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1 / 1)
('
“下臣在,不知状元公您有何吩咐。”
“你叔父怕是还要在这苏州城呆上一段时日,处置邦交之事务。”
“你若是有闲暇,可以四处游玩,当然,若是有兴致,也可以随着高某到处走动走动。”
“下臣愿意听从状元公教诲。”
藤原忠通毫不犹豫地朝着高璋拜倒在地。
藤原忠井不由得满脸羡慕地打量起这位肯定会被状元公说服,留在大宋的藤原忠通。
状元公这也算是替自己又解决了一个后顾之忧。
但藤原忠井也很清楚,状元公这亦是在暗示自己,他能说服藤原忠通乖乖留在大宋。
同样也有办法,说服那藤原忠通对他言听计从。
不管怎么样,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对状元公俯首贴耳愿意为状元公创造最大的价值。
这位向来信守承诺的状元公,肯定不会抛弃自己。
想到了这,藤原忠井的心中开始升腾起了熊熊的斗志,努力!
……
“陛下召我等此时入宫,也不知道所为何事。”
“兴许又是哪里来了什么急报,你们看那边,就连蔡相还有童观察也来了。”
一干重臣们此刻纷纷朝着那垂拱殿快步而行,而那礼部尚书吴执中与那陈侍郎这对老搭档也在小声地嘀咕。
终于重臣们都纷纷赶到了垂拱殿,就看到了官家赵佶居然早早的就已经等候在此,而且能够明显看得出来,官家赵佶今日似乎精神头相当不错,红光满面。
这让大家都纷纷猜测,必定是什么天大的喜事,不然不会让这位大宋官家如此失态。
官家赵佶看到一干重臣终于都站好了列班,这才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诸位爱卿,这个时候,朕召诸卿前来,乃是有一件大喜之事。
想要与诸位爱卿分享,再者,还有与诸位卿家商议一些要事。”
很干脆利落地说罢,官家赵佶就朝着那杨戬抬了抬下颔。
杨戬心领神会地朝前两步,拿起了手中的那份国书,开始朗声念诵起来。
这是来自于藤原国国主的亲笔国书,首先就是藤原国国主向大宋天子以及大宋君臣的仗义援助,表达了浓浓的感激之情。
并声明,藤原国能够在那卑鄙无耻,凶残暴戾的倭国的进攻之下,能够勉强维持住局面,正是因为宗主国的庇护。
为了表达藤原国君臣对大宋天子的感激与敬畏,臣(也就是藤原忠井)恳请大宋天子,赐其国名。
第二,请赐其姓氏,以及后族姓氏。
第三,请大宋恩准在藤原国全面推行儒学,汉字以及大宋官话。
第四,请大宋恩准大宋才俊之士,前往藤原国教书育人,当然他们乐意在那里当官,那就更好了……
当从那杨戬的口中所宣读出来的国书内容,落入了一干臣工的耳中之后,一干臣工,都不禁露出了满脸的惊喜之色。
甚至有不少的臣工,都激动得两眼发红。
便是像吴执中这样的老沉持重的大臣,也不禁难掩惊容。
怎么也没有想到,那藤原国之主居然会如此上道,最令大宋君臣激动的,正是那第一条。
想想大宋之前的大唐王朝,当真可谓是万邦来朝,八方来贡,要多牛逼就有多牛逼。
经常藩属之国,哭着喊着,就为了恳求大唐天子,给他们这些异国蛮夷赐姓。
被赐姓者,纷纷引以为荣,哪怕是现如今大唐已经泯灭于历史的尘埃中。
可是,那些异族人,仍旧以使用大唐所赐之姓氏为荣耀。
而自打大宋立国以来,呵呵,就没有哪个附庸国乐意,并乐意做出请大宋赐其姓的恳求。
兴许是觉得大宋这种低档减配版的中原帝国,不值得他们乐意那么做。
可是现在,这个突然之间冒出来的藤原国,先是那么殷切而又诚恳地向大宋献上大宋稀缺的黄金与白银。
现如今,又还相当懂事的奏请大宋天子赐其国国名。
再赐其姓氏,连他老婆也一块请赐姓氏。
这对于跟前这位成日沉醉在书画艺术创作以及修真中的大宋天子而言。
这绝对是证明他这位皇帝也是做也了成绩的证明,省得那些百姓还有臣工动不动就恶意腹诽自己是昏君。
第五百三十六章 小高这孩子,当真没有让朕失望
要是朕都做到了开国之君太祖与太宗皇帝都做不出的成就,难道还能是昏君不成?
