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页(1 / 1)
('
因为民间的收入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物价通胀,这个阵痛期是很难熬的,不过随着南北贸易沟通,平民的收入肯定是会逐渐提升。
元寿道:“今年才开刚刚开炉,钱还没铸成,所以粮食只能借,不过在年底的时候,就可以拿新钱去还。”
“就这么办,”杨暕拍板道:“按照现在粮价的八成,从河南粮商那里收购粮食,年底归还,如果还不够,就从河北山西山东去买。”
“肯定不够,”裴蕴道:“营造东京的时候,河南粮商已经出了血,他们也没多少余粮了。”
杨暕愣道:“当初是借粮,粮食不是都还了吗?”
“营造东京的是还了,”裴蕴无奈道:“御河借的粮本来是今年还,但是秦王西征,陛下北巡,已经调拨没了,还不了。”
杨暕想了想,道:“这次修运河,父皇有旨意,免除奴婢部曲赋税的政策,继续推行,这些钱收上来,足够还了吧?”
“前提是您得收上来,”裴蕴道:“山西、河北、山东,这都是遭了兵灾的,能收上来多少,现在还不清楚,也就是南方那边的粮商还能打打主意。”
“这不好吧?”杨暕皱眉道:“江南已经调拨了两百万石,而且父皇免除了扬州辖区三年赋税,都免税了,我不好再打江南的主意吧?”
“南方又不止一个江南,还有其它地方,”裴蕴道。
杨暕苦笑道:“我可没那个本事从南蛮子嘴里抠粮食出来,借粮的重点,还得是在北方。”
“如果这么干,北方恐会出现粮荒,届时必生民乱,”裴蕴提醒道。
杨暕哈哈一笑:“裴公多虑了,小股民乱也是受人挑拨,不足为惧。”
那要是大股的呢?你特么个棒槌,裴蕴无奈的看向新上司宇文述,希望宇文述能帮着劝劝。
宇文述却反过来安慰裴蕴:“裴公多虑了,不会有事的,就算有些流民匪盗祸乱一方,也是阵痛小疾,无碍大事。”
你们是真的不怕事啊?杨暕不怕还能理解,没上过战场,你宇文述也是久经沙场了,竟然也视如儿戏?
裴蕴已经无可奈何了,他虽然出身河东裴氏,与裴矩这一支关系也很近,但是他们家早年是在南陈做官。
他爹裴忌,跟着陈霸先灭了侯景,所以裴蕴很小时候,就从他爹嘴里听说过南方那时候的惨象。
侯景之乱,对南方有着空前的毁灭性打击,南梁坐镇南方的时候,已经隐隐与北方有分庭抗礼之势,结果冒出来一个侯景,直接导致了南梁的灭亡,南方士族消亡一半,人口锐减。
历史记载:侯景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
陈霸先建立陈朝之后,对南方的控制已经非常有限,因为侯景把南方彻底搅乱了,以至与南蛮势力坐大,至今无法消除。
这就是为什么,杨暕都说他没有能力从南蛮口中抠粮食,他是真的没有那个能力,南蛮是随时随地都可能造反的。
可以说没有侯景,杨坚未必灭的了陈朝,这么说的话,侯景对华夏一统,还特么做出了贡献了。
裴蕴是非常害怕民乱的,尤其是像他这样家大业大的,因为这一次,宇文述让他跟着杨暕去洛阳,他甚至还得去一趟河北,因为征调民夫是他管。
我特么才不去,别以为你是尚书,就能管的了老子?
裴蕴想明白了,只要他不配合,宇文述肯定就得换人,于是他直接道:
“这差事我干不了,除非齐王将粮食问题都解决了,否则还是换人去吧。”
杨暕连连冷笑,我特么就知道你靠不住,你一个南方上来的裴氏,真以为你是裴矩啊?
父皇才宠了你几天?你翅膀就硬了?敢特么跟我撂挑子?
