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页(1 / 1)
('
之前还觉得,自己准备献上的两策,兴许有六七成把握能够让官家推行,而现在,吴执中觉得至少有九成把握。
吴执中满脸震惊地看向了那走了过来的官家赵佶,语气里边,充满了不可置信。
“莫非,这是那小高状元之画作?”
“果然不愧是吴爱卿,好一双锐眼,不错,此画,正是小高的手笔。”
官家赵佶不禁笑出了声来,抚着短须点头承认了吴执中的猜测。
吴执中难以置信地摇着脑袋,半真半假地道。
“小高状元这才多大,不但书法已得陛下真传三昧,就连书画也能有此造诣,实在是令老臣汗颜啊……”
“真是状元公之作?”
陈侍郎直勾勾地瞪着这幅大作,好半天才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
这已经不能叫天赋了,这简直就是奇迹好不好,十多岁的年纪,书法那么的老辣,就连绘画艺术,也有如此功底。
再加上他入仕以来的种种功绩,当真让陈侍郎明白了一个道理。
像高璋这等数百年才出一个的神童,果然不是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更是无法与之相比。
吴执中与那陈侍郎对这幅大作一阵猛夸,果然惹得官家龙颜大悦,神清气爽。
之前因为搞艺术创作而被干扰的那点小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
“二位爱卿此时来寻朕,有何紧急之事?”
官家赵佶呷了一口红茶的茶汤,虽然他更喜欢龙凤团茶。
但是,爱徒送给自己暖胃的香甜红茶,官家也还是喜欢时不时来上一壶享受享受爱徒的孝心。
……
此刻,吴执中决定撇开之前准备的话术,直接单刀直入。
“其实说起来,此事与那小高状元干系甚大,老臣不敢擅专,特来求见官家……”
“讲。”
眼角的余光就看到了跟前原本还颇为轻松愉悦的官家,表情陡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是……”老奸巨猾的吴执中亦是心中暗喜,旋即便开始讲述起了他与陈侍郎正在就今春的科举省试而忙碌之际。
就大宋现如今科举取士的盛况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冗官弊端而头疼不已。
“正好,那位博学多才,智计无双的小高状元因功而得授翰林之职。”
“于是,老臣便与陈侍郎同往高府向小高状元道贺,正好与那小高状元言及我大宋冗官之弊端……”
“倒没想到,小高状元却以为,大宋冗官与大宋文运昌盛,有一定的关联。”
“老臣一开始不服气,与之相辩。小高状元拿前唐与我大宋进行比对。
将我大宋冗官之因由剖析得入骨三分,让老臣与陈侍郎都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对……”
此刻,官家已然坐直了身躯,认真地倾听着那吴执中之言。
半晌,这才若有所悟,目光落在了吴执中的脸上。
“你的意思是,小高对于我大宋冗官之弊端,亦有良策?”
“正是,小高状元与老臣和陈侍郎彻夜长谈之后,亦是心忧我大宋冗官之弊病,献出两策……”
“两策?小高所献两策何在?速速给朕瞧瞧。”
“……”
第五百六十六章 两条生无可恋的咸鱼……
看到官家那迫切的模样,吴执中心中一梗,但他还是将那两份抄录好的奏折恭敬地奉上。
官家赵佶眼神直勾勾地打量着手中的奏折,时不时地啧啧两声,偶尔还深以为然地颔首而笑。
“好好好,当真不愧是小高啊,居然能够想到如此妙策,以解我大宋冗官之弊。”
“户部还是户部,负责管理天下诸路州县之户籍民生,所增之三部,皆有明晰之责权。
如此一来,着实解决了朝堂乃至地方上责权不明晰,人浮于事之弊……”
“吴老爱卿,这些,都是出自小高的手笔?”
看着官家赵佶两放眼光地看向自己,吴执中缓慢而又笃定地点了点头。
“正是,老臣与陈侍郎亦深为小高状元之材所折服,唯有像他这等数百年不世出之才俊,才能够想到这等良策。”
陈侍郎默默地看着跟前吴老与官家在那里亲切的交流。
虽说这两策皆出于那小高状元之手,但有一些东西,却是吴老的构想和理念,例如在州官署置八曹,至县置八房。
但是看到官家误认为那些皆是小高所思所想,而吴老却顺水推舟而不居功,陈侍郎也只能沉默。
直到君臣二人讨论了许久之后,官家赵佶这才相当满意地拍了拍这两份奏折。
“依朕之见,这拆分户部,反倒更容易一些,这科举取士改良之策。
光是在府、州、县置学官,就是一件极其繁琐之事,只能徐徐图之。”
“这样吧,这两份奏折,朕就先收下了,朕需要仔细斟酌一番。”
……
等到那两位卿家离开之后,官家赵佶,却仍旧坐在案几跟前,反复地打量着那两份奏折,仔细地思量着可行性。
那科举取士之策,只能徐徐图之,必须先在大宋诸府、州、县先置学馆,置学馆以教之。
一想到整个大宋共有十四州,两百四十余州,官家赵佶就觉得有点头大。
至于那户部拆分之策,在这奏折里边,那就是拆为户部、税部、支部,还有一个就是疆部。
所谓之疆部,就是疆域,也就是国土的一种称谓,而疆部的概念,高璋也大概跟那吴执中解释了一番。
其实也就是国土资源,再加上盐茶专卖,铁矿、各种金属矿物以及煤碳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归属由一个明确的部门来管理。
就像大宋,三司使所负责的正是盐铁与度支,正好盐铁就正好归属于那疆部里边去,然后一个税部,一个支部。
最后,就剩下了一个单纯的户部,老老实实干户部的工作便可。
照这样一来,那就应当是三省九部的构架,重点是,既可以让许许多多无职却又领着俸禄的官吏有正经事干。
还能够极大地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
“小高啊小高,你可当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为师惊喜啊。”
“此二策,足可解我大宋百年冗官之弊也。”
“杨戬!”随着官家这一声吆喝,杨戬赶紧上前一步。
只是,官家在吆喝完了这一声之后,又抬手示意杨戬先别吱声。
缓缓地坐了回去,仔细斟酌了半天之后,这才开口言道。
“此二策容朕先好好思量思量,再行计较。”
杨戬点了点头,回身指了指那幅才画了一半的大作小声地提醒道。
“是,奴婢明白,那幅画作,官家您看……”
“哎呀……”官家赵佶抬手击额,有些犹豫地看了一眼那两份奏折。
“嗯,朕就先把这幅画作添补完,回头就给小高的良策好好的把把关。”
说话间,官家顺手把那两份奏折也摆到了书案上,再一次沉浸进了艺术创作之中。
手中的毛笔,开始在那幅艺术佳作上仔细地勾勒起来,一位绝色佳人,很快就显现于他的笔下。
两份涉及着大宋政治格局,以及朝廷构架改革的重大政务,就被撂在那里,犹如两条生无可恋的咸鱼……
……
在离开皇宫的路上,陈侍郎忍不住提及方才为何吴老你不自表功劳。
面对着陈侍郎的疑问,吴执中抚着长须,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些许微末之功,吴某垂垂老朽争又如何,不争又如何?”
“重要的是,官家能够下定决心,革弊立新,这便足够了。”
听到了吴执中这番解释,陈侍郎心悦诚服地朝着吴执中恭敬地一礼。
吴执中幽幽一声轻叹,继续缓步前行。
“过往,君王昏庸碌碌,只知嬉戏。而朝中权宦奸臣当朝左右国政,世风日下……”
他吴某人可以说,对于大宋的政治环境十分地失望。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