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页(1 / 1)
('
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最终点头的,还得是秦王妃。
所以当时在洛阳,宇文述和来护儿他们,目标明确,就是冲着杨茵绛去的,因为他们也清楚,因为这样一件事想搞垮杨铭,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成功让杨铭后院起火,杨裴两家关系紧张。
杨约这次如果能把这个罪名顺利接手过去,就算是罢官也无所谓,只要杨茵绛不倒,他今后还有机会。
谁让大隋的朝堂就是这个风气呢,只要后台不倒,那就什么事都没有,将来找机会运作一下,就能昂首阔步的再回来。
离开黄凤麟府上之后,杨铭便直接去了杨丽华那里。
人家不是答应会帮这个忙吗?那么举荐杨文思的事情,还得靠人家,杨铭出面不方便,因为裴矩会乱想。
眼下不能让裴矩乱想,裴矩一旦动了心思,杨铭可不敢保证自己能压的住。
人家现在可是尚书右仆射,分管工部、民部、刑部,还兼着门下省纳言,外加参掌选事之权,完全和苏威平起平坐了。
第378章 弃卒保帅
大运河修好,杨广已经迫不及待的动身,往涿郡去了,就像你在网上买了一件中意的商品,已经邮寄到家,迫不及待想要打开来看。
大军从晋阳出,走井陉进入魏征的老家恒山郡,然后再往北前往涿郡的大运河北端入口。
大运河不是死水,是引入多条河流后,形成的一条水流充沛的宽阔河道。
北端有桑干水、沽河、鲍丘水、潞水汇入运河,然后从河间郡进入海河,一路往东流向大海。
其中沽河就是后世的白河,鲍丘水就是后世的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两大入库河流,这两条河都是海河的支流。
运河无疑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南北两端的收尾,异常重要,一个弄不好就会使水道冲垮,泛滥周边。
洛阳那边,早就没有问题了,毕竟修通济渠的时候,已经打通了黄河入口,而黄河是入海的,水流又急,不存在水平线上涨冲垮河堤的问题。
而北边的涿郡,阎毗也是行家里手,早早的贯通几条海河支流,并入海河,以分摊水流进入河道之后的巨大冲势。
工程非常复杂,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降雨、地质、每条河流的水性流速,以及河堤的布置等等等等。
目前看来,大功告成。
宇文述进入河北之后,他知道皇帝会走哪条路前往涿郡,所以早早的就派兵清理沿路的周边区域。
所有流民全部驱赶,狭窄的道路还要拓宽,至于匪盗更是一个不留,杀的干干净净。
他不能让任何负能量的东西,让杨广看到,所以杨广会舒舒服服的抵达涿郡首府蓟县(天津蓟州区)。
杨广每到一个地区,地方太守都需要献食,这个献食,不单单是粮食,还包括美女和土特产,杨广一辈子吃过的华夏土特产,种类非常之多,不输各位彦祖,至于各个地域不同风情的美女,更不是诸位于晏能望其项背的。
如果献食让杨广满意,杨广就会赏赐,赏赐财物、食邑、官职,甚至是勋爵。
这下明白了吧,想要往上走,最好的捷径就是伺候好皇帝。
而杨广美名其曰:巡幸,这个幸字,代表的就是地方官的幸运,意思是我巡视到你这个地方,你是幸运的,只要招待好,朕会给你很多好处,而且你不必推辞。
原话是:天子所至称幸者,盖为此也,不足为辞。
但是杨广同志这一次在抵达涿郡之后,又特么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他觉得自己这一次从京师出来,然后北上榆林,随后一路往东抵达涿郡,这期间,没有一条好走的路。
这不是废话吗?你那座观风行殿,也就现在的高速公路能让你平稳通过,古代的路哪能承载的了你那个宝贝玩意?
这一次,除了齐王党之外,全员反对。
开特么什么玩笑?运河刚竣工,又要修驰道?还是从榆林直达涿郡,三千里的驰道?
