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页(1 / 1)
('
也有臣工认为,宋国这分明就是示好大辽,想要博个滥好人的仁义之名罢了,不必太过在意。而萧奉先则站出来支持第二个论调,毕竟大宋现如今边军的数量相比起之前的三十万,已经少到不足十万之数。这难道还不够证明宋国愿意与大辽继续和平相处吗?如果他们真的想要图谋燕云十六州,为何不趁着大辽抽调走大量的精锐之师后,迅速进攻大辽的南京道。反而要将大辽被俘将士给赎回,还送还辽境?只能说明,宋国仍旧惧怕大辽,所以才会做出如此讨好的举动。而且宋国还特地遣使前来说明情况,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吗?倘若耶律延禧是一位英明君主也就算了,可偏偏这货就是个比赵佶更加不堪的昏君。偏偏就觉得萧奉先分析的十分有道理,没有继续追究此事,反倒下令,命南京道各州县官吏,征召更多的汉人入伍。前往北方增援局势越来越糜烂的东京道,以及加强中京道的防御。而是下旨督促北院枢密使事萧韩家奴、南府宰相张琳加紧征讨那夺取了大辽东京的高永昌,以及讨伐女直叛贼。相比起那乱成一锅粥的辽国而言,大宋河北路的各种建设和发展,仍旧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仿佛北方的战乱,没有影响到大宋一丝一毫。清淤工程飞快的进行着。还在河北路的主要干道,也在加紧铺设水泥路面,毕竟那么多的厢兵,既然已经脱离军队编制。总得找点事情给他们做,让他们搞工作,这是最适合不过。大宋的工商业十分的繁荣,对于发达的交通也有着迫切的需求。重要的是,大量的工程,使得那些河北之地的厢军与百姓都能够在农闲之时,能够赚取到财帛。又能够利用赚到的财帛去进行消费,带动河北路的商品经济的繁荣。河北路的经济大面积向好,再对比那战乱频繁的辽国境内的百姓生活日渐艰辛。自然也就让那些辽国南京道的百姓们颇有怨言。而随着大量的辽国汉人战俘的回归故乡,宋国所赐给他们的财物,多被那些官吏所夺。甚至还在一些地方州县引起了几场规模不大的骚乱,而这一切,都是高璋,也是整个大宋都很乐意看好的好事。而现如今,那位辽国光禄卿马植的朋友圈正在快速的扩张。辽国因为北方战线告急,而频频强征百姓入伍,甚至还加重汉人居住的州县的税赋。自然也引发了这些辽国汉人官吏的不满,甚至还有大臣上书辽国天子,恳请天子为天下黎庶着想。万万不要再加增税赋,不然,必定会民怨载道,不利于大辽的统治。可问题是,现如今内乱频发,外面征战不休的大辽朝堂,也只能硬起头皮,继续加征税赋,以保证有足够的钱粮继续征讨和镇压那女直反贼和渤海反贼。……只不过,那高永昌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虽然大元国成为了大宋的藩属,并且还获得了大宋给予的武器装备的支援。可是渤海人终究是一盘散沙,虽然数次击退了辽国的进犯。但是麾下兵马亦是损失颇为惨重,面对着频频增兵的辽国。高永昌不得不放弃了原本围攻沈州的计划,开始后撤。可是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边刚收拢残兵撤离了沈州。不知何时,一支女直兵马,已经悄然地进逼到了沈州附近,并且在辽国守军因为大元国兵马撤离,懈怠之际发起了突然袭击。等到高永昌回过神来之时,完颜斡鲁已经统帅着女直蛮夷,已经强攻下了辽国在东京道的重要据点:沈州。高永昌顿时大惧之,连忙派遣心腹近臣铎剌拿着一方金印、五十道银牌前往女真军前议和。一面派人速速往辰州,向驻扎于辰州的宋军请援。何智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重任,并且向明显六神无主,惶惶不安的高永昌进言。