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页(1 / 1)

加入书签

('

“出轨?什么意思?”

“啥是火车?”

“知不道!不过听说从齐国来的工人,有些就是去北边修铁路了,估摸着再有两三年铁路就修到长安城了,到时候就知道火车长啥样了……”

……

冀阙之下议论纷纷,热闹如同菜市场的时候,刘邦批阅完一封奏疏,抬起头,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本,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竖子!”

刘邦咬牙切齿,拳头攥紧,恨不能立刻揍自家小崽子一顿出出气。

毕竟他现在忙成狗,就是刘盈临走时给他挖的坑……

刘盈说,人家始皇帝虽然生了一二十个孩子,而且还满世界的溜达,但每天却批阅上百今的奏疏,因此刘邦很有必要不让始皇帝专美于前……

重要的是将这种勤政的美名记录在起居注和史料中,不仅让后人敬仰,也可以作为榜样,让后继的皇帝们好好学学……

后两点,完美的戳中了刘邦的痛点!

于是他吩咐魏无知,也给他搬一个称来,每天不批够一百二十斤奏疏就不睡!

而且,他还从奉常那里专门把太史找来,做个见证!

不仅如此,受到了刘盈给自己作画留下历史瞬间的影响,刘邦的身边,转圈排开八个画师,从各个角度绘制他勤政的英姿……

但问题的关键是,始皇帝批阅的是竹简,一卷竹简好几斤,上面也就是几百字。

而刘邦面前的奏本全是硬纸壳子封面,内里是折叠起来的纸张,多的上万字,少的也有一两千字,双方的重量标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这就是他迫切的想要爆锤刘盈一顿出出气的原因……

不过他已经把牛吹出去了,因此硬着头皮也要继续下去,免得被后宫的那群莺莺燕燕笑话,而且正好可以借着这个由头睡在长乐宫!

毕竟,他年纪其实也不小了……嗯,懂得都懂。

刘邦在拿起一本韩王信向他问安的奏本,写下‘朕很好,别惦记,有空找你喝酒’这几个字之后,装作不在意地问道:“那个竖子有写信回来吗?”

魏无知整理着奏本,稍稍回忆了一下:“写了,听说昨天有一封太子从九原郡发来书信和包裹,直接送到了未央宫……”

刘邦竖着耳朵等了一会,没听见说起长乐宫这几个字,于是继续装作随口一问。

“还有呢?”

“没了。”

“没了?”

殿中传出一个高八度的声音后,在魏无知木着一张脸,但其实什么都说了的神情中,刘邦低下头,酸溜溜地说道:“没了也好,省的朕看了生气!不过知道时刻向皇后汇报行踪,也算是他有那份孝心,不枉费皇后对他的溺爱……”

“嗯,包裹里都有什么?”

听到刘邦的问话,魏无知一脸懵逼,傻傻愣在原地,有些左右为难。

他虽然是刘邦身边的尚书令,但却是外臣,未央宫是内宫,他没有传召又进不去,再说了,他一个外臣,去打听未央宫的事情,难不成是嫌命长了?

不过凭借着魏无知对刘盈的了解,他看向刘邦,说出了自己的猜测:“许是松茸干果,或者小鱼干这种土特产吧……”

嗯,松茸不仅南方有,内蒙也是有的。

于是,刘邦变得更酸了。

对于他们这种家庭来说,并不缺金银珠玉、翡翠玛瑙,缺的就是这种一看就很用心的小礼物。

然后,曹参写的为刘肥开罪的奏疏,就遭遇了池鱼之灾。

奏疏上洋洋洒洒万余字,从在沛县时期刘肥受的委屈,一直写到了刘肥平日里对于刘太公的纯孝,对于齐国子民的爱护,但最终只换了刘邦七个字:知道了,接着禁足!

片刻之后,再又是几份奏疏有了同样的遭遇之后,刘邦的情绪渐渐平缓了下来,呆呆的看着一封奏疏出神。

这是萧何汇总了各地郡守,上报的一封联名奏疏。

内里是向刘邦建议,为了增加百姓垦荒的热情,所以倡议再度减少地租,从原来的二十税一,变成三十税一!

