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页(1 / 1)
('
这,还不如干脆一刀杀了他呢!
辽南半岛北部的气候格外恶劣,很多地方早就是只穿一件单衣了,但他们这里的山头上依旧留有残雪,只有河谷之中稍稍暖和一点。
但,也仅仅是一点点罢了。
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如果没有衣服被褥以及足够的燃料进行御寒,是真的会冻死人的!
重要的是他们这里的农作方式是春种秋收,如今地里种下的粮食刚刚发芽,家里的存粮也被人抢走了!
未来的几个月,日子可怎么过啊……
……
王险城。
城中甲士往来不绝,一辆辆小推车满载着从城外百姓家中抢掠而来的余粮,源源不断送到了城中临时加盖的一座座粮库之中。
卫满在百多名护卫的簇拥下,沿着街道从在城中巡视,频频点头,赞不绝口。
在这段时间的余粮征缴之下,他已经存够了供二十万人吃一年的粮食!
如果上天能够再给他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可以将这个数字扩大到三年之久!
足吃三年的存粮,再加上这座用水泥铸造的城池,他自忖即便是强大如同汉军,也要铩羽而归!
毕竟这里的冬天来得早却迅猛,只要拖到冬将军发动攻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因此作为半个本地人,卫满下令征集粮食的时候,还特意嘱咐要收集衣服被褥皮裘等御寒之物。
至于民夫则并不需要。
王险城并不大,容纳不了太多人口,而人越多粮食压力就越大,且民夫的战斗力远远低于他们这里的职业士兵。
……
南海郡,番禺县,码头。
微咸微湿的海风吹拂,混合着炽热的骄阳,染黑了所有行走在这里人的肤色。
嗯,有些人是天生的。
比如几个乘坐一条破船的番邦商人,即便是把他们扔到煤堆里,也是极为显眼的存在。
他们,比煤更黑……
只是和他们在家乡时的桀骜不同,现在他们面对着发放通行证的斗食小吏时,态度格外谦卑。
“既然你们通过了汉语考核,那就获得了进入外城的资格,不过还是要警告你们两点……”
“外城坊市周围虽然没有宵禁,但你们几个外出的时候,最好有一个汉人陪同,否则被别人抓去当做奴隶贩卖,咱们可概不负责……”
“还有,看见标注着此地概不接待外商的招牌后,立刻转头离开,否则被人打死了,咱们可也不管……”
在番邦商人点头哈腰,用蹩脚的汉语千恩万谢,并且将一粒金豆子塞进小吏手中的时候,远处的海平面上,一条硕大的战舰破浪而来。
少顷,一个头发卷曲,面色微黑的青年从船上走下,忍不住一个趔趄,好在他身边的侍卫反应及时,一把将他拉了起来。
“拉杰什,谢谢你了。”
“大王子,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他们两个人互相拜谢的时候,他们身后的一个圆脸少年则满是不耐烦的样子。
圆脸少年正是窦漪房的亲弟弟,窦广国。
在武涉亲眼目睹了身毒发生巨变,并且成功忽悠瘸了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的巽【xùn】伽王朝的普沙密多罗·巽伽之后,窦广国被留下来处理善后事宜。
嗯,其实就是等待护航商队的战舰到来,然后带着普沙密多罗的大儿子阿耆尼密多罗前来汉国签订盟书,准确的说是通商条约,约定商品的关税。
毕竟巽伽王朝是个买办政府,从汉国这里进口越多,统治阶级的收入就越多。
只不过又等了一会,见到那俩人还在那磨磨蹭蹭,窦广国忍不住催促:“快点吧,我等的花都谢了……”
嗯,船上航行极其无聊,因此他们大多靠打牌消磨时光。
所以,听到了这句催促的话语之后,阿耆尼密多罗转头看向满脸不耐烦的窦广国,双手合十弯腰行礼:“真是对不起了。”
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不起,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只管道歉……
窦广国满脸无奈,伸手向前反复比划:“走,往那边走,别挡道……”
阿耆尼密多罗愣了一下,越发谦卑:“真是对不起了……”
……
写着海关两个字的大厅内,化身无情盖章机器的文官愣了一下,有些愕然的抬起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满脸谦卑,见谁都露出和善微笑的南洋胡人,以及一个暴跳如雷的圆脸少年。
“啊,是你?”
文官认出了那个圆脸少年,毕竟当日武涉率领船队下南洋出使化外番邦的时候,规模空前宏大,很多官吏百姓都前去围观。
窦广国点点头,将早就准备好的一沓文书递了过去,言简意赅:“办税。”
另一边,合十走来的阿耆尼密多罗满脸好奇,转头看向之前被隔在后面的翻译:“办税?莫非这就是那人所说的关税?”
不等窦广国回答,办税的文官抬起头:“当然,所有进入汉国的商品,都需要到这里来进行登记,报税,否则必被问责,下场很惨的……须知计相手中不止有上千人的税吏,也就是我们这样的官吏,另外还有一支两万人的缇骑,嗯你可以理解成武士,只是这些人只能配合税吏查税,不能用作其他用途!”
阿耆尼密多罗满是惊讶的睁大眼睛:“你会说我们的话?”
“略懂、略懂……”文官很是谦逊的点点头:“当初我本来是想报考典客府的佐贰官,毕竟那里的工作轻松,每年就忙一个月,剩下的就是干拿钱不干活……结果报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第二轮笔试就把我刷了下来……”
“嗨,我跟你说这个做什么,反正你也不懂……”
在阿耆尼密多罗一脸茫然中,窦广国皱着眉头,突然有一种自己才是外国人的感觉……
第118章 刘盈:什么年代了,还在用传统方式守城?
汉初的郡国并举制度下,对县一级的人口数量有规定。
五千户的县为小县,最高长官称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拥有一万户左右的大县,最高长官称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里的人口超过万户,则需要迁徙汇总其他县的人口,在临近地方重新设县。
这项规定,尤其针对诸侯国。
因此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大环境下,汉庭中央在齐国统治下的山东半岛上,重新建立起了昔日的齐地四郡。
也就是济北郡、临淄郡、胶东郡和琅琊郡。
尤其是琅琊郡。
此地有鱼盐之利,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很是富庶,人口众多,而人口基数大,就意味着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速度快,就代表着汉庭中央对这里蚕食的速度快。
只不过在刘肥的强烈抗议,以及找到了刘邦去评理的情况下,齐国保住了那座最为繁华的滨海城市,琅琊县。
嗯,就是始皇帝出海巡游,以及徐福出海寻仙,以及拥有琅琊石刻的地方。
在刘邦的调停之下,时任相国的萧何不得不退了一步,将新琅琊县的治所向北移了一下,挪到了崂山脚下的一片平原渔村。
嗯,大体就是从青岛市的西海岸新区,挪到了市南区。
于是,刘肥这才满意而归。
毕竟齐国最多的就是海岸线和港口,萧何想要,就给他好了,反正和临淄、历城(济南)的繁华相比,区区几座小渔村(青岛),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总有人会得寸进尺。
比如现如今被改名为青县的西北方向,郁郁葱葱的崂山之中,刘邦满脸懵逼的看着面前的一块石碑,睁目结舌半天才弱弱地问道:“乃公怎么觉得,这个东西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地方……”
刘邦身边,被樊哙‘排挤’……准确的说是觉得和樊哙在一起不好玩,于是将指挥权甩给樊哙,美其名曰伴驾而一溜烟从北边跑过来的卢绾也瞪着眼睛问道:“是啊,这块石头不应该在琅琊吗?”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