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页(1 / 1)
('
“张卿家平身,想必张卿此刻,正在好奇,为何那赵老爱卿,缘何会在今日向朕举荐于你?”
听得此言,张叔夜下意识地抬起了头来,看着那笑容温和的官家赵佶。
“官家圣明,臣的确有些懵懂,还请官家明示。”
看着这位张叔夜,想到了相关于他的那些情报,官家赵佶抬起了手来,朝着那杨戬摆了摆手。
很快,垂拱殿内的闲杂人等尽数离开,只剩下这对君臣。
官家赵佶站在张叔夜跟前,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是因为,有人向朕举荐了张卿家你,朕亦觉得张卿你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能吏,所以,才会让赵老爱卿今日如此行事。”
瞬间,张叔夜脑子犹如过了电一般反应了过来,难怪赵相今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朕告诉你这些,只是希望你明白,好好做事,朕能看得到,望你到任苏州之后。
务必要兢兢业业,莫要负了那位伯乐举荐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张叔夜自然也听出了味道来了,朝着官家恭敬一礼之后恳切地问道。
“多谢官家,不知官家可否告知臣,到底是何人举荐臣于御前?”
“此人是谁,你就不必打听了,用心治理便好……”
看到这位欲言又止的官家,张叔夜感觉自己仿佛被塞了一脑子的浆糊。
不过,就在张叔夜辞别离开垂拱殿,行不多远,又被那官家身边的心腹近宦杨戬给唤住。
“杨中官,不知官家还有何圣谕?”
方才站在殿门口处,把一切都听得真切的杨戬,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官家让咱家给你带句话,苏州乃我大宋两浙路之要害,财赋重地。张卿若有疑虑,可与那前任知州小高状元交道……”
“恭喜张知州,居然能得小高状元青睐,告辞……”
看着那前言不搭后语的杨戬已然大步而去,张叔夜直愣愣地站在在原地老半天,这才抬手一拍前额。
难不成?向官家举荐自己的,是那位新近成为翰林学士的神童状元高璋。
张叔夜看到早就已经没有了杨戬的身影,当即不再停留,撩起前襟就快步朝着那宫门外行去。
这一刻,他很想先逮着那吴执中问个清楚再说。
……
高璋收到了消息,知道那二位又前来拜访,直接就溜达回了自己的院子里边,让人准备茶点待客。
不多时,就看到了那一身便装的吴执中与陈侍郎二人当先而来。只是,他们的身后边还多了一人。
而此人正是那得天子授予苏州知州一职的礼部侍郎张叔夜。
今夜,正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吴执中与陈侍郎只得把他也给带了过来。
张叔夜这才尾行着吴、陈二人步入了太尉府中的其中一个院落。
远远的,就已经能看到了台阶之下,一位气度从容的翩翩美少年,正举着灯笼,朝着这边快步而来。
而对方在看到自己之后,微微一愕,旋即露出了一个很有亲和力的笑容。
“敢问可是张侍郎当面?”
“张叔夜,见过高翰林。”
张叔夜见对方看到了自己之后,一副并不意外的表情,再结合今日官家所言,还有那位杨中官意味深长的话。
当即不再有半点怀疑,朝着高璋这位翩翩美少年肃容一礼。
“万万不可如此,张侍郎快快请起。”
不多时,几人已然宾主分坐于屋内,吴执中看着高璋,朝着他微微一笑。
“今日张侍郎他被官家留下来,好好的叮嘱了一番,这才让他起了疑心,前来向老夫询问真相……”
“还是由张某来说吧。”张叔夜便将今日自己在退朝之时,又被官家给提溜了回去,好好的嘉许了一番。
面对自己询问官家到底是谁举荐了自己这个问题,官家却避而不答。
反倒是官家让那杨中官向自己传口谕之时,泄露了蛛丝马迹。
“之前,吴尚书与那陈侍郎已然来寻过某,说是会设法让某远离纷乱的朝堂,让某可以用心治事,为国效力。”
听着那张叔夜坦诚的侃侃而言,高璋眼角的余光朝着那吴执中瞄去。
而吴执中用肯定的眼神表情,自己并没有泄露小高你与官家那不可言说的秘密。
这让高璋放松了下来,很满意皇城司那两位老司机的办事效率。
看来自己这步棋还算下得不错,自己只是想低调办事,即便那张叔夜知晓是自己举荐他的,倒也不怕。
怕是师尊打的就是这个心思,总觉得自己爱徒举荐了这厮,倘若这厮连自己的恩人是谁,那岂不就等于是爱徒锦衣夜行。
对于师尊的一片美意,高璋也只能默默地说上一声谢谢而已。
等到了那张叔夜一番感激涕淋的陈述与感谢之后,高璋摆了摆手言道。
“张侍郎能为官家青睐,得授苏州知州,那也是因为张侍郎你德才皆备,功勋卓越。”
“在向官家举荐之前,璋也已经多方打探了张侍郎之事……”
第五百八十九章 高大矫健的身影正在那里玩着球
“……张侍郎您自幼苦读,文武兼备,初以父荫授任兰州录事参军,年不过十八,便敢于深入边地,勘察地形地貌……”
此刻,不论是张叔夜,还是吴、陈二人,全都呆愣愣地看向了跟前才十四岁的高璋。
特别是吴、陈二人,最是震惊,要知道,那日二人仅仅只是简略地提了一下那张叔夜的人品与经历。
结果这才短短两日之功,高璋居然把那张叔夜的毕生经历打探得如此细致,犹如亲见一般。
甚至就连那张叔夜何年何月立过何等功勋,就连他在那关中之地管理草坪之时,并没有自报自弃,严于律已。
哪怕是他不懂得那草料之事务,亦是敢于放下身段,与当地的那些草农还有下属不耻下问。
张叔夜眼神直勾勾地看着那丰神俊逸,气度不凡的高璋。
听着对方对于自己的丰功伟绩,简直如数家珍。
乘着那高璋喝茶润嗓的空档,陈侍郎忍不住问道。
“珪璋贤侄,你到底从何处,知晓这么多张侍郎之过往经历?”
“二位长辈既然向小侄推荐了张侍郎这位大材,小侄又焉能不加以重视之?”
“既然重视,那必定要先查明张侍郎何以会得二位长辈之看中。”
“唯有如此,小侄向官家举荐张侍郎之时,也才能够言之有物,不使明珠蒙尘。”
看着跟前回答得有理有据的高璋,隐隐猜测到了什么的吴执中隐蔽地翻了个白眼。
不过你不得不承认,他这话还真没说错,哪怕是小高与官家的关系再亲密,总得有点干货。
他又不是蔡京、童贯那样的奸佞,不管是人是鬼都向官家举荐。
但问题是,这小子当真是手段通天啊,连那种部门,都对他敞开大门。
……
他如此才华学识,机变谋算亦是老辣到令自己都觉得汗颜。
幸好幸好,这小子没有跟他爹似的,路子没有走歪。
不然,谁也说不好,他到底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枭雄。
高璋也向那张叔夜仔细地介绍起了那苏州的许多情况,甚至还让那富安取来了一个册子。
这是他高某人结合自己在苏州工作,对于苏州的近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的想法和构思。
这玩意高璋这两天又重新抄录了一份,正好送给这位对自己感激涕淋的张叔夜。
不求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只希望他去了苏州之后,不要破坏掉自己为苏州打造的良好的营商环境。
张叔夜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册子,当真是感慨良多。
虽然对这位科举数百年来,唯一一位以十一之龄得以金榜题名的大宋神童状元闻名已久。
却一直没有打过交道,但是他的诸多事迹自己也可谓是如雷贯耳。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