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页(1 / 1)

加入书签

('

眼下正在房间内来回踱步,气呼呼的痛骂杨暕。

杨雄见状,厉声呵斥儿子,让他坐下,然后道:

“我得去一趟洛阳了,刚才离宫的时候,太子跟我提起一件事,是关于清河崔氏的……”

杨恭仁听完之后,皱眉道:

“今年的科考差不多算结束了,下面举荐的这些人,也都是当地的一些世家子弟,很多连书都没有读全,一问三不知,我都没好意思让他们殿试,有些不错的,我也都安排做了递补吏,能不能上去,各凭本事吧。”

大隋的科考,从杨坚设立以来,便形同儿戏。

因为被地方举荐上来的这些举人,也都是关系户,真正有学识见解的,往往没机会冒头。

文化底蕴最盛的山东和江南地区,在关中集团的刻意打压之下,很难被举荐参加科考。

按制,由地方官举荐,但是朝廷这边,显然权力更大,牛弘当年做吏部尚书的时候,就曾经将手伸进地方州郡,打好招呼,一口气举荐过六十多人。

其中就有房玄龄。

在杨恭仁看来,太子杨昭的这套科考方案,虽有更新改良,但是效果应该不会太明显,

“可以试试看,太子殿下的意思是,清河郡报上来的举人,我这边都要给安排陛下殿试?”杨恭仁好奇道。

杨雄点头道:“太子应该是这个意思,权宜之计嘛,长平缺粮,崔家有粮,太子也是为解燃眉之急。”

“这么说,清河郡崔家的举人,一定会成为进士?”杨恭仁道。

杨雄点头道:“殿试应该也是走过场,陛下会录用的,所以我才提醒你,早点准备好,找些由头开几个实缺出来,好给崔家的人留着。”

“这个倒是好办,就是不晓得,这个实缺,应在什么范围之内,几品合适?”杨恭仁道。

杨雄想了想,说道:“崔家也不是傻子,不好糊弄,位置不好,人家舍不得给粮,秦王那边就难了……”

杨恭仁一愣,拍桌道:“人家秦王帮咱们的忙,咱们也不能不仗义,清河郡三个名额,我给一个刺史,一个太守,剩下那个,父亲可以保举进入皇城,崔家读书人不是多吗,秘书省就挺合适,甜头给的大,粮食换的多,免得秦王作难。”

州刺史、郡太守,品级也是不一样的,是按照州郡等级来判定,上州郡从三品,中州郡正四品,下州郡从四品。

杨恭仁虽然是吏部尚书,但是他对州郡只有举荐权,没有决议权,他口中的给官,其实就是举荐而已,但是杨广那边肯定会同意,所以差不多就是给官了。

当然,给的基本会从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六等当中挑选,上面的上等三品州郡,是不可能给崔家的。

而秘书省,其实就是皇家图书馆,这个部门没什么实权,可以当做是图书管理员,但是这个部门杨恭仁可管不着,所以得是杨雄举荐。

杨雄点头道:“差不多,清河崔家是河北大族,人是我们安排的,咱们借此机会,也可以结交一番,将来有用得着的时候。”

“这个儿子明白,”

