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直到了第二天清晨,郑居中这才拖着“病体”签押了奏折,交给信使,让他往东京汴梁送去。

虽然他很想在信使跟前吐上两口血表示自己真的是病得不轻。

可惜演技不允许,只能顶着包裹包巾的脑袋,有气无力吩咐几句,就放那信使离开。

……

过去,大宋在西北边地,与西夏往来生死鏖战,大约也就是胜负各半的态势。

可是神童状元高璋而今入主西夏军务之后,先是破了西夏十二军司之一。

在所有人都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之前,居然连西夏国都也给破了去,国主也给生擒了。

可以说快到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哪怕是大宋御史台的那帮子嘴炮党都还没来得及集体发功,西夏都没了。

而之后,高璋那份令大宋君臣雨露均沾的捷报,令所有人都觉得这位还不及弱冠的高璋可谓是刮目相看。

而当收到了消息,辽国居然入寇,侵入大宋光复之旧土后。

原本已经偃旗息鼓的御史台终于就像是见到了血的蚊子一般,开始嗡嗡嗡地蹿了出来。

可是,这才扔出了几封弹劾奏折,都还没能试出水深水浅。

而在这个时候一份来当朝中臣工,收到了这个消息。

再次又有报捷文书传入了东京汴梁,大宋又赢了,降伏了西夏河东地区的最后一支军队。

另外,辽国万余兵马犯边,甚至还主动地进犯大宋堡寨。

无奈之下,大宋只能被迫反击,杀敌两万余众,再有就是,大宋已然光复河套内全境。

不过,这并非关键,关键是那份来自于陕西路经略安抚使郑居中、副使高璋等一干人签押的《经略平夏路奏折》

第七百二十七章 西夏跌倒,大宋吃饱

“达夫特遣人从陕西送来的书信?速速给老夫瞧瞧……”

近过五旬的大宋太师郑绅满脸错愕地接过了这封书信,打开一看之后,整个人就愣在了当场。

作为天子第二任皇后郑皇后的亲爹的郑绅,因女儿而得授太师。

因为郑皇后行事谨慎,多次知会亲爹郑绅。所以,郑氏一族,除了郑居中之外,几乎都未有出仕者。

老郑家既然遵循着皇后娘娘的意志,没有在官场上有什么作为。

自然都把精力放在了另外一处,那就是搞钱,拼命搞钱。

而今日,那位得位高官的族侄郑居中的来信,让郑绅的两眼放光,亮得犹如两盏二百五十瓦的白炽灯一般。

“快,把府中的所有管事都叫来,还有,把大郎,二郎也都叫来。”

看到身边的管家答应一声快步而云,郑绅一下子就站起了身来,在厅中疾走不停。

好好好,这绝对是天大的好事情,打着为朝廷分忧的旗号去光复的旧土采购田地,用以种植摇钱树。

啊不,是去种植棉花,为朝廷分忧,亦是为官家分忧。

不多时,十余名管事就陆陆续续地赶到了郑府,足足小半个时辰之后,一干管事纷纷疾步匆匆的离开。

当天开始,郑氏的各种铺子的货物开始折价出售,甚至还开始清盘一些不必要的产业。

而郑家的长子,则是亲自前往段氏商社。

虽然郑氏贵为国戚,可是段氏商社的后台,整个东京汴梁,就没有不知晓的。

郑家突如其来的举动,自然也是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侧目,毕竟这可是皇后的母家。

一举一动,又怎么可能不引人瞩目?