请王后以及王子由自己护送往那宋人所割据的辰州,以宋人之仁厚,必定会接纳陛下的家眷。如此一来,倘若万一不能力敌,到了那个时候,陛下也可以从容退走,也不至于因为家眷而受制于敌……第七百七十八章 把他们擒下再问是不是宋人不得不说,何智之言,深合高永昌之心,便在亲自统领大军离开国都,前往抵御来犯之敌。遣何智为使南下,并且还委派了自己亲信将领高敏率五百精锐护送家眷一同往南而去。辰州知州高桢,此刻正策马在辰州城外巡视这一片目前已经隶属于大宋的土地。辰州城墙的兴建与加固工作,已经进入到了收尾阶段。从之前高不过丈五的土墙,到现如今外面用砖石混合着一种叫做水泥的玩意来修筑而成。其质地之坚,堪比青石,刀剑难伤。现如今的辰州,已然堪称坚城,另外,辰州近海的码头,如今更像是一座攻防俱佳的要塞。与这辰州已成倚角之势,并且在码头附近的海面上,每日都会有数艘那种被称之为巡洋舰的宋国战舰在巡逻。这些宋国战舰所使用的武器非比寻常,乃是一种声如雷鸣,飞射一两里外,威力惊天动地的神威舰炮。而辰州城距离海岸线不过里许,有了这些在海中灵活游弋,威力惊人的宋国战舰拱卫。高桢觉得,哪怕是辽国兴兵十万来伐,怕也难以对如今的辰州城构成致命威胁。另外就是,他这位辰州知州,目前也已经得到了大宋朝廷的任命。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杂牌大元国的辰州刺史,而是大宋敷文阁待制,权知辰州。在大宋朝,也算得上是有份量的中级官吏。并且,自己的长子高逊,已然得大宋天子恩萌,准送其入监读书,只需要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便可以在大宋入仕。如今,高逊早已经抵达了东京汴梁,甚至都已经给高桢来了几封书信,描绘了他抵达了东京汴梁之后。朝廷第一时间接洽,将他送进了国子监读书,照顾得颇为周到。并且他还在东京汴梁结识到了几位好友,甚至还有些好友给远在异乡的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当然也少不了描绘他在大宋东京汴梁所见识的繁华,以及大宋那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良好的文化氛围。这让读书人出身的高桢,越发地觉得自己听从何智之言,放弃了投奔金国的想法,转投大宋,果然是最明智的选择。城外的田地,已然是一片金黄色泽,这些辽东的水稻,已经到了丰收的时节。不少的农人,此刻正在满脸欢喜地收割着他们的收成。等到他们收割完了自己地里的收成之后,还能够去给那些商贾打工做事获取薪酬。日子,可是比之过去,要强上不少,而且自打宋人将这辰州之地收归宋国统治之后。辰州城内出现了大量只有在宋国才会出现的商品,令周边诸州县的百姓与商贾,都愿意前往此地贸易。高桢策马沿着大道而行,很快,便注意到了那码头方向的喧闹。他亦注意到了码头之上有大量的宋军正在护送着一辆辆的牛车朝着辰州城方向开进。而为首的,正是将军折可求,高桢策马迎前,向那折可求打了声招呼之后,不禁好奇地询问什么物资,居然需要折将军你率军护送。“这些是惊雷炮与飞雷炮,如今辰州城城防已经修缮加固完毕,有了这些犀利的武器,这辰州城当可安如泰山。”折可求看着那足足五十辆牛车,这些牛车之上,不是装载着飞雷炮就是惊雷炮,要么就是这两种火炮所使用的弹药。而且,陆军所使用的惊雷炮与飞雷炮,不论杀伤力还是射程尚在那水师战舰的舰炮之上。这一次运输过来的,足足有十二门飞雷炮,以及三十门惊雷炮,另外还有五百支疾电枪和大批的弹药。这也是为何刘法会让折可求率军前来押运的原因。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