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页(1 / 1)

加入书签

('

城外几十里一个小小驿站当中发生的事情,自然引不起朝中老大人们的关注。

光是今日常朝上发生的事情,就足够朝野上下议论一阵了。

翰林院的那帮人暂且不提,无论贬谪,外放,还是平调,过了常朝,都算是尘埃落定了。

但是最后内阁次辅高谷的请辞,的的确确是震惊了一众朝臣。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官员致仕的年龄是七十岁,过六十五岁,如果没有进入阁部院担任核心要职,原则上在考选的时候,就不再予以考虑。

官员过六十岁,如果身患疾病,经考察后确定无力任职,且主动上疏乞骸骨的,朝廷也会酌情允准。

但是高谷,他早早的就进了内阁,担着户部尚书的加衔,身体一直也都还算健朗,没听说有什么大病。

更重要的是,他是洪武二十四年生人,满打满算今年才五十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没有理由乞骸骨。

所以,在常朝之上,理所当然的也就被天子驳回了。

但是这个信号却十分重要。

有聪明的人,立刻就和昨天那场虎头蛇尾的叩阙联系到了一起。

没记错的话,前两天的早朝上,左副都御史罗通和这位高次辅还一唱一和的弹劾天官王文来着。

如今没过两天,罗通进了诏狱,当时出面跟王文顶牛的彭时和裴纶,一个回乡守制,一个被外调出京。

就连身为次辅的高谷,也难以幸免吗?

一时之间,京城当中多了许许多多的流言,纷纷在传,这是某天官的报复。

虽然奏疏被驳回了,但是很显然,高次辅这次是下了狠心,转头第二天,就又递了一道奏本。

这次更狠,直接说当初他入仕的时候,吏部将他的出生年月登记错了,他不是洪武二十四年生人,而是洪武二十二年生人,月前过了寿辰,已经六十一了。

奏本递上去之后,高次辅索性就直接告了假,再也没到内阁去过。

不过,天子依旧是驳回。

然而没过一日,吏部就上了奏本,内容是南京户部尚书一职空缺已久,提议将内阁次辅高谷转调南京,任尚书。

这次倒是通过的很快,天子的朱批很快下来,高次辅的去处就此尘埃落定。

只是这下,京城当中的流言传的更厉害的,纷纷道这背后的幕后黑手,就是吏部尚书王文。

要知道,那天在廷议上,他可是明晃晃的威胁,要将高谷和罗通都调到南京去。

结果话音未落,高次辅果然就被转调到了南京,至于罗通更惨,还在诏狱里头,连个音讯都没有。

一时之间,朝廷上下,对于这位天官大人的畏惧之心,有多了几分。

当然,弹劾的奏疏也多了不少,不过王老大人倒是一如往常的淡定。

京察还没结束,他老人家依旧忙的团团乱转,压根没工夫搭理这些流言蜚语。

当然,议论的最多的,还是被关押起来的左副都御史罗通。

要知道,锦衣卫这段时间甚是低调,好久都没有亲自出动抓过人了。

这回罗大人可算是成了名人。

但是奇怪的是,好几天的时间都过去了,无关紧要的裴纶,彭时等人都有了去处。

可关于罗通的处置,却始终没有任何的消息传出来……

第384章 骑虎难下

英国公府。

张輗,陈懋,蒋义,任礼等人各自落座在花厅当中。

他们的面前,是一个雍容华贵的明丽女子,坐在所有人的上首,端起茶盏呷着茶水,一言不发。

此人正是常德长公主。

张輗默默的将手中的信递给其他人各自过目,脸色看着颇有几分为难。

其他人看完信之后,也是面面相觑,片刻之后,张輗踌躇着问道。

“长公主殿下,此事干系重大,您……”

话没说完,常德长公主就抬起玉手,止住了张輗的话头,面容平静道。

“母后已然交代了,不必本公主再带话,这些事情,本公主也懒得知晓,有什么要回禀的,写好了装进信封里,本公主自然会送进宫里。”

说着,常德长公主扫了一眼这帮勋贵,见他们一脸为难和尴尬,轻轻的搁下手里的茶盏,起身道。

“罢了,看来今儿个,本公主是拿不到回信了,那我就明日再来,你们好好商量一番,早些决断吧。”

旋即,她不多耽搁,带着随身的几个侍从,就朝着府门走去,张輗等人立刻起身,拱手行礼道。

“恭送长公主殿下。”

将人恭恭敬敬的送出了府门,回转到花厅当中各自落座。

众人瞥了一眼搁在桌上的信封,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眉头也皱了起来……

近些日子以来,京城当中发生的事情,他们自然都知道了,对于罗通的失败,他们一方面感到有些沮丧,一方面也庆幸自己等人没有插手进去。

不过,对于是否营救罗通,他们当中却产生了分歧。

陈懋觉得罗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叩阙没叩成,还被人抓到了把柄。

如今满朝上下,也没有人觉得他是犯颜直谏,反而觉得他煽动朝臣,不怀好意。

倒是有些为他说情的人,但是也都寥寥无几,至于文臣这边的大佬们,碍于罗通是陈镒和于谦亲自抓的,更是作壁上观,一言不发。

因此,陈懋认为罗通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任由他自生自灭便是。

但是,任礼和蒋义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任礼认为,不管怎么说,罗通都是替他们冲锋陷阵去的,尽管中间出了波折,但还是应该尽力营救。

不然的话,恐怕以后再拉拢其他的文臣就不容易了。

蒋义这边,则纯粹是舍不得罗通这条人脉,有当年的证据在手,罗通可谓是被他们定西侯府吃的死死的。

再加上他身负抵抗瓦剌之功,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在朝中妥妥的是一个大员。

这等人脉,定西侯府经营了这么多年,手里头也就那么两三个,剩下的还都是利益往来,并不算稳固。

所以对于蒋义来说,罗通能救还是要救的。

两边态度相左,争执不下,而最关键的张輗,则又犯了犹豫不定的毛病。

站在他的角度,相比于罗通,他更担心的是,叩阙失败之后,使团的安危。

达不成统一的意见,事情就这么一直拖着,直到今天,常德长公主亲自到了英国公府。

带来了宫里孙太后的亲笔信。

信的内容简略来说,就是她老人家已经知晓了叩阙事件的来龙去脉,夸赞这个罗通有胆有识,为了太上皇的安危甘冒如此风险,赤诚忠心可见一斑。

还说,这样的人如今在朝中,已经不多见了,所以,不能坐视他就这么被处置,一定要救下来,不要让他重蹈会昌伯的覆辙。

信的口气并不激烈,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在夸赞罗通,但是最后的那句话,隐含的意思,却不得不叫人警醒……

片刻之后,还是任礼率先开口道。

“二爷,这件事情看来是不得不做了,圣母心中虽然态度不算强硬,但是常德长公主这些日子,向来是遣人将信送来便是。”

“似今天这般亲自上门,而且还特意等咱们一一看完了信,还直接向要答复的,还是头一回,可见必是得了圣母的吩咐。”

张輗无奈的瞥了一眼桌上的信封,点了点头,道。

“任侯说的有道理,十有八九便是如此,不过这一次,文臣那边似乎统一了态度,要拿罗通来给天子出气,没有足够份量的人愿意开口说情,单凭我们在朝中的那点人,怎么可能把人给救出来?”

“何况,这次和上回的情况也不同,上次营救舜卿兄等人,毕竟涉及勋戚,咱们插手名正言顺,可罗通这事,从始至终,都是文臣那边的事情,咱们要是贸贸然干预,只怕惹人怀疑。”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