……

“当真不愧是朕的爱徒兼爱婿啊,你看看,我大宋征伐百年不定的西夏,在他手中如翻掌之易。”

“官家能得如此佳婿爱徒,乃我大宋之福也,如今西夏已平,旧土光复。”

“辽国兴兵而来,小高状元非但可以从容应对,还能够对辽获得此等前所未有之大捷,实乃我大宋百年未有之胜绩。”

跟前,高璋的便宜老丈人吴执中,跟真·老丈人官家赵佶,此刻正对着那份刚刚收到的捷报兴奋不已。

之前对于辽国兴兵入寇,朝中当真是气氛凝重到极点,甚至已经都有人声称,既然辽国欲索夏主。

为了平息辽国之怒火,不如就把那夏主李乾顺交给辽国,避免大宋与辽国之间生隙,兴战乱而害民生。

抱着这样想法和念头的大臣居然还不少,这可当真把内心同样有些犯虚火的官家赵佶搞得内心有些动摇。

毕竟辽国早就已经成为了大宋的身心上最沉重的枷锁与阴影。

哪怕是现如今,皇城司一麻袋一麻袋的情报传来,让大宋了解到了辽国现如今的腐朽不堪。

可问题是,那帮子大宋,一听到辽国这两个字,腰杆实在是支愣不起来。

哪怕是官家赵佶,他成日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拿回燕云十六州,可是一旦听闻辽国欲动兵戈。

呵呵……怂了怂了,不怂怎么行?

毕竟太宗、真宗都被打得鼻青脸肿,自己难道还能比那二位更英明神武?

可是现在,爱徒小高又一张捷报直接糊到了官家赵佶的脸上。

入寇的辽国兵马,尽乎被全歼灭,这踏马的,要不是现在跟前正好有外臣,官家都恨不得找个乐班来扭上一曲,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快意。

君臣二人兴奋了半天之后,官家这才放下了那份捷报,抄起了一旁一同寄来的奏折以及爱徒高璋寄来的书信。

想了想,还是先抄起了高璋的亲笔书信,只扫了两眼,官家的脸色就陡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那份奏折,认真地读了一遍之后,甚是心满意足地发出了一声感慨的叹息。

“小高真不愧是朕之肱股,既有良平之谋,又有韩白之勇。大宋,当兴!”

吴执中很快就看到了那份令官家说出这等嘉誉之言的那份奏折。

只扫了一眼,吴执中同样大受震动,满脸不加掩饰的震惊与兴奋。

“如何?”官家赵佶此刻已经站起了身来,在屋内缓步而行,目光却死死盯着吴执中。

“……此折一出,官家若能恩准,满朝诸公,必定人人称颂官家圣明。”

“何止啊……”官家赵佶按捺着内心的激动,双手以袖中轻搓。

“小高此策,等于是拿出了一个天大的利益,拿来分润,拿来堵住这些人的嘴。”

“昔日我大宋每每与西夏相争,朝堂之中,必有异见,什么妄动兵戈,劳民伤财。”

“如此却已有可见之利,朕倒要看看,还有何人会站出来说上一句不好。”

“再者,小高此番兴战,以西夏之地,酬将士之功,使得朝廷不耗重资,就令西军数十万将士英勇奋战……”

看着兴奋的都有些手舞足蹈的官家,吴执中亦是在旁点了点头。

“官家慧眼,有小高状元在,我大宋,当可得五十年之安泰矣……”

吴执中拜别官家,朝外行去,这个时候,官家已经下谕,召蔡京等人入宫商议要事。

……

“状元公真乃天授奇才也,莫非,数载之前,他便已经在做此等布局。”

来寻吴执中的陈侍郎足足愣了半天之后,这才难掩震惊地感慨道。

“如此深谋远虑,当真乃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啊。便是范文正公复生……”

“然也,要知道,如今他犹弱冠,就已经能有如此远见。”

“此手段一出,满朝诸公,定会赞官家圣明武不亚太祖,治不亚仁宗。

日后,若再有人言官家昏庸无道,呵呵,莫说是满朝诸公,便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商贾都不会答应……”

蔡京、赵挺之等人在那宫中呆了差不多一个多时辰,这才拖着兴奋而又疲惫的身体,离开了皇宫。

只是所有人,包括蔡京都第一时间朝着身边的心腹低语,他们这些执宰的车驾尚未离开宫门,就已经有被分派到了重任的心腹狂奔而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