上,有些想要触碰,但又有些畏畏缩缩。
萧何边批复着奏疏边说:“这是计划给你父亲建造的新宫殿,额,名字还没有定……”
“定了呀,这不写着呢吗?长乐……长乐宫!”
刘盈一蹦三尺高,指着模型宫门上的文字,有些大惊小怪。
萧何横了他一眼没有说话,他对于刘盈有时候莫名其妙的一惊一乍,早就是习以为常了。
虽然他觉得刘盈这个毛病必须要改,因为上位者讲究的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只不过吧,刘邦本人就是这个德行,所谓上梁不正……对吧。
刘盈哒哒哒几步跑到萧何面前,询问道:“这个模型是谁做的?”
萧何继续忙着自己的事,头也不抬:“你认识,就是在阳翟的时候,修葺韩王行宫的阳成延。”
刘盈仔细想了一下,回忆起了一个沉默寡言,但手艺很好的木匠。
“真是没想到,他还有设计一座宫城的本事呢?瞧瞧这回廊,这门阙,这宫殿……古朴大气,美轮美奂!”
刘盈趴在萧何面前案几上,盯着长乐宫的模型啧啧称奇。
这座宫殿,在汉初修建好了之后,其实是给皇帝,也就是刘邦居住的,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长乐常奉母后’的格局。
“好看吧,那是在秦国兴乐宫基础上改的……”
萧何淡定的说出真相,旋即接着说道:“栎阳王宫确实有些狭窄了,需要建造一座规模更大的宫殿……”
懂,咱懂,非壮丽无以重威……刘盈点点头,只是在反复看了看长乐宫的模型后,心中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想法。
既然是沿用了秦国的设计,那么很多大殿就是高台式的建筑。
高耸巍峨。
但上朝的时候,满朝公卿都要先爬个七八层楼……锻炼!
“老师,阳成延现在人在何处?”
“不知道,你去宫门东侧的将作少府看看,他现在应该在那……”
“老师,我能把这个模型带走吗?”
“不能。”
“那行吧,我吃了中饭再过去……”
刘盈收回将要迈出房门的脚步,再次折回,准备在这里蹭萧何一顿饭。
第128章 刘盈:噶韭菜咯!
渭水南岸,兴乐宫遗址。
吹面微凉的秋风中,刘盈正在带队在这里做着测绘的工作。
作为一只土木狗,他深知有一张靠谱的施工图,对于工程进度的帮助有多大。
而且这里毫不夸张的说,将会是他未来的家。
所以,自己家的设计,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还是不要完全外包给别人的好。
嗯,但更重要的理由,则是为了逃学……
毕竟,他只需要再在关中居住十天左右,就要着手前往河北跟韩信汇合了。
秋粮入库,赶种一季小麦之后,赵国的精壮将被征召,南下灭齐。
随着堆肥法的大量普及,再加上这一时期没有什么抗倒伏用来密植的种子,所以即便是一年两熟,对于地力的消耗其实也并不太严重。
麦豆连作,再加上牲畜和人类的粪肥,土地再怎么贫瘠,一亩地还是能打一两百斤粮食的。
这个产量,在后世里人口过亿的时候会闹饥荒,但在人口只有一两千万的年代,亩产虽然低,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并不低。
刘盈想做的就是先爆人口,然后将人口导向设在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工坊,之后利用提振的生产力,完成对江南岭南的开发,以及海外的殖民。
尤其是日南郡的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尤其适宜耕种。
将那里产出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回来,则国内就可以实行三圃制,既修养地力,又可以发展利润更高的畜牧业。
在刘盈的规划中,他准备用三到五个五年计划,让大汉的百姓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
所以着眼于当下,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教会将作少府的一群工师,如何完成地图测绘。
秦朝的地图上,虽然标注有点到点的距离,以及山脉的等高线,但受限于工具和实际操作的问题,这样的地图只是用来参考。
尤其是在大军行进的时候,更多依靠的,还是当地人的带路,以及派出游骑的实地侦查。
至于像是修水渠道路等大型工程,尤其是水渠,很多时候能够通水,靠的都是运气……
毕竟,刘盈阅读《中国水利史》这本书的时候,见到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就是‘水不通’,‘不能通’……
所以说,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前期精准的测绘,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现在摆在刘盈面前的,是他一早叫人复刻出的一台游标经纬仪。
就是一个木制的三脚架,上面安装带有四个微调旋钮的基座,然后是一个垂线定水平的水准仪,基座上带有一个液浮指南针和罗盘。
再往上,是由青铜铸造的器身,分为主尺和附尺的水平角度盘。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