刘邦刚想提笔写下一个‘可’字,旋即停住,在手中毛笔笔尖上墨汁尚未滴落之前,将这支羊脂玉做杆的狼毫笔放了回去。

他沉默许久,回忆着此前曾经和刘盈谈话时听到的只言片语,于是嘴角慢慢扬起。

“去,将这封奏疏快马送到九原郡,告诉太子,别玩了,抓紧时间回来……”

第93章 刘盈:因两百钱灭亡的帝国……

长安城。

夏日炎炎,就连知了也热的不行,蝉鸣之声也变得有气无力。

通向长乐宫的廊桥上,刘盈甩着袖子,骂骂咧咧的向前走着,许多甲士和宫女內侍远远看到,纷纷选择掉头就走……

而刘盈的忿怒其实也好理解。

他美滋滋的在九原郡住着,左牵黄、右擎苍,每日里背着燧发枪在草原上狩猎黄羊野兔,如果不想动,还可以找个有树荫的河谷钓鱼,虽然不一定能钓到鱼,但却可以和苏东坡学习,提前炖一砂锅的东坡肉……

重要的是,九原郡此时的温度,要比关中低五度不止!

无遮无拦的地方虽然酷热难耐,但若是在树荫下,如果再有流水,凉风习习,即便是正午时分也可以穿着长袖衣衫。

所以,这就是刘盈假借工业巡查为名,特意北上避暑的原因……

嗯,云阳县虽然有林光宫,也就是后来的甘泉宫作为避暑山庄,但毕竟纬度和海拔在这摆着呢,真到了三伏天,山里也并不凉快。

至于刘盈现在从未央宫过来,原因也很简单,他在回到长安城的第一时间,就被吕雉抓走,倾泻母爱去了……

一个事逼爹,再加上这么个娘,我的命咋嫩苦嘞……刘盈长吁短叹,站在长亭殿门口,从迎上来的魏无知手中接过冰水浸泡过得丝帕,擦拭着脸上的汗水。

“催!催!催!就知道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啊,我腿都快被马鞍磨破了……”

在刘盈的抱怨声中,魏无知满脸苦笑,一言不发。

他能怎么说?

说每天一封的敦促信,是皇帝陛下因为自己不能出去玩,所以满是妒忌,找了个借口把你拉回来了?

不过刘盈也懒得和魏无知这个具体办事的人计较,他一肚子的火气,都在大殿里面的那个老家伙身上!

于是他一把推开殿门,昂扬直入,只是扑面而来的凉气让他身上的燥热消散不少,于是就看到了坐在丹陛之上的刘邦,以及几个觐见刘邦的功候。

而在那几人外侧,则是手持长戟,身穿铁甲的虎贲军士兵。

虎贲军,这是一个延续自夏朝的制度,夏朝设‘虎贲氏’一职,专门负责执掌如老虎般勇猛的将士八百人,皇帝外出打仗,虎贲军就和军队一起出征;皇帝住在外面,虎贲军就负责守卫,属于是御林军中的御林军。

按照叔孙通带领的一群儒生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资料,大约在一年前,刘邦从边军骑士,以及来长安城‘上番’,也就是服兵役的戍卒中也挑选出了八百人,重建虎贲军。

而虎贲军的任务,就是手持长戟,当有外臣面见皇帝的时候,用长戟顶在他的肋下,这样无论是他有刺王杀驾的行动,还是皇帝想要干掉他,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用长戟扎穿他的身体,挑起来扔到宫外,免得鲜血滴在宫殿里,污了皇帝的眼……

据说曹操见汉献帝时,受过这样一次待遇,回来后浑身冷汗,然后为避免再次遭遇这种生死悬于他人之手的危险,于是给自己加了个‘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特权,从此就无须再被虎贲卫士以锋刃刺肋了。

也因此,虽然刘邦一脸和气,笑容满面,但站在丹陛之下的桃候刘襄就显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毕竟,此时酷夏,刘襄穿的相对单薄,因此能清楚的感受到利刃的锋芒……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