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页(1 / 1)
('
那么既然如此,他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够保证,不会最终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人都是要死的,哪怕是重活一世,朱祁钰也不觉得自己会是个例外,他死之后,大明会有新的皇帝,或许贤明,或许昏聩,他不知道,也无法预测,更无法保证。既然如此,那么他就必须要想办法,哪怕是换了一个皇帝上来,也依然不会动摇这两个政策。所以,什么情况下,这些政策才不会被皇帝所动摇呢?答案是,让它自身足够强大!藩王在大明的地位极为特殊,他们没有实权,但是,无论从身份上还是特权上,都几乎是无可撼动的。再没有头脑的皇帝,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藩王赶尽杀绝。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让藩王参与到海贸当中,并不困难,而且方法有很多,无论是默许还是像刚刚那些藩王所说,直接给予他们一些皇商的名额,都可以达到效果。但是,朱祁钰想要的远远不仅如此,他更希望,藩王的力量,能够成为保证海贸的政策长期延续下的基础。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就需要藩王有制度上的,能够进入海贸的途径,宗人府是最合适的。既然是通过宗人府,那么,藩王们首先不必考虑自己参与海贸的行为,会在未来某一天被朝廷清算,所以,他们可以大胆的把人力物力投入进去。与此同时,如此大批的贸易数量,一方面能够容纳大量的宗学子弟进入,寻到一条谋生之路,另一方面,可以像互市一样,为朝廷提供大量的税收,两者兼备之下,宗人府在朝中的地位会水涨船高。在此基础之上,海贸带来的政治收益和经济利益,就会让藩王宗室,成为维护海贸政策的,最坚固的护城河。一旦后嗣之君,想要在海贸上动心思,必然会迎来所有的藩王的集体反对,因此,一旦这种局面形成后,那么只要大明的朝廷,还是姓朱的皇帝,就不可能扛得起这么大的压力。事实上,这个方案朱祁钰早就已经考虑好了,当初让代王去操持开海的铺垫,就是为了现在。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真正看破自己用意的,竟然会是胡濙……“未来之事,谁又能说的准呢?”朱祁钰口气复杂,轻轻的叹息一声,但是很快,他便收敛了心绪,转头看着胡濙,犹豫了一下,开口道。“大宗伯,宗人府要参与海贸,那么,必然不能像现在一样,只有宗人令和宗人,朕若是从诸王当中挑选一些常驻京中理宗人府事,遥领其封,大宗伯觉得如何?”这番话明显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胡濙听完之后先是一愣,旋即,眉头便是紧皱了起来。天子的话说的委婉,但是,以他的眼力,岂会看不出来,这话另有深意?所谓挑选一些藩王理宗人府事,只是幌子,真正的重点在后面的‘遥领其封’,天子的这番话,往深了想,很有可能是打算用在如今的诸皇子当中。要知道,诸皇子渐长,按照惯例,理当就藩,但是,如果要是有了宗人府的差事,那么,便可顺理成章的留在京中。从朝廷的角度上来看,这个举动利弊参半,但是如若从……胡濙思忖片刻,摇了摇头,道。“陛下,臣以为宗人府以后必然事重,而且,既然诸藩王皆会参与,那么,自然要选令所有藩王都能信服的年长藩王担任宗人府的差事,太祖皇帝分封诸王,意在藩屏社稷,诸王若长留京师,恐生变故,还请陛下三思。”老狐狸对上小狐狸,最大的特点就是,谁也不会把话说透。胡濙这话明显是持反对的意见,但是,他反对的这么干脆,那么真正的理由,明显不是说出来的这么简单。朱祁钰看着对面眼中闪烁着精光的胡濙,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说话,虽然胡濙说的隐晦,但是,他能听得出来,对方这最后一句话,其实是一语双关。诸王长留京师,恐生变故,变故从哪来?或许是地方,毕竟,诸王是为了藩屏社稷,没有藩王坐镇,地方生了变故,也有可能。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另一点,那就是……夺嫡!历朝历代,储位之争皆是明争暗斗,刀光剑影,可大明历代帝位传承皆十分顺利,虽然有靖难之役,汉王之乱,可前者是因为建文削藩,后者也是迅速被扑灭,朝堂之上,关于储位的争论,其实一直都是依据礼法伦序,并没有什么真的争议之处。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皇子年长便会就藩的制度,除了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子都被撵去了封地,几年回不了京城一次,何谈夺嫡之事?胡濙直接说要选年长诸王留京,还特意强调,诸王长时间留京会生变故,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觉得,朱祁钰此举是想要让成年皇子留京参与夺嫡,说白了,还是不信任他不会动摇东宫之位。于是,深深的看了一眼对方,朱祁钰到底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因为他知道,现在的状况下,说什么都是没用的,这件事情就算是要做,也只能之后再另找机会了……第1232章 波云诡谲宗人府参与海贸一事,很快就有了结果。在得到了皇帝确定性的答案之后,第二日,岷王朱徽煣便以宗人令的身份和数个藩王联名上奏,请求皇帝准允藩王在宗人府的统辖之下,参与海贸。这份奏疏递上去之后,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诸多的议论,但是遗憾的是,无论朝堂上的声浪再大,能够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说到底,这件事情并不需要朝廷的过分参与,海贸说白了就是做生意,只要有银钱货物,剩下的问题不大。宗人府参与其中,更多的是仿照皇店和皇庄的模式,说白了,就是以官方机构的名义,实质上做的是私人贸易,如此一来,灵活度便很高了。各个藩王在打消了皇帝是否在试探他们的疑虑之后,积极性顿时十分高涨,对于宗学子弟参与其中的提议,更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他们原本还在担心,让宗人府的官员经手,会不会从中作梗,现如今,天子允准宗学子弟参与其中,这个问题顿时就被解决了。要知道,宗学当中,可不仅仅只有高阶藩王的子弟,还有很多是低阶宗室,他们到宗学来,原本是巴望着皇帝允准他们参与科举的恩典,可事实上,这点希望其实也就是聊胜于无罢了,因为就算是给了他们机会,可想要在科举当中杀出重围,那也是难上加难的事。如今,宗人府要参与海贸,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大明的宗室,说起来风光,但是实际上,繁衍数代下来,已经有不少宗室的生活困窘,碍于制度,他们不能做工,种地,更不能经商,考科举,如今宗人府要参与海贸,无疑是给了他们一条新的出路。宗人府牵头参与海贸,虽然也是做生意,但是,这和宗室子弟私下里经商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说得简单些,这些宗室子弟,虽然是在经营海贸,但是,他们是在办宗人府的差事,为朝廷效力。只不过,这个差事的内容,是参与海贸而已,如此一来,他们仍旧是受朝廷之命,为朝廷办差,而不是转为商贾之徒,巧妙的绕开了朝廷的典制。而除了大批量的低阶宗室子弟之外,像是藩王的庶子这些高阶宗室,也完全可以替代宗人府的官员来处理相关海贸的日常事务。换而言之,宗学的存在,几乎相当于开辟了一套新的体系出来,这套体系和文臣武将完全不同,可算得上是完全由宗室组成,而这套体系所缺少的,实际上只有皇帝的一道旨意。宗室特殊的身份地位,让他们可以不受朝廷体系的辖制,只要皇帝允许,这套体系完全可以自行运转起来,丝毫不依靠于朝廷,而现如今,皇帝的态度已经清楚,那么,一切自然是再没有任何阻碍。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