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页(1 / 1)

加入书签

('

见状,孙太后却摇了摇头,道

“土木一战,皆是王振之过,鹞儿岭一战,成国公也是被刘僧冒进所拖累,其中内情,哀家自然知晓。”

“何况,早年间你父亲随着先皇平定汉王叛乱,深受先皇赞誉,被称为社稷之臣,太上皇登基之后,也多为倚重,一片忠君之心,岂容抹杀?”

朱仪的神色有些复杂,眼眶有些泛红,张了张口,但却似乎不知道该如何说。

片刻之后,才拱了拱手道。

“圣母明鉴,家父行事或有不妥,但一片忠心,天地可鉴,臣替家父,谢圣母赞誉。”

见此状况,孙太后似乎也有些感动,又叹了口气,道。

“朝廷大事,哀家一介后宫妇人,便是说了话,也不顶什么用,不过你且放心,成国公府世代都是忠直之臣,哀家心里明白,有一日太上皇归来,他也必会还你父亲一个清名。”

“现如今,哀家能做的,就是给你们两家先行赐婚,略表心意,你日后若有何难处,尽可以托人带话给哀家,能帮上忙的,哀家必定尽力。”

世代都是忠直之臣?

朱仪品了品这话里的意思,立刻便反应过来。

孙太后这是在给他吃定心丸,虽然焦敬跟他说的时候,满口都在说,太上皇肯定会记得朱勇为他断后的一片忠心。

但是,谁知道呢?

万一太上皇反而觉得,是朱勇没能拦住也先大军,才导致了土木之役呢?

毕竟,他老人家远在迤北,心思谁也说不准。

但是有了孙太后这句话,就等于算是给打了包票。

就算是太上皇不认,有孙太后在,她也会压着太上皇认。

于是,朱仪继续拜道。

“圣母与太上皇的恩德,臣粉身难报,必定一心用事,忠心为国,以谢圣母。”

见朱仪如此知趣,孙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道。

“焦驸马,薛驸马,还有任侯爷,都是社稷之臣,同为勋戚,你们日后要多多亲近,早日迎回太上皇。”

这番话里头,提了焦敬,薛恒,甚至连任礼都提了。

但是唯独没有提英国公府,这其中的用意,也是不言自明。

朱仪点了点头,道:“圣母放心,臣日后定和两位驸马多多亲近,有任何难处,定会第一时间,和二位驸马商议。”

闻言,孙太后却是愣了愣。

不过也只是一瞬,她也反应过来,笑着点了点头,道。

“如此,哀家便能够放心了”

第429章 廷鞠

七日的时间转瞬即过。

入了夏季,天亮的分外的早。

这一天,老百姓们像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各自为生计开始忙碌,沉寂的京城,随着太阳的升起缓缓复苏。

与此同时,金水桥外,文武百官也早早列好了队,待宫门一开,便鱼贯而入。

奉天殿中,群臣山呼万岁,行礼各毕,天子方道。

“近日以来,朝野上下因锦衣卫抓捕使团诸人,流言四起,诸臣多上本询问,望能早日公开审讯详情,因事关重大,朕皆不允。”

“七日以前,先有十七家勋臣齐聚宫外,弹劾锦衣卫,又有英国公张懋等人,敲响登闻鼓,为张軏等人鸣冤。”

“太祖登闻鼓有制,诸臣物议又沸然至此,朕虽顾及事关重大,却也恐舆情发酵,朝堂动荡,故准英国公府所请,今日于奉天殿,廷鞠此案。”

“案情审讯始末,皆由锦衣卫负责,因此,今日廷鞠,由锦衣卫主持,三法司协理。”

短短的几句话将事情的始末便说了个清楚。

御阶之下,张輗看了一眼焦敬,那意思是,你看我说的不错吧。

到了这奉天殿上,天子到底还是装出一副被迫同意廷鞠的模样。

一般来说,参与廷鞠的人员和普通的早朝差不多,只不过和涉案人员相关的人,也能被特许上殿。

但是这次廷鞠又分外不同。

还是那句话,不论那十七家勋臣,被打成了什么样子,他们一起在殿外请愿,已经让这件事情的影响扩散到了整个朝廷。

所以说,这一次的廷鞠,基本上有名有姓的勋戚,朝廷重五品以上的官员,加上在京的普通御史科道官员,都一起获准到了殿上。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那十七家勋臣。