“好家伙,那小子,当真了不得啊。”
此刻听得两眼放光的吴执中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引得那陈侍郎朝着这边看来。
“您的意思是,这难道也是状元公折腾出来的?”
听到了陈侍郎这话,吴执中微微颔首。
“除了他,你觉得以我大宋如今之情况,又有哪一国愿意让我大宋赐其国名,再赐其国主姓氏?”
“老夫倒是记得当年那西夏未建国之前,有党项首领降我大宋,太宗皇帝赐其赵姓……”
可结果呢,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并没有前往宋朝臣服,他不接受宋朝的赐姓,在那宁夏一带拉起了人马,继续与大宋为敌。
甚至在建立了那西夏政权之后,仍旧是以李为姓。
还有就是北宋攻取熙河、洮泯时,降宋的一支藏族部落,亦被赐以赵姓。
除此之外,就再没有成功被赐姓的记录,而那藤原国如此谦恭,甚至请大宋天子为其赐国名,这绝对是大宋立国以来,唯一一次。
这样的操作,吴执中觉得要不是出自于那位年纪轻轻就老奸巨猾的高珪璋之手,他能把那份藤原国的国书给直接吃了。
大宋君臣可以说是今日都有点嗨皮得过份,毕竟这当真是太难得了,为一个藩属国赐国名,赐国主、王后姓氏。
这样的三件套,大宋根本就没有过,至于大唐,怕也难以遇上。
看着跟前那些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纷纷在那里交头结耳,甚至已经有人开始跳出来提供建议。
官家赵佶的内心也就跟三伏天灌了一大碗的冰镇酸梅汤一般,从头顶舒爽到腚眼。
接下来,一帮子臣工,开始引经据典地,为那该怎么给藤原国起名而吵得天昏地暗。
但是有一点,对于赐藤原国国主和其婆娘姓氏,大家倒也是十分的一致,请官家赐其国主赵姓,请赐其后族为王姓。
……
为何为王姓?当然是因为大宋的皇后娘娘就姓王。
对此,大宋天子自然是从善如流,赐其国名此事大家再多讨论一些日子也没关系,但是赐藤原国国主姓赵,他老婆姓王则没有问题。
至于请大宋恩准在那藤原国全面推行儒学,汉字以及推广大宋官话,这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前面对方已经表达了这样的忠诚,那么对方学习这些,自然也就不会有问题。
再有就是,恳请大宋允许大宋的读书人前往藤原国推广儒学、汉字以及推广大宋官话。
这一条,正好与上一条相呼应,你总不能让一帮子连汉字都不会的藤原国人瞎鸡儿乱来吧?
想要教好儒学,推广汉字与大宋官话,还真得由大宋的读书人来做。
对于这一条,大宋礼部尚书吴执中表达了强烈的支持。
并且认为,儒学乃是大宋治国之根本理念,唯有大宋国内的那些读书人,才能够真正地读得懂,读得明白,并用到治国方略上去。
再加上现如今大宋无数才俊那么多,却因为朝廷难以吸纳那么多的人材,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才俊流入到那西夏与大辽这些与大宋为敌的国度。
既然如此,为何不主动地给他们提供一个对大宋友好的藩属国。
只要他们乐意去,同时还能够用大宋的仁孝理念和思想去感化蛮夷,这样的好事情,朝廷难道不做?
不得不承认,这位礼部尚书这番道理说得有些明显固步自封的官吏哑口无言。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