接下来,杨恭仁又大骂了一顿杨暕,直到杨雄听的不耐烦了,才退出了书房。

第230章 讨价还价

几场大雨下来,洛阳工地泥泞不堪,人走路都费劲。

好在宇文恺是懂工程的,在开挖城墙地基的时候,就已经预留出了城中的引水渠,雨水会汇聚在水渠中,往南流入伊水。

至于从邙山下来的雨水,则是被引入洛水当中。

洛水、伊水,都是河,但称呼却是水,因为在华夏古代,“河”这个名词,起初只为一条水流所专属,那就是华夏的母亲河,黄河。

母亲河,是黄河,不是长江,因为华夏文明孕育于北方,那时候的南方,还是蛮荒之地。

下雨天,是没办法劳作的,不单单是因为人受雨淋会得风寒,而且道路湿滑,人都站不稳,很容易发生意外。

在大隋,感冒这玩意,一旦延误治疗,可是要命的。

杨铭倒是无所谓,因为他这边有御医,药物也不缺,但是六十万民工的医疗保障,缺口非常大,所以谁都不敢冒险,让民工雨天劳作。

距离杨暕部曲被杀,至今已经过去半个月。

洛阳县那边,县令唐世宗拿出出城记录,交给了刑部的人,刑部这几个没胆子去调查杨铭的部曲,所以只能等着京师那边的主官到来。

不过风声算是传出去了,眼下洛阳都在议论,说是秦王派麾下部曲,袭杀了齐王车队。

杨铭为此,也找过杨暕,杨暕表现的非常愤怒,说什么哪个狗日的瞎传,挑拨他们兄弟关系?

还说什么,他绝对不会相信,杨铭会杀他的人,那份出城名单绝对是无中生有,还让杨铭干脆大大方方让刑部去查,好让那些捕风捉影者闭嘴。

杨铭也懒得跟他解释,因为崔复礼来了。

一个秦王,一个尚书令作陪,算是给足了崔复礼面子。

名义上,杨铭是邀请对方来洛阳视察工地,指点指点,但是崔复礼他懂个球啊,就算他带来的一些族内子弟颇懂工事,但能有宇文恺懂?

宇文恺从头到尾都没正眼看过他。

所以杨铭带着崔复礼,在工地晃悠一圈之后,便返回了大监府。

场面上的事,那都是虚的,坐下来私聊的,才是正事。

京师那边,太子杨昭的信与礼部尚书杨恭仁的信,一前一后送到,杨铭心里也大概有数了。

崔复礼今天六十多岁,是圣后独孤伽罗的表哥,其实算是很近的亲戚了,但是在华夏古代,女子娘家那边的亲戚,与父家这边的亲戚,亲疏之别相差很大。

所以独孤后拼命扶植独孤阀,却没有替崔家说过几句话。

“一百万石粮食,三个入仕名额,崔老怎么看?”杨铭开场道。

崔复礼一愣,皱眉看向一旁的族侄崔世济,好家伙,来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跟我说的,一百万石?你干脆把我吃了吧。

只听崔复礼道:“不瞒殿下,我族内粮窖,拢共存量不足二十万石,能供给长平的,也就十万石,多了实在是拿不出来。”

杨素眉头一挑,显然不信对方的鬼话,十万石粮食,真当是打发要饭的呢?

而在崔复礼看来,一个刺史,一个太守,一个秘书省,你们也是在打发要饭的呢?

三个这样的位置,就想跟我要一百万石粮食,杨素他们家封爵者一大堆,他们怎么不出粮?拿我当冤大头?

杨铭赶忙笑道:“崔老误会了,本王的意思是,今年先安排这三个,明天后年,都有,朝廷那边,已经打算以此十科取士,贵家族皆为文才华美之辈,假以时日,崔氏必当为朝廷所重用,介时,崔氏子弟出入朝堂之景象,几可预见。”

画大饼,纯粹的画大饼,只要今年熬过去,明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崔复礼完全不为所动,明年的事咱们明年再说,三个位置,就值十万石。

放在平日,十万石粮食算个屁啊,但是眼下豫州和长平都缺粮,物以稀为贵,所以崔复礼很清楚,自己占据主动权。

崔复礼道:“真没有那么多,殿下您也知道,我们崔家从旧魏时,便分为六房,我这边也只是在大房说句话,还有点用,其它的我真管不了。”

清河崔氏,起源于周,乃姜子牙的后裔,西汉时,分成了两个大分支,清河崔和博陵崔。

这两家,在南北朝时期,有“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之称,到了北魏,则是完全进入家族的鼎盛期。

也是在那个时候,清河崔氏又延伸出了六房。

分别是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鄢陵房、荥阳房、南祖房。

这六房加起来,在唐朝时期,出过十三位宰相。

崔复礼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眼下六房因为分家时日尚短,所以皆以清河郡东武城县的祠堂为祖祠,而崔复礼做为大房领袖,是管祖祠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