那天早朝上,他们个个都被打的皮开肉绽,八成的人都昏厥过去,短短七日的时间,大多数人连床都还下不了。

对于张輗递过来的眼色,焦敬倒是面无表情,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接着,随着天子的话音落下,一身飞鱼袍的锦衣卫指挥使卢忠移步来到殿中,先是朝着天子拱了拱手,随后道。

“今日廷鞠,本指挥使承圣命主持审理,关于诸位大人一直质疑的,为何锦衣卫会突然抓捕使团众人,罪名为何,今日,本指挥使给诸位一个答案。”

说着,卢忠便从早已经准备好的,御阶下头一侧摆放的案上厚厚的一摞案卷当中,抽出了一份蜡封的信封,道。

“先说诸位最关心的,锦衣卫为何抓捕使团,原因只有一个,月前,锦衣卫在使团当中的随同校尉察得,使团在谈判过程当中,泄露了沙窝附近的布防情况,进而使得也先决定领兵,突袭沙窝。”

“这是留存在兵部的副本,上头有兵部官员的签押,法司可以查验。”

对于这场廷鞠,应该说,感到最紧张的,就是卢忠了。

他心里清楚,这是锦衣卫澄清自己的一个机会。

一直以来,在朝臣的眼中,锦衣卫都是嚣张跋扈,肆意妄为,是天子用来打压朝臣的利器。

以致于,只要锦衣卫做什么,朝臣下意识的就会开始弹劾锦衣卫。

包括这次,他们连锦衣卫为什么抓人都没搞清楚,就一窝蜂的涌上来弹劾。

这让卢忠心里憋屈的很。

虽然说给天子背黑锅是锦衣卫的本分,但是卢忠还是想看看,真相公布之后,这帮清流大臣,以后还敢不敢没事就弹劾锦衣卫。

可以说,这次廷鞠,除了要给张軏这帮人定罪之外,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回应一下,朝臣们在这件案子上,对于锦衣卫的诸多争议。

因此,当天子让他主持廷鞠的时候,他忙了好几宿没睡,将整个案件的过程都仔仔细细的梳理了一遍。

能够混到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卢忠在刑案方面,也是一流的好手,可不是那种只会用刑的酷吏。

话音落下,除了少数已经知道内情的人之外,更多的大臣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低低的议论声顿时从安静的大殿中响起。

虽然他们早就想到,能够让天子直接下令抓捕使团,出的事情必然不小。

但是却也没有想到,竟然是泄露边境军报这样的大事。

在一阵议论声中,兵部尚书于谦和左都御史陈镒二人上前,共同将蜡封好的军报开启,仔细查验过后,于谦开口道。

“不错,这的确是月前送过来的军报副本,上头有兵部书吏的签押和存留印章。”

接着,陈镒也道:“其中内容也并无差错,的确是关于沙窝军报被泄露的情况。”

两位大佬共同背书,至少可以证明,这份军报不是锦衣卫临时伪造的。

于是,卢忠在低低的议论声中,继续开口道。

“锦衣卫获报之后,一方面将军报送至大同,请大同总兵官郭登严加防范,另一方面急送京师,奏请天子决断。”

说着,卢忠转身,看向御座上的天子。

朱祁钰配合的开口,道。

“朕得报之后,一方面召于谦进宫商议,命郭登将计就计,伏杀也先,另一方面,命锦衣卫继续详查,同时让卢忠持朕密诏,前往宣府,将归程使团先行扣下,押回京师待审。”

好吧,天子亲自开口背书,群臣也没什么好质疑的。

既然并非无缘无故,又是持了密诏抓人,那么老大人们勉强就接受锦衣卫是事急从权。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