杨暕直接怒斥道:“给我滚出去。”
滚就滚,谢谢你啊,裴蕴起身就走,心里那叫一个开心。
等到裴蕴走后,杨暕朝着地上啐了一口:“这样的狗东西,活该你闺女不能生,可见造孽不少。”
接着,杨暕将目光看向另外以为民部侍郎韦津,道:
“那么就劳烦韦公,跑一趟河北了。”
我特么一把年纪了,我去河北干什么?韦津道:“征调不是什么大事,老夫年老不宜奔波,这种事情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韦义节,韦福嗣都可以。”
杨暕心里大骂,面上却不好表现出来,只能微笑点头:“是本王考虑不周,那就让义节去吧。”
民部在改制之后,除了尚书之外,佐官是两个侍郎,韦津和裴蕴,下设四司:度支、户部、金部、仓部,其中度支和户部,各有侍郎两人,归韦津管,金部、仓部各侍郎一人,归裴蕴管。
其中户部的两位侍郎,就是韦义节和韦福嗣,他们俩原来是员外郎,以前的员外郎有八个人,改制之后等于是升官了。
韦津的面子,杨暕不能不顾及,因为人家是韦孝宽的儿子,太子妃韦盈的亲叔父。
而韦义节,是太子妃的亲哥哥。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粮食还得从北方想办法,宇文述心里也清楚,这么干下去,河北扛不住的,正如裴蕴所说,民乱几乎是不可避免,但是他觉得,只要尽快平息就好。
只要运河顺利开通,不耽误陛下北巡之后沿河南下,那么其它事情都无所谓了。
裴蕴离开齐王府之后,已经是天黑了,于是他趁着夜色,又去了秦王府。
裴矩不在,他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去找杨铭,因为他也知道,刚才已经得罪齐王了。
“不听劝啊,这么干的话,出了乱子谁顶罪?”裴蕴见到杨铭之后,第一时间诉苦。
杨铭让裴淑英给对方倒了一杯茶,笑道:
“裴公顺利卸下担子,可喜可贺。”
裴蕴呷了一口茶,苦笑道:“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被人痛斥滚出去的时候,心里反而是舒畅的。”
“齐王也太无礼了,”裴淑英在一旁道。
裴蕴摆了摆手:“我底蕴差,家底薄,被人轻视也属正常,正因如此,我才不愿被齐王拖累。”
这就叫有自知之明,历史上,裴蕴这一支到他这,就已经是顶峰了,子孙后代都是默默无闻之辈。
他和裴矩不一样,他们家早早就去了南方,所以回归之后在河东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必须依附裴矩才行。
杨铭笑道:“裴公切勿妄自菲薄,不去是好事,对了,太子妃最近如何了?”
第340章 庶人杨秀
太子妃韦盈被圈禁之后,东宫眼下是什么情况,杨铭是一点也不知道。
但是裴蕴知道,因为裴蕴身上兼着大理寺少卿,负责调查韦盈和杨暕的那桩丑闻,杨铭这么问,其实也是在旁敲侧击的打听,案子查的怎么样了。
当然不怎么样,可以说毫无头绪,裴蕴猜到杨铭想听什么,苦恼道:
“太子妃被圈禁,朝臣也都心知肚明,但是没人敢在私下碎嘴,谈及此事,陛下给我们的旨意,也是暗查,可是都过去这么久,刑部和大理寺还没有掌握到任何线索,谣言最早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至今毫无头绪。”
杨铭问道:“陛下有追问过你们吗?”
“前段时间有过几次,但最近已经没有再追问了,”裴蕴道。
杨铭笑道:“裴公是聪明人,又擅揣摩陛下心事,你觉得,这件案子拖到最后,会怎么样?”
“多半会不了了之,”裴蕴老实道:“陛下好像已经不想追究了,那么我们和刑部也就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等到风头彻底过去,也就收手不查了,毕竟牵扯到皇室尊严,我们查起来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
杨铭点了点头。
老爹不再追究,就是想淡化这件事,看样子杨暕又躲过一劫。
杨约这一招虽然非常冒险,但收效巨大,打散了杨暕和韦盈之间的同盟关系,这对杨铭来说,是有利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