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页(1 / 1)
('
“吴伯父果然英明,小侄都还没说全,吴伯父就已然想到了应对之良策。”
业已经想通此节的吴执中心情大好,对于高璋这个小小少年的调侃也懒得理会,觉得还可以继续深入交流。
“贤侄你莫要埋汰老夫了,这分拆两部,倒是可以略微解决朝廷人浮于事的问题。
也可以让一部份的官吏能得实职,可是终究只是解决一部份。”
“不知贤侄你那另外一策……”
……
“另外一策,就是增加大宋才俊之士科举取士阶层,例如,增加童试,童试之后是州试,州试之后是路试,路试之后才到省试、殿试。”
“不论是童试、州试,还是路试,以及省试,皆为三年一次。”
高璋这位大宋神童状元此刻的表情显得十分的从容,甚至还含着笑意。
语气也显得十分的温和而又没有半点的杀伤力。
可是落在陈侍郎以及吴执中的眼里耳中,却仍旧听得浑身发冷。
这小子今日这番言语,倘若要是传扬出去,绝对会让他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公敌。
吴执中抹着冷汗,终于明白了这位智计百出的少年神童状元搞的是什么骚操作。
要知道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有三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
其中解试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入门阶段,考生只要通过解试就可以进入后续的考试阶段。
但是,高璋这小子的套路,简直玩到花得不要不要的。
而高璋当然也不是胡说八道,只不过是把后世明清时期的科举取士方式,拿到了宋朝来使用而已。
后世的明清时期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级别。
首先是童试,由提学官或各省学政主持,每三年举行。童生们不分大小年龄都可以参加。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后便可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进入府、州、县学深造。
该考试合格后也被称为入学考试,是科举考试的起点。
其次是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由皇帝委派主考官。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
第三级是会试,每三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参加会试的考生被称为“进士贡士”。
在这里,大宋虽然没有省,但是有路,所以把乡试顺势改为路试,自然也无不可。
只要先通过三级考试,才能够成为秀才,之后又要辛苦三年才能够成为举人。
再来个三年,才能够成参加省试、殿试。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着实提升了那些才俊抵达省试的难度。
其实高璋还有的是办法增加科举的难度,例如先读县学三年,方有资格童试,称为入学试,再例如,童试合格者,必须入府、州学在学读满三载,方有资格乡试。
只不过,高璋觉得没必要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公敌,还是苟一点为好,自然也就没有把后世的教育制度拿来宋朝使用。
而且,到了举人这一级别,如果不想读书,也不是不行,就可以入职朝廷机构成为吏员。
入职之后,你想再加参科举也可以,总而言之,唯有参与省、殿试之后,方可授予官职。
要么你就举人入吏,属杂流,但是也有晋升机会……
……
坐在离开的马车里边,此刻,天都已经快要亮了,可是不论吴执中,还是那陈侍郎,黑着眼圈的二人,却显得十分的亢奋。
此刻仍旧在马车里边兴奋地议论着高璋那位神童状元所献上的这两策。
“幸好听了吴老之言,不然,下官当真没想到,这位神童状元,当真会有解决冗官,以及我大宋科举取士过于简略之良策。”
“只是此二策,若是传扬开来,怕是咱们这位状元公,必会成为从矢之的啊。”
“是啊,这可是天大的麻烦,万万不可让人知晓。”
吴执中抚着长须,双眉紧皱,许久之后,这才开口。
“等明日,老夫将此二策献予官家,想来,以官家对高珪璋之恩宠看重,也定不会泄露。”
“吴老,官家的秉性,您又不是不知,他能办得了?”
陈侍郎有些担忧,又有些嫌弃地小声吐了句槽。
“若是旁人所献之策,老夫也觉得,定不可能。”
“而咱们那位神童状元所献之良策,到了官家手中,老夫,至少能有六七成的把握,官家会用心去办。”
陈侍郎抬起眼皮看向跟前的吴执中,仍旧有些不太理解。
“你莫要忘记了,高璋省试的策论中的《武备策》,官家力排众议推行,实施数载以来,卓有成效。”
“所以,高珪璋为我大宋冗官所献此二策,兴许真有机会。”
第五百六十五章 小高所献两策何在?速速给朕瞧瞧
回到了府中,熬了一夜的吴执中都顾不上休息,开始挥毫泼墨,将昨日高璋所提出来的那两个策略全都给抄录了下来。
之后,又分开仔细抄录一遍,仔细润色,确定两策都已经很完美,这才倒在床上睡了过去。
第二天早朝朝会,开得十分的潦草,官家明显有点心神不宁,只用了不少半个时辰的时间,就草草结束。
吴执中与那陈侍郎很有默契地放慢脚步,等到那些文武臣工渐行渐远之后,这才转身去寻了一名宦官,说是有紧要事务,求见官家。
官家赵佶此刻正脚步匆匆地赶往御书房,昨天去那师师姑娘那里,追求艺术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由于很快活,这让官家赵佶在双重享受中灵感暴棚,回来之后就开始创作一幅神女施露图。
回到了御书房中,官家赵佶再一次精神抖擞地站在了那书案跟前,打量着那张才绘了一半的神女施露图。
抄起了笔,开始酝酿情绪,已经研好了墨汗的杨戬识趣地退到了远处,不敢惊忧官家搞艺术创作。
只是,那边官家赵佶正要落笔作画的当口,就听到了御书房外传来了一声低唤。
这让官家赵佶不禁面色一沉,抬起了头来不悦地喝道。
“何事?”
“官家,礼部吴尚书、陈侍郎有紧要事务,求见官家。”
“唉……”官家赵佶看着自己跟前那幅只创作了一半的大作,甚是蛋疼。
自己不就想安安静静地画个画,偏偏这些臣工,总不让自己清闲。
有心想让那吴执中直接去跟蔡京单聊,但考虑到二人本就不对付。
万一又怼起来,头疼的还是自己。
“罢了,赶紧让他过来,朕在这里等他。”
官家赵佶无力地把手中的笔搁到了笔架上,有气无力地吩咐道。
……
不大会的功夫,吴、陈二人便步入了御书房内,入眼所见,就是那两份几乎一模一样的瘦金体大作悬于书房之中。
只不过,现如今最醒目处,还多了一幅艺术大作,一位模样跟官家长得一模一样的仙尊。
还有跟杨戬长得一模一样的神将,还有一条跟御书房里边的狗长得一模一样的神犬,皆在画上。
看到了那吴执中与陈侍郎二人那错愕的表情,官家赵佶嘴角得意地扬了起来,抬手一指那幅画作道。
“吴卿、陈卿,你们且猜猜,此画作出于何人之手?”
“……”吴、陈二人脸色一黑。老子们是有正经事情来寻官家你的好不好?
结果这一来,你居然让我们去猜测画作出自哪位名家。昏君啊!……
心中狂骂昏君,但是表面上,吴执中倒是笑眯眯地朝着官家恭敬一礼,来到了那幅画作跟前站定。
很快就察觉到了端倪,因为在画作的一个角度,一位少年正恭敬地拜倒,似乎正在祭拜这位仙尊。
而这位少年的服饰与那冠带,让吴执中觉得有些眼熟,总觉得在哪里见过。
眼角的余光,瞄到了官家那副洋洋得意的表情,再看那上面的笔迹,吴执中顿时两眼一亮。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