从现在开始,已经有朝臣,希望杨广早点死了。
一年一工程,还都特么都千年大计,十个大隋也经不起你这么祸祸啊?
好在杨广这次没有强求,因为眼下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一件大事,比修驰道更重要,那就是储君人选。
涿郡这地方,不是什么好地方,毕竟边塞嘛,杨广也不稀罕在这里久呆,直接乘船南下,去往洛阳。
他接下来的行程,裴矩都是清楚的,而裴矩也都告诉了杨铭。
杨广抵达洛阳之后,会小住一段时间,然后返回京师,再然后,就是特么的西巡了。
换位思考,杨铭觉得自己远远没有这个精力,后世老百姓富裕了,而且交通便利,出门旅游也才一年一两次,你特么是一游游一年。
洛阳这边,杨暕已经开始准备盛大的接驾仪式了,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自己老爹是个什么尿性。
板渚码头已经被收拾的干干净净,从码头到洛阳的官道上,连一个枣子大小的石子都没有,鲜花铺路,百姓夹道欢迎,非常的铺张浪费。
群臣百官,各大家族,都在码头上苦候皇帝的归来。
乘船从涿郡至洛阳,只要十五天,这个工程一开,南方的货物将会顺利进入河北,促使全国贸易形成一个南北通达的网罗,从经济角度,人文角度,甚至是国防角度来看,这条运河可称为国之动脉。
十一月初九,杨广抵达洛阳。
日子刚刚好,逢九为吉日,又在年关之前,不用经受北地的严寒,可以舒舒服服在洛阳修养一段时间了。
乾阳殿,杨广主持朝会。
他整个人没有一点疲态,反倒是殿内群臣,一个个像是蔫了的茄子一样,尽显疲乏,这次北巡,大家都晒黑了。
“朕亦疲劳,然国事不可一日荒废,有些事情还是要先处理一下的,”杨广先来了一句开场白。
紧接着御史大夫张衡便站出来道:
“山西民乱损耗一事,臣已初步查明,请陛下御览。”
这么短的时间,就查清楚了?非也,实际上杨广下令严查的时候,他就已经查清楚了,拖到现在,不过是走个形势。
内侍高野将奏疏接过,递呈给杨广,杨广随意一翻,心里有数了。
奏折上面的数字,和张衡私下呈报给他的数字,不一样,一个少,一个多。
那自然是以少的为准。
“丧者一万有余,流离失所之平民,七万之众,”杨铭甩手将奏疏扔掉,冷笑道:“一群匪寇,就把上党糟蹋成这样?吕永吉怎么处置的?”
大理寺卿郑元寿站出来道:“秦王下令,削爵为民。”
这话一出,大殿内瞬间哗然。
“秦王好大的威风啊?堂堂郡公,又是皇亲国戚,竟被一贬到底?”虞世基冷笑道。
虞世基现在牛逼的很,已经可以参与吏部选官,而且有专断之权,硬是靠着拍皇帝马匹,拍到了如今的地位,身兼殿内省监以及内史侍郎,基本跟宇文述、杨约平起平坐了都。
皇帝是需要奸臣的,奸臣可以帮他解决很多麻烦。
“贬为庶人,亦不解朕心中之恨,”杨广沉声道。
虞世基一愣,赶忙道:“看来秦王的处置,还是妥当的,就是有僭越之嫌,按制,他理应提前通禀陛下才对。”
杨广的一句话,虞世基立即意识到,这次的河北的事情,恐怕皇帝打算从重处理,不会再敷衍了事了。
高颎笑道:“按制,京师守备有全权处事之权,而且秦王是奉旨处置,有何不妥呢?”
“我不与独孤公争论,”虞世基还是怕高颎的,主动让一步,免得高颎揪着他不放。
杨广抬了抬手,看向大理寺郑元寿,道:“吕永吉身为国戚,上不知感念君恩,下不知体恤百姓,以至上党祸乱,万民受苦,朕心痛之,判流徙岭南,家产充公。” ', ' ')
↑返回顶部↑